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治的一大著名景象,便是“宦官专权”。
但实事求是说,明朝“宦官专权”,跟前代特别是汉唐,还是本质不同。汉唐宦官最嚣张者,可以不拿皇帝当干粮,甚至操纵皇位废立更替,拿捏帝王如玩偶。放在明朝,这类逆天的景象完全绝迹,明朝的宦官,不论百官面前如何威风,皇帝面前,永远只能是乖奴才,所谓耀武扬威,不过狐假虎威。
之所以这个区别,还是因为明朝中央集权制度,设计的太聪明。各部门的要害权力完全拆分,彼此互相制约,确保皇权稳定。好比层层防火墙,阻止汉唐教训重演。
在这制度下,明朝宦官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也只能是狐假虎威。有明一代,这样足够厉害的“狐狸”,总共有三只:明英宗正统年间的太监王振,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太监刘瑾,明熹宗天启年间的太监魏忠贤。这三位,也常被称为“三大权阉。”
而这三位“权阉”,论作为,都是坏事做绝,论名声,清一色遗臭万年。但其中的一位,死后却不乏肯定之辞,甚至部分民间戏曲里,还把他塑造成“青天大老爷”形象。这位特殊人物,便是刘瑾。
刘瑾本姓谈,出生于景泰元年(1451年),他是陕西兴平人,大约六岁以前,被一刘姓太监收为养子,因而改名换姓,净身入宫,做了乾清宫的一个“答应”(杂役)。
这样的身世,在明朝宦官里很普通,之后一晃四十年,从景泰年间一直到弘治年间,眼看岁数奔五,刘瑾的状况,依旧十分普通。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这段时间刘瑾的具体生活,史料上没讲,却不难猜:小孩子起做杂役,就是吃苦受罪的命,被人吆五喝六不说,挨打受辱更是家常便饭。既然一直很普通,也就一直这样过。
这种苦日子的后果,反映在刘瑾身上很明显:挨打多了,就很扛打,受辱多了,脸皮也厚。被整治的多,不但整人的手段无师自通,而且还落下心理阴影,心胸极其狭窄,看谁都像害自己,心态十分阴暗。
而这样性情的刘瑾,最大的不普通处,就是竟然有丰满的理想:以正统年间权倾朝野,闹出土木堡惨祸的王振为偶像,做宦官,就得活成他那样。
但现实却无比骨感,怀着这样的理想,刘瑾早早就钻营,但结果却无比悲催,不但没成果,还尽找倒霉:《中官考五》里说,弘治年间他本攀附上大太监李广,眼看要提拔重要,谁知李太监突然猝死,紧接着被清算,刘瑾也惨被陪绑,发配南京劳改,好不容易赦免回来,安排到乾清宫看门,却又碰上失火,事后被追责问罪,差点砍头。
人生如此失败,刘瑾自己也常伤感,《震泽纪闻》里说,那时他每当想起现实潦倒,就恨得咬牙切齿。生活,就在这样的叹息中,苦熬着一年年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