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名将蒙恬:第一个彻底打垮游牧民族的将军

   2020-06-0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蒙恬,战国末秦朝初秦国著名将领,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世代将门,威震中原。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蒙骜作为秦国将领,先伐韩,后攻魏,共为秦国

蒙恬,战国末秦朝初秦国著名将领,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

世代将门,威震中原。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蒙骜作为秦国将领,先伐韩,后攻魏,共为秦国攻取70余城,在中国历史上亦为罕见,官至上卿。蒙恬父亲蒙武,公元前224年,以裨将随王翦领兵攻楚国,大败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杀楚将项燕而归。公元前223年,蒙武率兵攻打楚国,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次年,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闽、粤一带),越君投降,秦在此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蒙恬,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

委以重任,抗击匈奴。其实,蒙恬在统一六国的战斗中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只是积累了战争经验,才华也得到了秦始皇认可。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匈奴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让年轻的蒙恬领兵出征。主要因为:其一,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正是因为这两点,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决定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秦朝战马不多,马匹质量与匈奴相比也相差甚远,同时,由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根本性区别,秦国骑兵数量也远远不够。要想战胜匈奴,蒙恬必须找到秦军的长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秦在战役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事实上是代表着当时军事水平的高峰,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匈奴大败在所难免。蒙恬与匈奴在河套地区一战,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此后几十年匈奴不敢再进汉地。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经此一役,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以险制塞,精修秦道。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带兵继续坚守边陲,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一举措,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蒙恬造笔

公元前223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说蒙恬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制笔之功。

蒙姓溯源

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起源一: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夏朝时期,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今山西交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双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二:源于姬姓,出自两周王朝掌管蒙山之官东蒙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周王朝的时期,王室在蒙山(今山东蒙山)设了祭坛,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东氏、山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三:源于姬姓,出自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

起源四:源于彝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蒙氏,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唐朝初期,白子国王张乐进求将国位分别禅让于巍山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长蒙细奴逻、俎豆本主。蒙细奴逻受禅后,经过大小战争,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统一了蒙舍川地区,建号“大蒙国”。政权灭亡后,子孙中有躲过灭族劫难的,辗转定居于今广西省以及安定(今甘肃定西)等地,后裔子孙多以原国名“大蒙国”为姓氏,称蒙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五: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记载:蒙古族蒙古尔济氏,是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的一个东部分支,世居科尔沁,清中叶后,蒙古族、满族蒙古尔济氏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

起源六: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蒙氏。明洪武年间,巫宁保于1385年参与兴宁户房吏,因犯事戌滇南,生子巫万承,隐姓埋名改姓为蒙氏。其一支迁广东省仁化恩村,其裔有居海南岛、香港等地。另一支迁江西南康、宁都、广州、汕尾等地。再一支迁广西各县、市,其人口众多无法详算。

起源七: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记载:满族蒙古氏、蒙鄂啰氏、蒙鄂索氏、蒙古楚氏、蒙古里氏、蒙果资氏、蒙果氏等,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银氏等姓氏。

起源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苗族、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蒙氏,世代相传至今。

 
标签: 秦朝 名将 蒙恬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