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称百年前中国是“睡美人” 贡献在文物风教

   2020-11-0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当中,女主角盛九莉曾抱怨道:“不喜欢现代史,现代史偏偏打上门来。”“不喜欢”源于文化优越产生的自负,而“偏偏”一词,则又意味着不得不接受“打上门”的屈辱。女学生的复杂心绪与敏锐感知,较之当日士大夫笔下“三千年未有之变

在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当中,女主角盛九莉曾抱怨道:“不喜欢现代史,现代史偏偏打上门来。”

“不喜欢”源于文化优越产生的自负,而“偏偏”一词,则又意味着不得不接受“打上门”的屈辱。女学生的复杂心绪与敏锐感知,较之当日士大夫笔下“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熟滥用语,或许更多几分真切。通商口岸与不平等条约,带来了晚清民国初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让“门里”的读书人重新打量“门外”的世界。

梁启超回忆,18岁那年(1891年)他经过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1908年,在江西萍乡读小学的张国焘,不但已经“确信地球不是平的,而是球型的”,还知道“圣人不仅出在东方,也出在西方”。

4年后的1912年,毛泽东在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时,“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他惊奇地发现,在这张巨大的地图上,中国只是偏居一隅,长沙不过一个小点。而自己的老家——韶山,竟然根本就找不到。

据湘籍历史学者陈旭麓考证,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当中,“洋”已经开始取代“夷”,用以描述泰西诸国。较之古代中国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称呼周边族群,“洋”字的客观表述,鄙薄之意已大为淡化。

然而,战争胜利者“打上门来”的步步进逼,反衬的却是晚清中国在“世界”面前的节节败退。

钱钟书为钟叔河编订的《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所作序言,最为精妙:“中国‘走向世界’,事实上也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出去也由于外面有人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后来,到了晚清士人也不得不承认,西方诸国为“文明”,而自己为“野蛮”之时,“世界”带来的观念震荡,已经相当剧烈。难怪钱钟书说:“‘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哪怕你不情不愿,两脚仿佛拖着铁镣和铁球,你也只好走向这世界,因为你绝无办法走出这世界,即使两脚生了翅膀。”

既然“世界”无法回避,那么,中国如何在“世界”这一尺度下自我修正,以期被“世界”所接受,也就变得迫在眉睫。

当时一种极端的看法甚至认为,中国人在人种上就不如西方,未来只有与西方人“合种通教”,方能转弱为强。

1902年,梁启超兴奋地宣称,20世纪将是“两大文明结婚之时代”,“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易鼐也在《湘学报》上,极力宣扬通过“黄白合种”提升国民素质:“如以黄白种人互为雌雄,则生子必硕大而强健文秀而聪颖。”

与此相对,伴随义和团运动而起的彻底排外,则代表了另一种对于“世界”的极端看法。周作人回忆:“我最早是赞成义和拳的‘灭洋’的,就是主张排外。这坏的方面是‘沙文主义’,但也有好的方面,便是民族革命与反帝国主义。”

同一时空里不同读书人心中的“世界”,竟然如此纷繁多歧。

不过,正如蒋梦麟所见,“如来佛是骑着白象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所以,中国人虽然极力“走向世界”,但对于西方“世界”仍心存疑虑。

湖南湘潭人杨度也觉察到,当时世界诸国“对于内,则皆文明;对于外,则皆野蛮”。其实,这并非杨度的个人观感。游学欧洲的王韬早前就说过:“西人在其国中,无不谦恭和蔼诚实谨愿,循循然奉公守法;及一至中土,即翻然改其所为,竟有前后如出两人者。”

章太炎也斥责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

因此杨度主张,中国也不妨“向野蛮看齐”,以实现“并立于野蛮世界”的目标。

然而,支配“野蛮世界”的,只能是弱肉强食的逻辑。这样的世界也注定只是一个只认成败、不讲是非的“丛林世界”。

19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世界主义者,爱国主义柔之以人道主义者也。”在胡适看来,世界固然由“万国”构筑,但是,那种“我之国须陵(凌)驾他人之国,我之种须陵(凌)驾他人之种”的所思所行,却背离了文明的价值。因此,胡适将中国比拟为“睡美人”,而不取拿破仑眼中“醒时,世界应为震悚”的“睡狮”,正是相信“东方文明古国,他日有所贡献于世界,当在文物风教,而不在武力”。

