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寰话语铿锵激昂:“小鬼子占我国土,烧我教堂,掠我财产,杀我同胞,令我们蒙辱含羞做亡国奴。穆斯林兄弟们,拿起刀枪吧,用战斗保国卫家,一直打到日寇降服日,再脱征衣解战袍!”
回民支队:英勇善战杀日寇
宁津县杜集镇魏家庵村村民做梦也不曾想到,因为75年前发生在村里的一件事情,他们村注定被载入史册。
“我们有自己的队伍了!”
1940年7月20日——小暑第十三天。
谷在地里热得笑,人在屋里热得跳。
魏家庵村一座土房里,院门紧闭,堂屋里聚集的18个人汗流浃背,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冀鲁边区青年救国总会主任王连芳(建国后任云南省人大副主任等职)。
王连芳站起身来庄重宣布:“冀鲁边区党委、军区决定: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和回民抗日大队正式成立。王连芳任总会主任,冯景恩任组织部长,丁溪野任宣传部长,刘震寰(建国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任武装部长兼敌工部长,李玉池任青年部长,曹奎任宗教事务部长,刘喜三任生活改善部长,刘树仁任秘书长。总会下设4个分会:张英达任一分会主任,负责沧县、南皮、东光、宁津片区;丁溪野兼任二分会主任,负责青县、新海、天津南部片区;刘愚农(原名韩同轩)任三分会主任,负责盐山、乐陵、庆云、无棣、阳信片区;李玉池兼任四分会主任,负责鲁北的德平、临邑、陵县、商河、济阳、齐河、德州片区。刘震寰任回民抗日大队大队长,王连芳任政委,王立朝(汉族)任参谋主任。”
18双有力的大手相互紧握,18双激动的眼睛相互注视,18张豪气的脸上泛着红光!
是夜,月光如水,虫儿歌唱,田野里弥漫着植物散发出的“绿草味儿”。王连芳、刘震寰等18个人拉开距离,乘着夜色向河北省盐山县疾行。
两个月前,冀中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派遣政治部干事丁溪野和阿訇曹奎来到冀鲁边区,向主持边区党委工作的李启华和115师教导第六旅政委周贯五,介绍了他们的总会和支队抗日斗争情况。
听了介绍,李启华对周贯五说:“我们边区有40多万回民,1934年,回族党员刘格平在这里领导回汉民众进行‘河工暴动’,唤醒了民众,培养了刘子芳、王俊峰、王连芳等一批回族优秀党员干部。我们也有条件成立回民抗日救国总会,拉起一支回民抗日队伍。”
周贯五说:“前年,115师符竹庭主任就组建过‘冀鲁边区回教抗日救国总会’,冯景恩任总会主任,发表了《告全体回教书》。去年初,因冯景恩被国民党顽军逮捕入狱,总会活动中断。现在我看可以干。”
整装待发的回民支队战士
李启华对丁溪野、曹奎说:“你二人别走了,帮着我们建总会拉队伍吧。”
丁、曹二人说:“马司令派我俩来正有此意。”
8月1日,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和回民抗日大队在沧县新县镇(现属孟村回族自治县)清真寺大殿前召开庆祝成立大会,王庄子、南肖庄子等12个回民村和附近汉民村的数千名民众聚集在大殿前,敲锣打鼓,高唱《中国穆斯林抗战歌》:“起来吧,中国的穆斯林!捧起我们的古兰,追踪我们的至圣,打起正义的旗帜,光大卫道的精神,认清我们的敌人——日本。他装起伪善的面貌,他欺骗全世界的教亲,要把世界一网打尽,我们决不受他的蒙混,穆斯林!前进!前进!起来吧,中国的穆斯林!举起我们的宝剑,发出我们的吼声,贯彻爱国的信德,负起保族的使命,认清我们的敌人——日本。他施放无情的炮火,他残杀我国的国民,要把中华一口并吞,我们决不受他的侵凌。穆斯林!前进!前进!”
