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鲜卑族段部首领。出于东部鲜卑,世居辽西,为部族大人。西晋末,父务勿尘受封辽西公、大单于,他为左贤王,假抚军大将军。建武元年(317年),与刘琨结盟,共讨石勒。后领幽州刺史,封渤海公,与琨等上表司马睿劝进位。公元318年辽西公段疾陆眷病逝,其子年幼,叔父段涉复辰自立,被段疾陆眷之弟段匹磾所阻。段末磾乘机杀了段涉复辰及其子弟党羽二百余人,自立为辽西公.其间,因族内诸首领长期互相攻杀,力量逐渐削弱。太兴元年(318年),他杀掉刘琨,又数为石勒、石虎所败,势渐蹙,终降于石氏,署为冠军将军。后因谋乱,事败被杀。
段匹磾,晋十六国时期辽西段部鲜卑人,祖上世代为鲜卑段部大人(部落首领)。父亲段务勿尘被西晋王朝封为辽西公、鲜卑大单于。八王之乱后,段务勿尘跟随东海王司马越征战,因而被封为亲晋公,王浚与段务勿尘结亲。后来段务勿尘逝世,段疾陆眷继承了大单于、亲晋公等称号,他的儿子段匹磾则为左贤王,假抚军大将军。
永嘉之乱之时,段疾陆眷领着段文鸯,段匹磾的堂弟段末磾一起攻打羯胡部的石勒。结果在段末磾在追击石勒军的时候被反击,反而被石勒俘虏。后来段疾陆眷用物资将段末磾换回。段文鸯不同意,但最终还是被命与石勒的兄弟石虎结为兄弟。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段匹磾与刘琨结盟,之后,段匹磾推举刘琨为大都督,一起攻打石勒。石勒恐惧,用财物贿赂段末磾,段末磾然后说动段疾陆眷、段涉复辰(段匹磾的叔父)二人退兵。段匹磾后领幽州刺史,受封渤海公,与刘琨等上表司马睿劝进位。晋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农历1月辽西公鲜卑段疾陆眷病逝,其子年幼,叔父段涉复辰自立,被段疾陆眷之弟段匹磾所阻。段末磾以段匹磾有篡权之意,要夺辽西公之位,唆使段涉复辰发兵抗拒,结果段匹磾被阻于右北平(今河北丰润)。而段末磾则乘机杀了段涉复辰及其子弟党羽二百余人,自立为单于、辽西公,迫使段匹磾退回蓟州。段末磾在击退段匹磾时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便让刘群给刘琨写了一封信,劝说刘琨支持自己,对抗段匹磾。结果这封信被段匹磾劫获。当时王浚战败,段匹磾领幽州刺史。而刘琨也在晋阳战败,新占幽州的段匹磾约刘琨去蓟,刘琨无奈之下东下幽州,又与匹磾结盟,并约为婚姻。此时的匹磾对刘琨怀敬仰之情,还推琨为盟主。
但这时段匹磾的弟弟段叔军提醒段匹磾:“我们是鲜卑人,之所以如今能有这般成就,全部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民众畏惧我们人多而投奔来的。但是现在我等部族内乱,而刘琨的声望很高,如果刘琨支持段末磾,那么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段匹磾考虑良久,便将刘琨扣押了起来,然后将其杀害。
但是在段匹磾杀了刘琨之后,却与他想要的结果完全相反,原先依附于他的晋人却大多投奔段末磾,慕容部更是离他而去,结果导致鲜卑段部的势力大减,连自守也不能。因此当他在前面攻击段末磾时,孔苌便在后面攻击他,结果大败,之后只好投奔当时的乐陵太守劭续。
段匹磾见到劭续的时候说:“我是拥护朝廷、忠于大义的狄夷,现在为了忠义已经家破人亡。现在与劭公您一起进讨石勒、段末磾,这也是对劭公您有利的。”由此说服了劭续,于是二人一起向北进攻段末磾,向西防御石勒。晋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公元323年)农历1月段匹磾在幽州攻击段末磾,虽然获胜,但是石虎却趁着乐陵兵少的时候攻击乐陵。劭续出击,却被击破俘虏。段匹磾听到消息后赶紧南下支援,走到一半,便听到劭续被俘虏的消息,属下人人恐慌而散。段匹磾与段文鸯只好带着数百人冲入包围圈中,进了乐陵。石虎让劭续招降,劭续却让兄弟子侄奉段匹磾为主,坚守乐陵。石虎攻击不下,只好退兵。六月,孔苌再次围攻厌次,被段文鸯伏击。到了农历8月,石虎再次攻击厌次,在野外屠杀百姓。段文鸯要出击,段匹磾不肯。段文鸯大喊说道:“民众依附我们,便是依仗我们的武勇,今天看到民众被屠杀掳掠却不敢相救,是胆怯,如果失去了民众的依附,那就是自取死路。”然后带了几十个壮士出城作战,大杀羯胡之兵。最终马乏伏地。石虎高喊:“我和兄长皆是狄夷,很久之前都想与兄长好好相处,今天见了,何必动手?大家停战吧!”段文鸯高声喝骂:“你这个贼寇,早就应该死了。兄长不用我的计策,才让我如此。我宁愿战死,也不会屈服于你。”于是下马苦战,从早上到黄昏,力尽被俘。
乐陵城内众人见到段文鸯被俘,更是士气大降。劭续的兄弟子侄都要投降。段匹磾便逃溜走,结果劭续的弟弟劭泪将他绑缚起来送给了石勒。
段匹磾见石勒拒不拜礼,但石勒、石虎与段匹磾曾为结拜兄弟,因此并没有杀他,反而让段匹磾、段文鸯各领着三万流民去自由放牧。后来段匹磾在石赵境内常常身著晋朝朝服,持晋节,游说附近的豪强以及投降的段氏鲜卑反抗羯胡。事情败露后,他与其弟段文鸯皆被杀,只有一个小弟弟段末波以及少数几个人活了下来。段匹磾被掳掠之前不久孤立的段末磾也败亡自此,强大的辽西鲜卑在内讧的情势下,皆在石赵攻击下灭亡。后来,段氏收拢的汉族人与鲜卑段部依然不时起兵反抗,但最终被鲜卑慕容恪所击破、吞并。
在段匹磾、段末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汉化称磾氏,最终逐渐融入汉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