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洪承畴?洪承畴是功臣还是罪臣

   2020-12-1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后降清,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 获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其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如何正确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后降清,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 获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其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洪承畴

历史毕竟是历史,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绝不允许杜撰或篡改。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客观评价,才能站得住脚,违背这个原则,对历史人物作不公正的评价,早晚是要被翻案。王宏志著《洪承畴传》于1997年5月再版时,她特意在封底加上这样一段话:“降清始末内幕,开清第一功,忠臣乎?奸臣乎?历史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结论”。就是强调史实最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出衡量古代文学遗产是否值得肯定的标准:“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这个原则和标准同样适用于评价洪承畴。

一、根据唯物史观,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是否有贡献来看,洪承畴对人民有益,对社会和国家有功。

“生平事迹”已作简介,洪承畴随多尔衮入京时,针对以往清兵到处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进军江南和云贵,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这就是洪承畴“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再者,他借助入内院佐理机务,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制订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招抚江南时,贯以“以抚为主”的方针,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招降福建郑芝龙,减少战争损失和生灵涂炭。经略西南王省,实行“以战为守”,“广示招徕”,“开垦田亩”等政策,迅速绶靖南疆,实现国家统一。综上所述,洪承畴有惠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功于国家,应予充分肯定。

二、要从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的观点出发来评价洪承畴。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都是同胞兄弟。民族不分大少,应一律平等。汉族可以当皇帝,统治中国,兄弟民族同样可以掌权,治理国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政权经历过几十次更迭,其统治时间有的长达数百年,有的则只有几年或几十年。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达267年之久,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以清代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洪承畴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属应该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受儒家传统观念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历史以来,人们对洪承畴的评价总是有偏见,说他是“大节有亏”之人,甚至给扣上“汉奸”的帽子,使洪承畴蒙上不白之冤。对洪承畴的评价,关系到满汉两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记得1996年12月在石狮举办的“洪承畴在清初的历史作用”研讨会上,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何溥滢女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满族人,如果将说洪承畴是“汉奸”,那我就不算中国人?”这说明对洪承畴的评价,千万不能从狭隘的民族心理出发,要将其放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评价。我们要颂扬民族气节,但必须将民族气节与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公允评价洪承畴,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三、民间传说不是正史,不能作为评价洪承畴的依据。

洪承畴顺应历史,背明降清,并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清重臣。明朝的遗老遗少却恨之入骨,制造种种流言蜚语,谩骂攻击洪承畴。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出于反清的政治需要,大造舆论,大骂明末清初降清的汉官是“民族败类”、“大节有亏”、“叛徒”、“汉奸”。洪承畴更是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清末民族,谩骂丑化洪承畴的小说、戏剧、说唱,诸如《庄妃劝降》、《董小婉》、《素月孤舟》、《洪母骂畴》、《承畯贬兄》、《六离门》等,纷纷出笼,在社会上尤其是闽南地区造成极其不良影响。舞台艺术最容易感染人,久而久之,则成为“民间传说”。笔者曾看到“惠安高甲剧团”《素月孤舟》的一个“脚本”,编导在简短的“前言”中,曾这样写道:“根据民间传说,加以塑造,搬上舞台……”(这个剧本现存泉州市戏曲研究社)。这种“根据民间传说,加以塑造”的所谓“历史”,是真是伪?可靠程度到底有几分?可是不懂历史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却信以为真,流毒深远。所以说民间传说不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

下面拟就上述几个“历史故事”进行辩析:

l、“庄妃劝降”,讲的是洪承畴兵败被俘时,庄妃劝降,因受女色所迷,而屈膝降清的故事。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洪承畴是个饱受儒学薰陶的大学士,知识渊博,“礼仪廉耻”无所不精,绝不可能在兵败被俘,生命垂危之际,心生邪念,被一个中年妇女所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2)洪承畴官位显赫,在当时的社会,三妻四妾也不为过,何愁没有美女作伴。但他只有一妻一妾,发妻李氏又是长期留在英都老家待侯母亲(顺治六年才进京团聚)。只有偏室刘氏在所。洪承畴不是好色之徒,绝不可能在生命垂危之时为女色所动而变节。(3)庄妃是皇太极的爱妾,皇权至高无尚,皇太极绝不可能也不允许庄妃用美色去色引洪承畴。庄妃劝降实属“子虚乌有”之事。

2、“洪母骂畴”是《广阳杂记》作者为贬斥洪承畴而杜撰出来的,目的在于借洪母之口,漫骂洪承畴是个“不忠不义不孝”之人,甚至用“你可以变节降清,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词,斥责洪承畴。舞台上的洪母竟然穿起嫁衣,坐上花轿,鼓乐喧天要改嫁,伤风败俗。这个问题可以用史实来说明:“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承畴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铭以及老家人陈应安,自泉赴江宁报父丧(洪父于顺治三年九月在家病逝)承畴即派差官唐士杰福建(南安)接母。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抵江宁。顺治五年四月承畴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道回京。洪妻李氏及儿媳林氏于顺治六年四月离家,五月到达杭州,而后转水路进京。”上述资料说明承畴母子相见,既不在老家,也不在京城,而是在江宁。洪母若对承畴降清不满,肯定不会随差官到江宁,更不愿进京。这个道理即使是三岁孩童也会理解。

