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品读明末的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又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一个如此勤政的皇帝,却成为了亡国之君,真的是时运不济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崇祯帝在位时都做了哪些事吧:
如果说崇祯帝在位是做过的一件最大的功绩就是铲除阉党,然而,崇祯帝在位时做的一件最错的事情就是铲除阉党铲除的太快了。在崇祯帝即位之前,朝堂上分为两派,阉党和东林党。其中阉党以魏忠贤为首,而东林党,则实际上是东南富商的代言人。
我们可以发现,在崇祯帝即位之前,朝廷还是可以维持住财政的运转的,实际上就是因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能征税。我们发现,在明朝,大量的税收征收的都是农业税,而商业税极少。但是魏忠贤却立了许多向有钱人征税的税收:矿税、商税、海税。所以在魏忠贤还在的时候,会发现朝廷还有钱去打仗,还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等,而农民起义也没有声势浩大到那种地步。
但是,年仅16岁,受到文官集团教育的崇祯帝一上台,仅仅四个月,就将以九千岁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铲除了。是啊,阉党作为仅仅依靠皇帝的恩宠才得以崛起的一派势力,当失去了皇帝的恩宠之后,被铲除也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了。阉党覆灭,东林党上台,东林党是东南富商代言人,可是东林党不乐意像自己征税啊,于是矿税、商税、海税统统取消,士林一片赞誉。是啊,“朝廷不再与民争利”了,都是君子。
虽然这些税收取消了,不过北面的战争还要打啊,边军还需要钱啊。于是东林党人也要征税,崇祯四年(1631),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除了田课增收以外,还另增收“辽饷”、 “剿饷”(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和“练饷”(用于操练地方武装),合称三饷。三饷加派的总额甚至超过明朝正赋的一倍以上。
对于老百姓来说,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于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带领的起义军越来越声势浩大,最终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殉国。临死前,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