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的关键人物;清军入关以后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人物,为何没能当上皇帝?有人说多尔衮没有称帝是因为和孝庄皇后的个人感情,为了美人,而放弃了江山;也有人认为多尔衮是一个忠臣,是大清的“周公”。那么孰真孰假?孰是孰非?针对这几个说法,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暧昧关系,有没有还没有定论那,说多尔衮是为了孝庄而放弃皇位的,岂不是太轻率了。据《清史稿》来看,书中从未提及多尔衮与孝庄有特殊关系。(从一些影视资料和众多野史来看,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关系似乎是大家公认了的,但是据《清史稿》的记载,并未对多尔衮和孝庄皇后的“特殊关系”有所提及),对于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更是无中生有。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所写的《太后下嫁考实》一书中针对太后下嫁的各种所谓依据,一一予以驳难。因此多尔衮为了孝庄而放弃帝位的说法并无现实根据,只不过人们对于风流韵事,更愿信其有罢了。
福临执政前期,多尔衮确是尽心尽力地拥护和培养,没有不忠的表现。但是在辅政期间,多尔衮重用宗室,擅权执政,尤其是顺治二年(1647年),多尔衮继续做当皇帝的美梦,他竟然把国政当成家政,将议政王会议内容,随便告诉自己的侍卫等人。自己也以朝廷自居,所以种种行为表明,多尔衮根本不是什么“周公”。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室中争夺皇位的行动都在秘密进行,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多尔衮与皇太极。先帝在位时,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深受其宠,她自然也有让多尔衮称帝的想法。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从年龄与实力来讲,多尔衮与皇太极都相差甚远,后来阿巴亥被迫殉葬,多尔衮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形下,多尔衮完全可以把皇太极当作最大的敌人,但是多尔衮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要想活命,以后为母亲伸冤以及自己有所作为,现在就必须委曲求全,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得到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除了心狠手辣,自然也有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在防备的同时,他也重用多尔衮,把他视为自己的左右手,也化解了多尔衮心中的一部分怨恨。(皇太极死后为了大清的团结和安定,多尔衮也没有和豪格正面争夺皇位,这都是和皇太极的心计分不开的。)
皇太极死后,此时的多尔衮已有众多的支持者,他也被皇室公认为最有才能的人。多尔衮做皇帝的美梦现在又死灰复燃,多尔衮为了摸清各大臣的态度,就去询问索尼对皇位继承的意见,不料索尼一点也不给多尔衮面子,直接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尔衮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多尔衮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争夺这个皇位。并且他还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对手----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凭借父亲的余荫加上多年来的南征北战,豪格也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条件都是他继承皇位的极有利条件。多尔衮与豪格一直关系都不是很好,如果豪格做皇帝,多尔衮肯定不愿意,如果多尔衮做皇帝豪格也不会答应。两方互不相让,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方。对于谁主动用武力解决都是一步险棋。多尔衮看局面僵持不下,就提议让皇太极之子福临即位,这样一提连豪格也没有话说了,所以此时多尔衮也没有称帝。多尔衮在辅佐福临的时候,虽然以“周公”自居,但实际的做法和真正的周公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他重用宗室、擅权执政、暗箱操作等等都表明多尔衮的野心一直都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两点:其一,多尔衮一直存在称帝的美梦,但是权衡利弊,而没有盲目行动。其二,多尔衮在称帝美梦破灭的情况下,才自封“周公”,寻找心理安慰罢了。我们这里仅对多尔衮在称帝方面的事进行探讨,中肯的说,多尔衮对大清的统一仍然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