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少数民族统治的必经之路

   2020-11-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北魏孝文帝是个有着一统全国野心和手腕的君主,他敏感的发现北魏鲜卑人一贯的军事手段无法渗透到南方去,这也导致其无法一统全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汉化,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汉化。来说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一,改均田与租调,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是个有着一统全国野心和手腕的君主,他敏感的发现北魏鲜卑人一贯的军事手段无法渗透到南方去,这也导致其无法一统全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汉化,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汉化。

来说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改均田与租调,均田制与租调制。均田就是给人民分地,授田的农民要给国家交租和交调,租就是粮食,调就是布帛。该制度的作用在于逼着你去从事农业。因为原来的北魏是鲜卑人,属于游牧民族,现在分你土地,收你粮食和布帛,不收牛奶不收羊毛,等于是强迫你从马上下来,拎起锄头去种地。

第二,三长制,促进了农业和汉化政策。意思就是在地方设立乡、邻、里,改变了原来的宗主督护制,它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整顿吏治,给官员俸禄。之前北魏的官员没俸禄,一是容易贪污,国家不给,我自己拿!再有一个是他们爱打仗,没有俸禄我就出去打仗,一打仗我好抢。出于这两个主要原因,整顿吏治,给官员俸禄。官员不用拿国家的,也不用抢别人的,老老实实拿俸禄享受生活就完了。

第四,迁都洛阳。北魏的都城最早在盛乐,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然后迁到了平城,平城就是幽云十六州当中的云州,今天的山西大同,位置也较偏远,最后才迁到洛阳。但是这次迁都反对的声音很大,大多是他叔叔爷爷辈的守旧派老臣反对。他就想了个办法,说我要出兵伐宋(宋齐梁陈的那个刘宋,不是汉宋),要率30万大军征伐,各位爷爷叔叔们国之干臣,要跟我同去!于是30万大军就出发了。今天艳阳高照,大家歇歇,晒晒被子,扎营休息,明天雨雪交加,行军,要锻炼将士们耐寒、抗旱的能力。反正皇上年轻,20多岁,伺候得不错,爷爷叔叔们快散架了,走到洛阳这帮人受不了了,跟皇上说咱别往前走了,再走就死了。

皇上一听,各位王爷年事已高,若从军征讨,到长江边上还有一半的路程,万一你们到那儿死了,我对得起谁。可是要回去呢,你不是也得死吗?往南走还有一点缓和,干脆咱别走了,跟这儿定都完了。爷爷叔叔一看上了孙子的当了,那怎么办,要命不要命?咱不走了,就在这儿定都吧。

魏孝文帝颁发了圣旨:“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原来我们在内蒙古,后来到了平城。“虽富有四海,然文轨未一。”没有做到书同文,车同轨,也就是国家没有统一。“此间用武之地”,平城这个地方啊只适合干打仗,穷了吧叽的什么都不产(今天知道有煤,那会儿也不知道,知道了挖出来也不能吃),“移风易俗信为实难”。这个地方如果要移风易俗的话,我坚信太难了。“崤函帝都,河洛王里。”而崤山函谷关,长安那个地方是历代的帝都,河洛王里,河,黄河,洛,洛阳,都是古代帝王经常待的地方。长安是周秦汉唐11朝古都,洛阳是9朝古都。“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所以我才兴师动众,咱们定都到中原。要效法古代汉族的帝王,在中原稳坐江山。

全方位汉化

孝文帝认为自己是中原王朝的代表,所以迁都洛阳后,洛阳就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之前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都在此定都,算上北魏,已经是第五个在洛阳定都的王朝了。洛阳是九朝古都,后面那几个就没有什么太能提得起串得来了,包括五代十国的后唐也在这儿建都。“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就因为洛阳定都,战乱,遭到兵燹,又定都,翻来覆去是这点事。

第五,移风易俗,实行汉制。实行汉制首先从汉服开始。

其实汉民族的衣服既不便于生产,又不便于战斗,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服装演变的特征就是不断向少数民族学习的过程。今天你把对襟系扣称为唐装,但那却不是大唐汉人的装束,而是满装,是少数民族旗人穿的。旗袍更别说了,把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十分牵强。中国传统服装是汉服,衣裳衣裳,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在汉朝以前,成年男女也都穿开裆裤,因为外面有裙子,从衣着上看不出这个人是男是女。尤其老百姓的穿着,都是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难区分性别。裤最早的意思是胫衣,护腿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长筒袜,连裤袜。死裆裤是后来跟少数民族学的,因为他要骑马不能穿开裆裤,不能穿裙子。

我们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带,老高的帽子,老长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当避雷针,袖子当拖把,既省电又干净。少数民族则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挥锄耕作,他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断地向他们学。

汉族人的衣服“Y”字领,没有扣,靠腰带。少数民族是小圆领,“一”字领,唐朝的服装就很明显学他们,改成了小圆领,乌纱、幞头也取代了原来的峨冠。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这样,到了明朝的时候,皇上只有祭祖时才在脑袋上顶一个大搓板,挂一串算盘珠子,脑袋好几十斤重,平时都戴乌纱了。峨冠博带的大礼服也只有祭祖才穿,平时不穿了。到清朝更不用说,一水的都是满装,所以明朝的遗民损清朝人,说脑袋后面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飞禽就是走兽,简直就是衣冠禽兽。说归说,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产的时候就是方便。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汉服虽然大气好看,但是不合理。所以孝文帝实行汉制到这个时候遭到一定的反对,无奈是皇上下令要一律穿汉服,穿鲜卑服的笞杖徒流死,就是拿板子抽,拿鞭子打。因此大家只好穿,解除扫街工人的痛苦。实际上汉服是不利于生产和战斗的。