3、“承畯贬兄”,传说是承畴胞弟承畯对他降清不满,兄弟吵闹反目,承畴欲杀之,承畯逃回老家,承畴率众追杀,至泉州西隅莲心庵,看到承畯写的一块“大无良心”的木牌,受到良心责备,才返回京城。据传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牌匾就是当年洪承畯写的。这个问题,道理同样很简单,洪承畯如对其兄降清存心不满,就不会到江宁报父丧,更不会随承畴进京。另一方面承畴和承畯是亲兄弟,并非仇人,承畴绝不可能从京城直追到泉州,即使是仇人,也不必他亲自出马。再者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匾,众眼昭昭,怎样看都无法看出是“大无良心”。骗小孩,骗不了成年人,更骗不过书法家。其目的就是要借洪承畯之手打洪承畴的嘴巴。真是黔驴之技,拙劣至极。

4、《素月孤舟》讲的是洪承畯不满其兄承畴降清,不服清廷统治,置小船于英溪隐居。他不食清粮,只吃“明糖”。意为“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历史上有商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唐朝韩愈曾写《伯夷颂》,而毛主席却加以否定。英溪不是首阳山,而是英都境内一条溪流,英都的父老乡亲就天天在英溪两岸劳动。承畴能在英溪过隐居生活吗?所谓“明糖”,是炒花生仁和饴糖制成的糕点,性酷热,吃这种糕点,能存活多久?再者,花生和制饴糖的糯米、大麦也是农民从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故事近似《聊斋》故事。

5、“六离门”说的是洪承畴告老返乡,“姑姨舅妗”都拒之门外,不予相认。其目的就是要说明洪承畴下场可悲,连“六亲”都不认他。事实并非如此,洪承畴在明清两朝为官几十年,只有在顺治八年送母回家一次。康熙四年病逝于北京,墓葬西直门外八里庄。洪承畴“告老返乡,六亲不认”的故事纯属捏造。

总之,评价洪承畴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摒弃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以史实为依据,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客观评价,才能将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还洪承畴本来面目。

史评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夏完淳:“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先生,是个豪杰人物,松山一战,以身殉国,疆场之上,英灵长存。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李治亭: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标签: 洪承畴 功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洪承畴被俘后降清另解 怕被崇祯皇帝“问责”?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孟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知人善用——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最重
  • 明朝末年有两位才华出众的大臣 洪承畴与袁崇焕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有两位才华出众的大臣——洪承畴与袁崇焕,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与如日中天的清军,洪承畴与袁崇焕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袁崇焕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本一介书生却在外敌进犯之时挺身而出,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军也不畏惧,在宁远城守
  • 明朝的第一卖国贼竟是洪承畴 吴三桂只能排第二
    明朝是继元朝之后中国又一个大统一的政权,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至崇祯末年,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国内发生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关外兴起了满洲人这支新兴军事力量。明朝可谓是处在一个风雨飘摇之时。正所谓板荡见忠臣,可是此时的明
  • 揭秘洪承畴究竟为何一定要投降满清?
    说洪承畴降清这件事,似乎总离开历史上的孝庄皇后,这位传说中的大明才子据说是被设计同她发生了羞耻的关系从而投降的。那么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到底有几分?我们一起看看吧。洪承畴,明清两朝重臣,公元1593年到公元1665年,字字彦演,号亨九,汉族人。
    12-24 洪承畴
  • 洪承畴为何投降清朝?清朝是用什么方法劝降的
    洪承畴,明清两朝重臣,公元1593年到公元1665年,字字彦演,号亨九,汉族人。他出身望族,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但是到了他曾祖父辈,已经家道中落,洪承畴从小的时候就聪明好学,思维灵敏。7岁启蒙,8岁时,他的外祖父
  • 名将洪承畴的人生落差 反映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衰而前进,而其中不同民族不同利益集团的剧烈摩擦,则会产生出大量的人物事迹。满清代明是中国古代史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更替,站在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度,涌现了大量被后人称叹的历史人物。而从讨伐农民军、官至兵部尚书
  • 历史上皇太极为何能够容忍庄妃色诱洪承畴?
    皇太极的战争策略我们都是听说过一二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一位女性能够把一个英雄收服过来的话,不但不会受到族人的鄙视,相反,她也会像英雄一样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这就是皇太极为何能容忍庄妃色诱洪承畴的真正原因。据说,还在松山城中时,就曾
  • 洪承畴投降因为禁不住孝庄太后的诱惑吗?
    清廷一再劝降,洪承畴坚决不降。劝降的满将见洪承畴怒目而视,死不开口,就举刀欲杀承畴,他竟“延颈承刃,始终不屈”。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
  • 洪承畴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洪承畴功绩
    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治元
    12-02 洪承畴
  • 揭密劝降洪承畴的三个版本 庄妃色诱可信否?
    据说,还在松山城中时,就曾经有人劝说洪承畴投降,被他坚决拒绝。因叛将献城而被俘后,清兵把他带到主帅面前,强迫他下跪,他轻蔑地说:“我乃天朝大臣,岂能在小邦王子面前下跪! ”摆明了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那么这个铮铮铁汉为何后来又改了主意呢?史上最
    11-27 洪承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