胡适作《睡美人歌》过去百年,今日中国已经发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咏叹。回望一百年来,由“打上门来”的现代史所引发的对于“世界”的想象、体验与言说,中国读书人或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标签: 胡适 文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揭秘胡适一生中的三骂蒋介石
    1929年胡适一骂蒋介石:明定自己的职权,不得越权侵官国民党当局对待胡适的态度就是另一种样子了。在“人权运动”中,当胡适对国民党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指名道姓地责骂蒋介石时,国民党内当然也是群情激愤,尤其一些中下层党徒更是咬牙切齿,纷纷呈请“
  • 胡适晚年读书不要命 经抢救保命后坐病床上看报
    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文风格隽永,自成一家,影响极大。胡适视读书为毕生最大乐趣,他几乎是天天都读书,一天不读就难受。胡适很小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少年时代受梁启超的影响极为深刻,他最爱看梁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
    12-17 胡适
  • 民国北大学生有权赶老师 胡适险被扫地出门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两人虽住在同一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
    12-10 民国胡适
  • 鲁迅酒楼轶事 “酒半即归”是他与胡适纷争开端
    鲁迅在京期间,几乎尝遍京城著名餐馆,著名的“八大楼”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份与北方美食结下的不解之缘,让离开北京后的他也一直念念不忘北方美食。当时鲁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饭就近,经常去西四牌楼路西的同和居,这也是北京著名
    12-06 鲁迅胡适
  • 陆小曼与胡适的秘密恋情 胡适和陆小曼有关系吗
    轰轰烈烈徐志摩与陆小曼之恋是许多人熟知的,他们邂逅、相恋、结合而后诀别,他们经历了一对情人所能经历的一切欢喜与悲哀。如果说爱情有着排他性,那么情爱呢?在徐志摩、陆小曼的情爱旧事里,从零星资料的整合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这或许并非只是两个人的激
  • 晚年陶希圣谄媚逢迎 胡适骂其“荒谬绝伦”
    蒋介石去世后,陶希圣(上图)在纪念蒋介石的文章中有“不杀之恩,愧无以报”的话。支持第一次连任到1954年5月20日,蒋介石的任期将到,为谋求连任总统,他想借重胡适的声望,为其连任造势,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1953年1月16日晚,蒋介石宴
    12-02 胡适
  • 名人也要过圣诞 胡适和蒋介石如何过圣诞节的?
    圣诞节是晚清才传入中国社会的,当时曾被称为外国的“冬至”,一开始盛行于通商口岸的租界内,与一般中国人没什么关系。后来,加入教会的中国人多了,华人也开始参与到了圣诞节的宗教活动中。1919年12月26日,《申报》刊出了《虹口救主堂举行朝觐礼拜
  • 胡适轶事:被当时的北大学生傅斯年逼得汗流夹背
    1916年,傅斯年(字孟真)与同学好友顾颉刚于北京大学预科卒业,继而升入本科,傅入国文门,顾入哲学门。1917年9月,放洋七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来,在与家乡姑娘江冬秀完婚之前,年仅27岁的胡适受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哲学门教授,主讲
    11-29 胡适
  • “民国第一红娘”胡适 曾主持过150多场婚礼
    胡适有“民国第一红娘”之誉,由其促成的有情眷属数不胜数。他喜欢看到青年人相恋、结合,并主持过150多次婚礼。这150多次证婚,从目前已知的记载来看,大多为胡适同辈友人、晚辈学者,成就的多是学界伉俪;婚礼地点也大多为中国国内。而有一桩胡适在美
    11-24 民国胡适
  • 胡适任驻美大使经济困顿 为省钱一度把烟戒了
    1938—1942年,胡适担任驻美大使,为中国的抗战寻求美国朝野的支持。在书信和日记中,他多次提到过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其中就包括个人的收支情况。对他这一期间的个人收支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也许会有助于更多地了解胡适的个人品质。胡适是一个精
    11-14 胡适省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