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高权重的郭子仪是如何做到善始善终的?

   2020-10-1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749年(天宝八载),郭子仪任横塞军使。天宝十三年(754年),改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749年(天宝八载),郭子仪任横塞军使。天宝十三年(754年),改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面对这种情况,郭子仪临危受命,被肃宗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不久,唐肃宗发兵南征,宰相房琯在陈涛战败。此时,唐军队损失大半,只能倚靠朔方军为根基。后来,叛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兵,引诱河曲九府等进攻行在。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联兵进击,俘虏数万,终于平定河曲。

至德二年,郭子仪和李光弼光复两京。唐肃宗感激涕零:“这虽是我的家国,但实由卿再造!”话虽说得好听,但是面对功高盖世的郭子仪,唐肃宗不能不防。在对叛将安庆绪用兵时,肃宗没有让最负名望的郭子仪挂帅,甚至在对史思明用兵失败后,仍听信谗言,斥责郭子仪作战不力,并把他召回,免去军职,闲置起来。直到朔方军发动以拥护郭子仪为名的兵变,唐肃宗才不得已起用他,平定兵变。

唐代宗即位,郭子仪成了三朝元老,也成了新君的心头隐忧。为了防范郭子仪,唐代宗仿效唐肃宗的做法,解除郭子仪的兵权,将他调回长安闲置起来。可是,不久吐蕃进犯,攻陷长安,唐代宗只得重新起用这位能征善战的老将。郭子仪以弱对强,用疑兵之计击退吐蕃,第二次收复长安。后来,唐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进犯长安,又是郭子仪临危受命,凭自己的威望,分化联军,直至粉碎联军,保卫了长安。

可以说,在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的过程中,郭子仪有好几次机会可以拥兵自立。郭子仪为什么没有自立?或许,在长期的平叛斗争中,他认识到,唐皇室虽已衰微,但人心尚在,自己冒险自立,没准落个身败名裂,不如效忠李唐皇室,建功立业,博个封妻荫子。另一方面,鸟尽弓藏的道理,郭子仪不可能不懂,如何防备君主的猜忌,成了他的一门保身学问。

唐代宗曾三次拜郭子仪为尚书令,都遭到郭子仪拒绝。这一举动看似感激郭子仪的功勋,其实是试探郭子仪究竟是忠臣,还是个野心家。要知道,尚书令一职在唐朝很特别,是最高职位的宰相。因为李世民曾任此职,此后此职长期不授,有职无人的状况,已成惯例。唐代宗登基伊始,为了提高太子李适的政治地位,才一度将尚书令授予李适,可以说,尚书令是皇室的禁脔。

郭子仪自然懂得皇帝的用心,因而,无论如何也不接受,此举实际上是向唐代宗表白心迹,证明自己是一个别无他图的忠臣,化解君主的疑心。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郭子仪指挥了很多重大战役,他一生戎马,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它不仅武功厥伟,还善于从政治角度分析观察问题,一生历尽四朝而不到,权倾天下而主不疑。

正是由于他淡泊名利,从不居功自傲,所以才能善始善终,最后寿终正寝。

 
标签: 郭子仪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郭子仪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关于郭子仪最后的结局
    郭子仪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关于郭子仪最后的结
    1、郭子仪出身官宦世家,他早年武举出身,一生戎马,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收复两京,邺城之战等多场重大战役。郭子仪活了八十五岁,历经四朝,死后陪葬帝陵,可以说是极尽殊荣。2、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
  • 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一生未受重用?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揭秘唐代名将郭子仪一生未受重用的原因是啥?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2-28 郭子仪
  • 郭子仪为何能走出历代功臣怪圈?功高不震主
    祖坟被人恶意开掘,该做何反应?中唐时的名将郭子仪就遇上过这档子事。鱼朝恩嫉妒郭子仪的军功,便不断使用各种馋言离间伎俩。鱼朝恩何许人?得幸宦官,“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宰臣或决政事,不预谋者,则睚眦曰:‘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一个标准的
  • 解析大唐名将郭子仪为何能深得朝廷信任
    郭子仪什么来头,为什么可以得到朝廷万般信任,公元779年,郭子仪还被尊为“尚父”,死后被追赠太师一职。而说起郭子仪,不得不提的还有他的足智多谋。郭子仪,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率军讨伐安禄山,后又收复静边军和云中,因为有功,被加封
  • 郭子仪凭什么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唐朝却有位高人,他出将入相三十余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宠,被呼为“尚父”,八子七婿都身居显贵,麾下数十名部将封王晋侯,获赐的良田房产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最后以85岁高龄谢世,称得上“富贵寿考,哀荣终始。”后人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
    11-27 郭子仪
  • 神奇 看到郭子仪后回纥叛军竟扔下兵器跪拜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1-25 郭子仪
  • 五福老人郭子仪的墓地究竟在何处
    郭子仪被人称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阳王代替其原名。天宝年间参加武举进入官场,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的丰功伟绩。郭子仪为唐守卫近三十年,是中兴名将。郭氏家族兴旺,子孙众多,郭子仪被称为“五福老人”。郭子仪简介郭子仪被人称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阳王代
    11-22 郭子仪
  • 郭子仪通晓领导心理 皇帝要见无论多远马上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郭子仪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三句评语,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郭子仪却一一做到。有句话叫“自古美人如名将,不教人间见白头。”因为
    11-07 郭子仪
  • 唐代名将郭子仪历经三朝不倒秘诀是什么
    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叫李享,他后来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他的名字叫“享”,其实一点也不懂得享受。野史中载,正因为他的节俭,才让他顺利地步入权力巅峰。李享做太子的时候,经常陪唐玄宗吃饭。有一次,御膳房准备了一些熟肉,里面有熟羊腿,玄宗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