王连芳首先讲话:“同胞们,日本鬼子串通回族的败类刘佩臣搞‘以回制回’,胡说‘回回争教不争国’,我们不能上敌人的当。我爱我宗教,爱教更爱国。国若灭亡了,教安能独存?同胞们团结起来,齐心跟着抗日救国总会和抗日大队,把小鬼子赶出中国去!”
“小鬼子占我国土,烧我教堂,掠我财产,杀我同胞,令我们蒙辱含羞做亡国奴。穆斯林兄弟们,拿起刀枪吧,用战斗保国卫家,一直打到日寇降服日,再脱征衣解战袍!”刘震寰话语铿锵激昂。
曹奎走上台:“同胞们,你们参加抗日大队,由我照料大家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在队伍里照常过咱们的节日和主麻日(伊斯兰教聚礼日),可以礼拜、听念‘呼图白’(教义演说词)、听讲‘窝尔兹’(劝善讲演)。”
会场上群情振奋:“今天,我们终于有自己打鬼子的队伍了!走,参加抗日大队去!”
回民大队里年龄最大的“老头子”刘喜三,把两个儿子领进队伍。
时年15岁的吴庆云(建国后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不顾家人担心年龄小“坠脚”,坚决地参加了回民大队。
30户人家的谭庄村,当场有20多人参军。韩桥村18名青年携带20多支枪参军。
刘震寰的二弟震宇、三弟震山、刚12岁的大儿子刘桐轩、妻弟张文凯、妹夫马振江、女婿王哲兰、姨家表弟“老实刘”等先后参加了回民大队。他失去双足的父亲,骑着毛驴为回民大队刺探情报。后来,“老实刘”携枪离队,拦路抢劫,刘震寰派人将他抓来处决。对刘震寰有养育之恩的姨母深明大义,又将两个儿子送到了回民大队,其中一个后来牺牲在战场上。
回民大队成立一个月发展到100多人,来年春天发展到400多人。1941年9月,冀鲁边军区决定,将回民大队扩建为支队,刘震寰任支队长,王连芳任支队政委,王立朝任支队参谋主任,支队下辖4个大队和1个手枪队,直属军区领导。
“伊斯兰,抗日坚决又勇敢!”
缺少信念,难以刚强;缺少智慧,容易莽撞;缺少技能,无法超强。
回民支队成员昨天是农民、商贩,今天是战士,他们抗日报国精神可嘉,但需要淬火,锻造,百炼方能成钢。
据此,冀鲁边军区派刘济民(汉族)任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后任副政委),负责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43年秋,回民支队发展了50多名党员,建立了中共总支委员会,刘济民任总支书记,刘震寰任总支副书记,各大队建立党支部,各大队政委任党支部书记,使支队有了灵魂和核心。
支队出版《正道周报》《正道杂志》报刊。开办回民干部学校,培养回族干部;组建教导队,专门培训班、排基层干部。各大队建立民运群众工作组负责检查纪律。一系列措施,促学习,促成长,正军纪,使战士树理想。
军区派老红军、津南支队参谋长何仕兴(汉族)任支队参谋长,参与部队军事指挥,组织战士进行军事技术训练,使战士敢打仗,会打仗,打胜仗。
旌旗奋,弹上膛,刀出鞘。
这天,刘震寰作战前动员:“同志们,我们打个漂亮仗,庆祝大队成立一周年。”
“好!”战士们响亮地回答。
训练中的回民支队
8月1日早上,通往新海县(现为黄骅市)旧城据点大道上走来5个“瓜贩子”。他们接近据点西炮楼岗哨时,瓜车子突然翻倒了,甜瓜“骨碌碌”滚了一地。哨兵骂骂咧咧地走过来弯腰捡瓜吃。“不许动!”手枪队队员王国祥的手枪顶住了哨兵的胸膛,队长张九江一把将哨兵按倒在地缴了械。5个人提枪冲进炮楼,正在吃饭的伪军放下筷子举起双手。奇袭成功。一小时毙、俘伪军40人。
杀鸡儆猴。第二天,旧城东炮楼的鬼子丢下炮楼撤回盐山城。
姚庄据点插在沧县、盐山之间,驻扎着装备精良的一个伪军中队。刘震寰和刘济民多次商议,决定智取“拔掉它”。通过做思想工作,据点里伪军班长张增起愿意立功赎罪。1943年除夕凌晨,张增起带班站岗,刘震寰带领队伍悄悄进入据点,一枪未放,把100多个伪军“包了饺子”。