除了服装外,顺便说一下饮食。原来中原人说吃饼,是汤饼,就是馄饨不放馅儿的片汤,中原人的饼就是那玩意儿。今天大家吃的饼都是胡饼,是少数民族发明的,因为他不能骑在马上端一锅片汤,要方便随身携带。中原人后来发现他的东西确实方便,今天我们爱吃的涮羊肉就是少数民族发明的。

实行汉制从强迫各位戴“避雷针”扫大街之后,皇上又让百姓改汉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唐朝大诗人元轸就是鲜卑贵族,皇室后代。步陆狐氏改成陆氏,勿扭于氏改成于氏,尉迟氏改成尉氏。包括穆桂英都是鲜卑人,从丘目陵氏改的穆氏。就这样鲜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汉姓。

衣服和姓改完之后,皇上下旨官员都得说汉语。

30岁以上的官员年岁大的,三年内学会汉语,否则这个官别当。30岁以下的官员你们年轻,半年内学会汉语,禁止讲鲜卑语。鲜卑是历史上那么牛的一个民族,到现在连土话都不会说了。

骨灰级粉丝

还不算完,皇上快成汉室的疯狂粉丝了,还得跟汉族人通婚,进行人种改良。

皇上先把自己的皇后送进尼姑庵里,接着从北方汉族四大士族:崔、卢、李、郑,一家娶一个。李氏立为皇后,崔、卢、郑家的孩子立妃。完了之后告诉自己所有的兄弟、叔叔们(爷爷可能岁数太大了,不便参与),离婚吧,把鲜卑族元配送进庵里,崔、卢、李、郑我给你们找,一家发一个,必须跟汉族通婚,禁止鲜卑族之间通婚。

皇上娶了一个汉族皇后,太子二分之一汉族血统,太子再娶汉族皇后,再往下鲜卑族的血统以渐近线的方式无限接近于零,最后完全被汉族血统剿灭。

少数民族羡慕汉族往往是首先羡慕汉族的生活,觉得人家住的是楼,穿的是绸,吃的是油,咱们住帐篷,穿兽皮,喝马奶。不行,必须学汉人奔小康。史学家是很赞赏魏孝文帝改革的,但是你融进了汉族你就没有了,鲜卑这个民族就灭绝了。

所以汉族人得意扬扬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胡虏无百年之运。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你的寿命不会超过100年。因为你如果不学我,你这么落后你肯定不超过100年就完蛋了,比如元朝,那么野蛮落后,撑到90年就回草原放羊去了。而你要学我你就变成我了,快马弯刀我干不过你,子曰、诗云我是祖宗,清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少数民族王朝正好是两个对立的例子,不学的90年完蛋,学了的旗人都不会说满语。北魏其实也提供了这么一个例子,彻底汉化,终至消失。

 
标签: 孝文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孝文帝统治的朝代是什么
    孝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孝文帝统治的朝代是什
    1、孝文帝是北魏的皇帝。2、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
  •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后的女人 守寡不安分的冯太后
    冯氏(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文成帝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浚死后,冯氏操纵政权。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生平大事记:北燕灭亡后,其
  • 北魏雄主孝文帝:励精图治 病逝在南征的前线
    就个人素质而言,孝文帝堪称文武全才。他不仅汉学渊博,而且强悍尚武,十多岁就“能以指弹碎羊膊骨”。他还精于骑射,指哪儿打哪儿,“及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可见“雅好读书”与勇武豪迈,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让鲜卑人的勇武
    12-22 孝文帝
  •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北魏试图缓和民族矛盾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
    12-18 孝文帝
  • 堪称最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北魏孝文帝因何而死?
    通读南北朝历史,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堪称最有作为的一代君主。他倾心汉化,在执政期间,他南征北战、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这位英明君主在33岁是便离开人世。后世历史学家认为,导致他英年早逝的的原因,不见得就是被冯氏戴上了绿帽子,
    12-17 孝文帝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迁都?迁都的效果如何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的长子,5岁的时候已经即位了,是比较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他执政的过程中是让北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的,所以在政策上面是有着卓出的贡献的。主要是在官员俸禄上面和土地方面以及在民族文化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对于之后的民族大融合
  • 北魏皇室大将元英:孝文帝汉化下熏陶出的名将
    元英(?—510.12.9),字虎儿,原名拓跋英,太武帝拓跋焘曾孙,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南安王拓跋桢之子。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军事将领、音乐家。孝文帝时,拓跋英为平北将军、武川镇都大
  • 北魏名士元勰 力挺孝文帝 汉化改革中建奇功
    元勰(?年—公元508年),字彦和,原为鲜卑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后,遂为洛阳人。他曾为侍中、中书令,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各项改革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元勰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封始平
    12-13 孝文帝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有什么必然联系
    后人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孝文帝在推行改革中,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措施便是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这是由于这两项政策,才得以促进民族融合,为后来民族统一奠定了坚实、强有力的基础。孝文帝5岁登基后,母亲冯太
    12-08 孝文帝
  • 揭秘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历史典故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历史典故北魏孝文帝是一代贤明的君主,我们都知道孝文帝最大的成就就是汉化改革了,之后有助于民族之间的大融合,那么在汉化改革中迁都洛阳是比较重大的举措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北魏孝文帝迁都。为了方便和汉族的沟通,以及学习汉族的
    12-08 孝文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