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孔融让梨的真实情况如何?

   2020-10-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孔融是中国古代的名人,之所以有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因为一件小事——孔融让梨。许多大人物在世的许多高尚德行,后人往往不知,而些许小事,却被后人铭记。世事之无常,让人一叹。对于孔融让梨,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褒奖,多以之为道德的楷模,谦让

孔融是中国古代的名人,之所以有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因为一件小事——孔融让梨。许多大人物在世的许多高尚德行,后人往往不知,而些许小事,却被后人铭记。世事之无常,让人一叹。

对于孔融让梨,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褒奖,多以之为道德的楷模,谦让的典范。可是最近几年却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说,孔融让梨,是因为那个大的梨是坏的;比如说,孔融让梨,是因为不让梨,哥哥背后会打他等等,就是很少人相信孔融真的会让梨。

其实,我和许多读者一样,也比较喜欢逆反思维,和前人唱唱反调。不过,我看人看事,读书写字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叫做“怀疑和欣赏”。不怀疑,不知道假恶丑;不欣赏,不知道真善美。如果对人对事,全是怀疑,“神马都是浮云”,就未免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沼中了。

我们暂且抛开所谓新说,放下所谓成见,去看看历史当中的孔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孔融让梨的故事呢?值得怀疑。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后汉书·孔融传》中并没有记载。在汉末魏晋的一些史书当中也没有记载,最早的出处是在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的注释当中,引用了一则《融家传》中的文字。《融家传》是何人所作,又成书于何时,不得而知,不过,《后汉书》成书于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之后裴松之又曾经为《三国志》做注释,也曾经在崔琰的传记之后记载孔融的相关事迹,可是依旧没有这则故事。于是,这则故事是由孔融后人伪造的可能就比较大了。

当然,也并非是说正史没有记载,就一定没有发生,章怀太子能选择这则故事,也必然有他的理由。我们暂且相信孔融真的让梨吧。

那么,孔融为什么会让梨呢?

故事原文如下: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事情是说,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几个哥哥共同吃梨子,孔融选择吃其中的小的。大人问原因,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一些,按照规矩我应该拿小的。”因此,族人都认为孔融很奇特。

整件事情当中,有一个词语很关键,叫做“法”当取小者。按照常理,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面对一盘梨子,尤其是有众位兄弟在场的时候,应该是主动出手,拿大的,甚至大的小的都要拿。可是孔融做了一件正常小孩不会做的事情,选择了一个小的梨子。为什么呢?因为四岁的孔融就已经独立思考,会按照“法”来行事了。

那么什么是“法”呢?法简单来说,就是规矩。汉代,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的朝代,对父母讲究孝,对兄弟讲究悌。而兄长和弟弟之间,也是长幼有序。按照这种标准,弟弟让梨给弟弟,是尊敬兄长;可是换个角度,哥哥让梨给弟弟,也才是爱护弟弟。

也就是说,孔融做了一件成人认为正确,而成人(更不要说小孩)都很难做到的事情。那么孔融让梨究竟可不可信呢?

我们可以结合两件事情来辨析。

在孔融十来岁的时候,曾经去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李膺见到孔融非常赞赏,邀请孔融一起吃饭,席间有一番对话,可以想见孔融的性情。

膺大悦,引坐,谓曰:‘卿欲食乎?’融曰:‘须食。’膺曰:‘教卿为客之礼:主人问食,但让不须’。融曰:‘不然,教君为主之礼:但置于食,不须问客。’膺惭,乃叹曰:‘吾将老死,不见卿富贵也。(《后汉书》)

李膺很高兴,问孔融:“小伙子,你想吃饭了吗?”孔融说:“是啊,我想吃。”李膺说:“我教教你做客人的礼节吧。当主人问你想吃饭吗,你应该回答不想吃。这样才行啊。”孔融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教教你做主人的礼节吧。你只要把饭菜端上来,不需要问客人想不想吃。”李膺很惭愧,感叹道:“哎呀,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你富贵的日子啊。”

李膺是汉末名士,更是一个人精。我们吃饭喝酒,经常看到许多人讲一些虚礼,一如李膺所言。如果孔融认为李膺所言正确,那么当初他让梨的行为,就很是虚假,或者只是为了博取大家的欢心而玩的一个花样罢了。可是孔融没有。孔融说,做主人的要真诚,既然待客,就别问客人想不想吃,直接把东西端出来就好,而隐含的意思,自然是作为客人,肚子里想吃,那就大方的说想吃。孔融的真性情从此可见!

 
标签: 孔融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孔融让梨后续 孔融把活命的机会也让给哥哥?
    在《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了另一件事,挺有意思:俭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二六,俭少之而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
  • 辱祢衡诛孔融杀崔琰 曹操为何对名士下毒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是曹操在用人机制上的一项重要
    12-23 曹操孔融
  • 揭秘孔融为何被曹操所杀?不孝只是借口!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也是汉末的大名士。在文学史上是“建安七子”之首。孔融于建安元年投靠曹操,历任少府等职,但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杀掉了。孔融认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好比装了物体的瓶子,只要把物体倒出来,父母和子女就没有关系了
    12-20 曹操孔融
  • 孔融4岁让梨后因却因不孝言论被曹操处死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这个一直以来被我们当作楷模的人物,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劣行”。建安元年,袁绍之子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形势危在旦夕。孔融害怕有损其处变不惊的名士形象,仍饮酒作诗从不督战。直到敌军破城,他才仓皇出逃,被丢下的妻子和孩子
  • 揭秘曹操为什么以不孝之名杀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传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最后因为太过于直言和不会收敛锋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雕塑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
    12-16 孔融曹操
  • 孔融的结局 揭秘历史上孔融悲惨命运的结局
    孔融的结局:孔融,东汉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
    12-15 孔融
  • 吃个梨都要让的孔融 最终竟因两大原因被杀
    我们在小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来教我们好多东西,有没有感觉几乎每个名人都有一个小故事,如果说起来,那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总之每个名人的小故事都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不说其他的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想大家倒着都能说下来了吧,今天
    12-09 孔融
  • 让梨的孔融不是好父亲 为逃命丢弃两个儿子
    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随着城中的一阵喧闹,敌军攻进了城内。此时此刻,这个一生不肯正视现实的狂狷书生,才在几名亲兵的掩护下,狠心地丢下了妻子儿女,在茫茫夜色中逃出绝地。可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只得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不争气的丈夫和父亲殉难了,
    12-06 孔融
  • 孔融不只会让梨 还抛妻弃子崇尚不孝和吃人肉?
    也许在很多人的童年时光里,都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过来的,其中“孔融让梨”应该是大家最熟知的一个。很多家长给孩子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都是教导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谦让、为人大方,有礼貌。一直以来,孔融一直以楷模的形象示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足以改变历
  • 曹操那么爱才 可是为何又要杀死名士孔融呢?
    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枭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挟天子以令将诸侯,就是小皇帝也恭敬他三分。如此高的权威,又有谁不服呢?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据说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一代名儒。自然也继承了家里的优良传统,学问渊博,诗赋俱佳。并且刚正不阿。曾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