奇袭、智取、伏击、阻击、诱歼……回民支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令日伪军防不胜防,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1943年8月,驻沧县日军旅团长谷川与伪“自治联军”司令刘佩臣率几千人马,出动900多名骑兵,扑向新海县韩村一带,企图将在此地活动的回民支队一举消灭。
回民支队避其锋芒,将日伪军引到渤海边,然后以小股部队出击,采用麻雀战术,声东击西,搅得敌人日夜不宁。沿海水苦,鬼子兵和东洋马水土不服,均上吐下泻,体力不支,只得回撤沧县,疲惫不堪的日伪军稀稀拉拉拖了几十里长。回民支队抓住战机,集结500多精兵,埋伏在韩村东侧公路两边,待掉队的数百名敌人进入伏击圈,来了个一锅端。战士们扛着缴获的武器弹药,高唱起《伊斯兰抗日进行曲》:“伊斯兰,伊斯兰,抗日坚决又勇敢,在这广大的平原上,坚持敌后反扫荡……”
同年秋天,冀鲁边区抗日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秋季扫荡,日伪军撤回各自的老窝。一天,刘震寰对王连芳说:“小鬼子找我们苍茫大地无踪影,现在,轮到我们找他们了,咱让他神兵天降难提防。”
王连芳说:“想个法子把躲在韩村镇的日本宪兵队引出来干掉。”
何仕兴说:“宪兵队有战斗力,咱来个保险的,请(115师教导第六旅)‘铁帽子五连’助战。”
作战方案议定。
这天,支队战士许连芳赶到新海县城,找到伪新民会次长、日本特务西川报告说,回民支队正在齐庄开会、演戏。西川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告诉了宪兵队长高桥。高桥恐怕其中有诈,命令伪军特务队长刘锡明亲自去齐庄侦察。刘锡明不敢进村,躲在远处看见村子里戏棚高竖,隐隐约约地听到人声喧嚷,赶紧回城报告。
当天下半夜,1500多名日伪军偷袭齐庄,村子里空无一人。宪兵中队长松田感到不妙,慌忙命令部队撤到村外一片荒野地里。正在这时,枪声骤起,喊杀声震天,回民支队冲上来将宪兵和伪军截成两段,分割包围起来。
激战不到一个钟头,伪军大部被歼,西川头部中弹当场毙命,伪新海县长焦定远左臂受伤,在几个伪军保护下逃跑了。宪兵队依仗武器精良负隅顽抗,将六七挺机枪排成一圈疯狂扫射,使回民支队难以接近。
东方破晓,两军阵容相互看得清清楚楚。这时,从齐庄东南方向来了一队“日军”,头带钢盔,手持“三八”大盖枪。走在队前的“日酋”穿着马靴,腰佩指挥刀,神气十足。回民支队赶紧闪开一面,让“援兵”杀进包围圈里。
红荆
宪兵队见“援兵”到来,欣喜若狂。“援兵”一靠近宪兵,突然调转枪口开火,宪兵猝不及防,纷纷中弹倒地。回民支队趁机一拥而上,宪兵队60多人全部被歼。原来,“日军援军”是“铁帽子五连”装扮的。
第二天上午,回民支队和“铁帽子五连”真的在齐庄演戏祝捷,敌人却不敢来了。
英勇善战的回民支队,从1941年建立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发展成一支1600多人的强大武装。他们与日寇进行较大战斗100多次,攻克敌人大小据点40多个,歼灭日伪、汉奸2300多人,缴获长短枪2600余支,机枪l0余挺,各种炮20多门,其他战利品不计其数。
回族男儿神圣抗日战为高
“我老在想,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那些不识字、无文化、普普通通的庄稼汉会成为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英雄;为什么那些体羸弱、眼近视、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会成为坚定坚强出生入死的战士;为什么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各民族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汇集成一股巨大的革命洪流,谱写出可歌可泣、史诗般的伟大爱国乐章?”多年以后,王连芳在回忆录里发出这样的追问。
