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出身普通仕宦家庭。曾祖和祖父都做过知县一类的地方官,他的父亲早年中过科举,后来当过兴义府知府,也是有文化有根基的人家。按说这样官二代是不怎么需要读书的,走走路子就行了,但是张之洞是官少爷的另类。
张之洞是他爸张锳第四个儿子,这不上不下的,也没得多少宠爱。他14岁入学,16岁中举。这可不是靠走关系,而是底子打得好,13岁以前,四书五经什么的,全过关了,至于人家不太学的史学,经济学,还有更高难度的《孙子兵法》《六韬》他也是极喜欢的。小小张之洞已经有了学富五车的基础,官家子弟,哪一个不是声色犬马的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呢?他就是个另类啊。
1863年他进入翰林院,从此步入仕途开启了一段另类人生。
1879年,左都御史崇厚无知,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除了所谓收回的伊犁之外,西境,南境全被沙俄给占领了。满朝文武也都是干着急,张之洞认为要修武备,缓立约,并且要给经办者治罪。中俄交涉事件中,张之洞政治声望提高,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在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下,1880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重订伊犁条约。
1881年-1884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山西当时吏治腐败,尤其是鸦片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张之洞在给朋友的书信里写道山西官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就连晋阳城都像鬼城一样,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已经达到让人看不下去的境况了。有借鉴于此,他不在乎得罪上下官吏,一上任便开始考核,罢黜贪纵害怕的县官等,举人才,练军队,查仓库,办学堂,做了一系列实事。而这些,都不是当时主流官吏们爱做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至于英国传教士刊行的《救时要务》等小册子,并举办仪器、车床、缝纫机、单车的展览和操作表演。张之洞很受影响,准备筹建洋务局,但很遗憾,像他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多。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重视的黑旗军骁勇善战,屡创法军。但由于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云南布政使唐烱所率军队在抗法战争中配合不力,打了败仗,唐烱军逃走,使黑旗军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要不是70岁的老将冯子材率军,奋力殊死抵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战局。还不知道怎么说呢。可惜虽然法国茹费理内阁都因此战倒台。但是腐朽的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张之洞的心里该有多痛?
从1886年起,张之洞所做的事情很多,创办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修建芦汉铁路,开创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训练江南自强军等等,其中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
张之洞做的事情太多,他成立的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等,真正是造福于民。对于一身书生气的张之洞来说,爱国不仅在于实业,更在于有气节。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对此,张之洞认为要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真正把日本打趴下,可惜他多次致电李鸿章,都没有下文。
1895年初,日军进犯山东半岛,张之洞急电山东巡抚要在重要交通干道上埋火药,作地雷,阻止日本军队进犯,还表示要拨枪枝弹药支持。保台湾,他都急电当地最高领导,紧急上奏清帝,出谋出策,可惜最终都无法挽回败势。
当然张之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筹饷筹军械,但他的军队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当然,他本质上还是个封建官吏,对维新派的施压不支持,对义和团的镇压,都是站在他封建主子的立场上的。
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张之洞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具体化,在不变更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1901年10月(光绪二十七年),张之洞被赏加太子少保衔。次年十月,他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提出兴办各类学堂,制定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学制。后来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以兴学校。清廷诏准,自翌年始,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岁考一律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结束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卒,谥文襄。死前,发出最后一声哀叹“国运尽矣”,这个晚清重臣,做了无数实业的另类读书人终于走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