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陈廷敬有何能耐 康熙皇帝为其写下挽诗

   2020-06-2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陈廷敬生于1638年,卒于1712年,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 他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

陈廷敬生于1638年,卒于1712年,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 他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主编了《康熙字典》。

康熙皇帝为他写下挽诗

陈廷敬是清代早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康熙皇帝高度评价他“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他一生居官恪慎清勤,德高望重,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50多年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终。而且生前死后朝野好评如一,这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实属罕见。陈廷敬去世后,康熙皇帝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鸦片战争打响之时,清朝铸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门,从外国购买大炮二百多门,还有众多从外地调运的本土造的普通炮,为什么有了很不错的大炮,清军依然不能够稍稍抵挡英国人的水上侵犯呢?鸦片战争打响之时,清朝铸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门,虎门作为前线炮台,更是买进了外国大炮二百多门,最大的有九千斤重,还有众多从外地调运过来的八百斤至三千斤不等的本土造的普通炮。随着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宝山、镇江炮台相继沦陷,被英国人夺去的大炮有一千五六百门之多。有人说,之所以损失如此惨重,是因为清军的炮位构造呆板,不能灵活地瞄准,还有人说炮台地势选择不好,其实最主要原因并不在此。

清军火炮台

根据史料描述,鸦片战争中的几大要塞炮台地势选择的都很好,易守难攻,譬如,虎门要塞地势极其险要,而且布置有几十门八九千斤的新式大炮,炮火密集,完全可以封锁江面,被林则徐称为“固若金汤”,然而,在整个“虎门战役”中,大大小小两百多门大炮却一炮也没有打中敌船!吴淞口宝山炮台的地形也很具有优势,根据当时参加阵地布防的官员梁章钜的文章来看,炮台“正当大海入港之口,不高不低,既无突出水面之危,又无四面受敌之虑。”而且,有东西两个炮台相呼应,共有大炮近两百门,地形绝佳,防守阵地很坚固,当时官员都认为英国人很难突破宝山要塞的,然而,英国船上的炮才一轰,主帅两江总督牛鉴等若干统兵官员就带头一溜烟地逃了,于是,全军溃散,阵地失守,江南提督陈化成身中七弹而死。为什么有了很不错的大炮,而且有很好的防御地势,以逸待劳,清军依然不能够稍稍抵挡英国人的水上侵犯呢?

还是清朝梁章钜在他的《炮说》一文中揭开了谜底,他说,鸦片战争中清军敌不过英国人的缘由,不是因为中国的大炮不如英国人,而是因为英国人的大炮总是先声夺人,最厉害的是他们的“桅顶之飞炮”此炮一响,火光迸射得厉害,纵横范围有一二丈之广,虽然没有什么爆炸力,轰击力不强,但是声势大,声音十分吓人,这一响,连洋人的脸还没看清楚呢,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吏立即就慌不择路了,“统军者惊奔,众无不溃矣……今日军中全中此病。”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些大炮还没来得及发言“发威”,放大炮的兵丁就跟着当官的逃了———那些巨资购进铸造的威力强大的大炮就都成了摆设,甚至掉转炮口反而为敌所用,后来英国兵轰击清军有很多就是用缴获的清军大炮。战争打败了,那些会说话的人虽然打不过洋人但却能肆无顾忌地“欺负”没长嘴巴的大炮,把打败仗的原因归咎于大炮不行!

 
标签: 清朝 康熙 陈廷敬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