段可钦(汉民,建国后定居宁津县柴胡店镇)的抗日经历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段可钦幼年父母双亡,17岁离开陵县段家胡庄下关东,给在大连开磨坊的东北军退役军官马永祥做工。1932年,马永祥回老家沧县组织抗日队伍,段可钦跟随而来。因种种原因,马永祥当了沧县伪警备总队第四大队大队长,段可钦跟着他听差,后来当了中队长。
段可钦本意跟着马永祥回家乡抗日,不成想却当了鬼子的走狗,他肠子都悔青了。思来想去,决定忍辱一时,待机反正。
在这期间,段可钦尽力而为地做了一些好事:敌人要抓抗日县长张石生的家眷,他和队员刘坤(回民)给报信。鬼子抓了姜官屯村的7个漂亮姑娘(里面有妇救会员),他力争关在自己家里,再由村里人保释。鬼子跟踪八路军区长刘希山(回民)和他父亲刘兴龙,他安排父子俩在伪队部躲避。鬼子夜围庞庄子,他派杨玉贞进村给庞吉瑞区长送信,使区队脱险。他阻止了鬼子火烧东贾官屯村,等等。
然而,段可钦不忘寻机脱下这身“汉奸”皮。1944年,段可钦的中队住在孙青屯。8月27日(农历七月初九),他给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写了一封信,表示决心起义,出去抗日。他把公务人员刘敬林 (回民)叫来说:“你把信交给庞吉瑞区长或抗日县政府。把信藏在草帽夹层里,千万别丢了。”
几天后,边区司令部派人给段可钦送来一封信,信纸上一个字也没有写,盖满了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付继泽、政委陈德、政治部主任康伯明、副司令员仉洪印、参谋长杨大生以及沧县县长王培云等人的手章。送信人带来口信,起义日期定在9月14日晚上。商定由司令部派一个手枪队来接应他们,由他们预先接进来藏在队部里。到晚上,段可钦在大队部召集各队长打麻将,借此逼他们投降。手枪队配合他们里应外合,全部吃掉敌人。
段可钦依计而行。这次起义,经过战斗共缴获长短枪300多枝,小炮3门,机枪两挺,电台1部,子弹、炮弹数箱,粮食几十万斤。
此后,军区根据战士90%是回民的情况,将其改编为“渤海一军分区回民大队”,段可钦任大队长。
正是“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可以使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聚集在一起,团结一心,百炼成钢,成就伟大事业。”这是王连芳“三个为什么”的诠释。
“敌虏饮马黄河水,神圣抗战起怒涛;回民自身真肝胆,偷生为耻战为高……”冀鲁边区回族儿女,高唱并实践着《中国回族抗战歌》,驰骋在杀敌战场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1941年冬天,回民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张凤亭在家养病,被日伪军抓住押往盐山。鬼子用酷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怒斥敌酋:“八路军的战士,有种的回回,绝不投降!要杀就杀,没有二话!”行刑途中,张风亭对着民众高喊:“同胞们,鬼子的奸计是叫咱们中国人杀中国人,我死了不要紧,还有千万个弟兄在给我复仇!胜利一定是我们的!”鬼子阻止他喊,割掉他的双耳,他仍然慷慨陈词。鬼子又一刀砍掉他的一条胳膊,他依然像铁塔一般地凛然站立着,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鬼子喝令他跪下,他不跪。鬼子砍去他的双脚,张凤亭跌倒在地,大骂不止。鬼子又砍掉他的另一条胳膊,继而割去他的舌头。张凤亭倒在血泊中,时年35岁。
