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不像现在,原则上主将可以随时把命令下达到各个作战单位。在缺少现代通讯手段的时代,一旦战斗开始了,战场上的指挥官对本方军队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中国的话,开打了以后,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其他就做不了了。后队做前队左队做后队,这种事情,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淝水之战了…… 在这种情况下,战斗打响之前,双方的列阵就很重要。阵法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把对战场指挥的要求降到最低。通俗地讲,就是一件事情我都安排好了,之后不管发生什么状况,我只要用最简单的命令就可以了,"往前走"和”往后退“。比如,一旦左侧有溃败的趋势,我可以让预备队向前进,填补这个缺口。这就是预先布置得当了,如果还要从右侧抽人去,那就会有一些问题。这是阵法的第一个历史背景。
其次呢,阵法不仅仅是开战前配置兵种这么简单。军队平时驻扎、训练的时候都有建制,一百人一队,五百人一队,等等,每队有一面自己的旗子。现在有连营这种单位,唐末两宋最基本的单位是“指挥”,大概500人不到。每个指挥有自己的将领,平时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一起守着自己的大旗。一旦大军开拔了以后呢,每个“指挥”还是最基本的单位,自己扎营,有自己的补给。
行军的时候,不同的指挥行军速度也不同,马军指挥是骑兵当然就快了,步军指挥的装备也各不相同,有的辎重多就慢一点。所以开始行军以后呢,主帅就要协调好各个基本单位。还有,有的作战单位,可能是西北人,积极请战,但有的单位,可能就是零时凑起来的,听到敌人的马嘶声就很害怕。把它们安排在哪里呢?于是就需要布阵了……
你如果带了十万大军,扎营的时候,这些单位可能离开得比较远,前后方圆几里甚至几十里。他们之间如何协调照顾就是一个大问题。你也许会问,军队不是集中起来好么?扎营不是尽可能密集好么?理论上当然是这样。但实际上总是受到地形和后勤的限制的。哪里的水源、柴火可以支持多少人扎营,哪里就只能驻扎多少人。所以古代的阵图阵法,很多是讲军队驻扎的时候该怎么办好的。扎营的时候,大军就是以一个个模块行动的。这些一个个小的单位,一旦投入战场,不能让他们一个个进去各自为战……那样就一个个给人吃掉了。就需要有组织。把他们组织起来的一起行动,还是阵法。
简单地说,古代的阵法就是现在组织学中的核心,就是怎么协调一个个基本的战斗单位。这……显然没有一定之规。所以将军们只能自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