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第一,袁崇焕的骄傲
宁远城是明朝天启年间山海关外的一个军事重镇,倘若宁远失守,则满清铁骑可直捣京师。1626年与1627年袁崇焕两次击退强于自己的清兵,取得宁远之役和宁锦之役的胜利。《清武皇帝实录》记载宁远之败时说:“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努尔哈赤也因炮伤于1626年9月病死。
有了几次战役的胜利,袁崇焕开始目中无人,骄傲起来。第一是宁远大战后,袁崇焕为了加固关外防线,派遣使者与清兵议和,但是袁崇焕致书皇太极议和并没有先向明朝统治者请示,致使朝臣猜忌,被排挤回乡。二是,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向他询问对付后金的方略,袁十分轻率地回答:“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当时朝中无一人相信他的话,事后给事中许慰卿询问袁具体打算时,而袁漫不经心地说:“圣心焦劳,聊以相慰耳。”为了这句不负责任的话,他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二,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字振南,明朝末期将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有战功,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但为人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也被怀疑贿赂魏忠贤,并有志与后金勾结。
1629年夏,袁崇焕为了重申自己的权威,也为了与后金直接谈判,对毛文龙采取了行动。将他斩杀于帐前。有关于这次擅杀毛文龙的经过,有两种说法,一是,袁以检阅将士为名,将毛文龙与其他部众隔离,然后袁列举毛所犯的12项斩罪,并且声称已在皇帝面前对毛文龙提出了弹劾,遂斩杀于帐前。(见于《明史》、《东江始末》)二是,袁崇焕率众至双岛后,毛文龙于帐中一连数日盛宴款待。之后,袁崇焕设宴答谢。正当酒酣之时,袁崇焕手下一员将领率刀斧手突然从幕后闯入,将毛文龙当场斩杀。(见于《山中闻见录》)。
毛文龙虽有错,但罪不至死,且事关国家安危,阵前斩杀大将,对明军而言弊大于利。首先,文龙一死,皮岛马上陷入了混乱,客观上为清军消除了后顾之忧。其次,杀文龙后,朝中权臣失其贿赂,加剧了袁崇焕与部分官员的矛盾。最后,袁崇焕是擅自斩杀毛文龙的,事前没向崇祯请示,这点和袁崇焕个人的结局最相关的。
第三,朱由检生性多疑——对袁崇焕猜忌
崇祯是个生性多疑的帝皇。他的这种性格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从小生活在党争激烈的年代,群臣之间经常为一己之利不分黑白倾轧、诋毁对方,令崇祯对朝臣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二是,他生活与明末多事之秋,其对手皇太极、李自成都是乱世枭雄,另一方面明朝末年内部矛盾加剧,各种弊端日益显露。崇祯帝年少,血气方刚,急于通过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中兴大明。但事与愿违,导致他愈加怀疑臣子不尽责,不忠于朝廷。
皇帝多疑的性格缺陷导致崇祯一朝十七年,用了五十相,除了温体仁、周延儒在位时间稍长一点,其余皆是走马观花。对待边关将领崇祯帝也是不信任。对于他自己一手提拔的袁将军—为明王朝边疆屡立奇功的将领,因敌人的一出离间计就落得千刀万剐的下场。君臣间的信任度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