1945年麦秋的一天,回民支队反抢粮,在黄井子村与3000多日伪军发生激战。支队撤退时,时为中队长的李思崇带领的一个班没能撤出来,最后只剩下他和机枪手小吴。敌人再次冲上来,小吴负伤了。李思崇向敌人投出两颗手榴弹,端起机枪扫射着杀出包围圈,跑进村头的麦子垛不见了踪影。敌人翻遍了麦子垛没找着。鬼子联队长狂叫着:“烧,烧,烧!”点燃了一个个麦子垛,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第二天,支队反击,敌人溃逃。村民赶紧抢救烧剩下的麦子。在一个很小的麦堆里发现了李思崇被烧焦的尸体。他伏在地上,两腿紧紧地并着。乡亲们含泪翻过他的身子,发现了那挺机枪。机枪倒放着,他两臂紧紧护着枪柄,上身和双腿紧紧贴在机枪上。乡亲们费了很大劲才将机枪与他的身体分开。这是回民大队建立时的第一挺机枪,除了枪柄被烟熏黑了一些外,竟没有半点损坏。
这就是我们的回民抗日战士!这就是我们的回民抗日支队!这就是我们的面对强虏永不屈服的中华民族!
回民支队生存的“红荆林”
沧县、新海县东部地区,生长着一望无际、绿叶红花、乔灌相间的红荆林,耐旱涝、耐盐碱、耐寒暑、刚毅、坚韧,构成了红荆顽强生命力的性格。
冀鲁边区回汉民众,就是这块土地上的“红荆林”。
回汉民众“红荆林”,是回民支队的保护林。
从1941年,冀鲁边区陷入黑暗。日伪强制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到处修工事,挖封锁沟,十里一据点,五里一岗楼;对抗日根据地铁壁合围,梳篦清剿,实施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1943年6月,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枪杀黄骅副司令员后叛变,日伪、顽军与叛徒狼狈为奸,倍加疯狂地轮番扫荡,抗日根据地变成了“马蹄形”的游击区。回民支队最艰难的时期,队伍从500多人减员到200多人(不含第三大队,三大队在李玉池领导下远离支队在鲁北地区作战),敌人叫嚣要在一两个月消灭回民支队。
危难时刻,边区回汉民众挺起了坚强的脊梁!
盐山县城西南的石桥大洼3万多亩面积,洼里长满了红荆。鬼子占据盐山后,当地民众不再砍红荆条,便于让八路军和民众藏身。1941年春天,鬼子在新县据点里修了一个13丈高的岗楼,能够瞭望整个大洼。据点的鬼子指挥官三森派出200多个日伪军,到各村抓民夫,要把大洼里的红荆砍光。
中心村长韩亚臣闻讯,串连党员、自卫队员向民众传递口号:“有红荆就有八路军,没有红荆就没有八路军,坚决保住大洼红荆林!”他和回民抗日救国总会想了个阻止办法:自卫队员在红荆地边埋上手榴弹,用煤油筒装上炸药和土埋在地里(响声像地雷,炸不着人),砍红荆时扯响。预先告诉砍红荆的村民,听到爆炸声就四处跑散。回民支队在背后打一下,给村民逃跑争取时间,就砍不成红荆了。
这天天刚亮,日伪军把1000多名村民赶到大洼里砍红荆。刚抽袋烟的工夫,突然,“轰!轰!轰!”手榴弹、煤油筒爆炸了。村民闻声撒开脚丫子跑散。日伪军刚要开枪镇压,屁股后面响起了枪声,回民支队打上来了,慌忙掉转头应战,村民乘机跑光了。就这样,日伪军连续12次抓民夫砍红荆,都没有得逞。
之后,鬼子调集了周围几个据点的人马,抓更多的民夫砍红荆。此时,回民支队转到外地活动,韩亚臣又联系了当地刘印、王甲两股同情抗日的土匪,同自卫队一起在三角湾伏击敌人,敌人的清洼计划再次破产。
回汉民众“红荆林”,是回民支队的母亲林。
1941年春的一天,鬼子突袭回民支队驻扎的许寺村,战士李思崇在撤退中左臂受伤,支队安排他住在隐蔽所(堡垒村)一个汉族大娘家里养伤。大娘孤身一人,家里很贫穷,她把仅有的两个鸡蛋煮熟给李思崇吃,亲热地说:“孩子,吃吧,养好伤使劲打鬼子。”
第二天,鬼子包围了村子,大娘把李思崇藏在锅台下面的地洞里,嘱咐他:“就是打死我,你也不许出来!”
鬼子破门而入,劈头打了大娘一耳光,追问把八路藏在哪里,大娘说没有。鬼子搜了个遍没搜到,把大娘打昏了。
李思崇在地洞里听得真切,几次想冲出来,想起大娘的嘱咐,咬牙忍住了。
鬼子走了,李思崇从地洞里爬出来,他摇晃着大娘呜呜哭起来。大娘微微睁开眼睛,吃惊地说:“你怎么出来了,快回去,鬼子还会回来的。”
李思崇不回去。大娘说:“孩子,大娘没把你的伤养好,对不住你。你若不肯藏起来,就赶快从后门走,快走!”
李思崇不肯走。这时,隔壁大嫂跑过来劝他说:“兄弟,你快走,大娘有我们来照料。”
李思崇含泪归队。
l943年春季的一天,敌人突然包围塔上村,当时村里住着14名抗日干部和几名抗日家属。紧急关头,乡亲们找出自己的衣裳让他们换上。鬼子发现回民支队干部刘景亭可疑,60岁的刘黑连大爷一口咬定是他的孙子,鬼子打断了他两根肋骨,鲜血淋漓,刘大爷仍不改口,最终骗过了鬼子。
回汉民众“红荆林”,是根系相连的血脉林。
“鬼”祸连天灾。1942年,冀鲁边区发生大旱,地里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民众生活极度困难。回民支队和民众一样,靠吃棒子骨朵(玉米棒芯)、海边上的野黄菜、枣糠、榆树皮和槐树叶子等充饥度日,有时候战士们吃的解不下大便。
王连芳忘不了那一幕:一次,队伍住在南留舍村,张大娘把一块地瓜塞进王连芳的衣兜里;他没有吃,拿出来塞给了刘震寰;刘震寰没有吃,塞给了一个小战士……无声的传递,战士们眼里噙着泪花,一个个紧攥着拳头,激发出的是顽强斗志。正由此,1943年11月,王连芳和30多名战士在战斗中被捕。不久脱险后,这些战士全部归队,无一人回家。
支队参谋长何仕兴,每到一个地方,领头到各户打扫院子。房东小孩有病,立即叫卫生员来诊治。他常把自己每月两元钱的津贴送给老乡。1944年10月底,新婚不满俩月的何仕兴,在曹家庄与顽六旅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毕王文村周大娘正在给儿子娶媳妇,听说后放声大哭,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泣不成声。当地汉族民众默默地为何仕兴供牌位,烧纸上香。李良志村70多岁的李汝龙大爷献出自己的棺材装殓烈士,按回族仪式请阿訇做油香来祭奠烈士英灵,将他安葬在村头,把坟头培的又高又大。
回汉民众“红荆林”啊,你头顶蓝天,根扎热土,抗战中你高昂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