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连材结局怎么死的?清朝唯一干政太监的下场

   2020-07-1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自古以来,外戚、权臣、太监都是威胁皇权的三大暗黑势力。尤其是太监,一旦疏于管教,任其掌权,后果就会极其严重。很多王朝的衰败,乃至覆灭,都与太监干政有关。比如,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东汉操纵皇帝的十常侍,明朝作恶多端的魏忠贤。尤其是明朝,太

自古以来,外戚、权臣、太监都是威胁皇权的三大暗黑势力。尤其是太监,一旦疏于管教,任其掌权,后果就会极其严重。很多王朝的衰败,乃至覆灭,都与太监干政有关。比如,秦朝“指鹿为马”的赵高,东汉操纵皇帝的十常侍,明朝作恶多端的魏忠贤。

尤其是明朝,太监干政曾经达到疯狂的地步。东厂、西厂,大家都不陌生吧,这两个由太监把持的特务机构,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忠臣义士置于死地,真是丧心病狂、人神共怒。

其实,明朝本该是最难出现太监干政的朝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以史为鉴,曾于洪武十七年在宫门之上悬挂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这里的“内臣”,指的就是太监。

可惜,老朱的子孙们不太听话,把他的遗训丢到爪哇国去了,这才使得太监们猖狂一时,把大明朝搞得元气大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贯彻朱元璋遗训的,反而是后来的满清王朝。满清的顺治皇帝,学习老朱好榜样,依葫芦画瓢,也在后宫立了一块铁牌,上面写着: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执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属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碑,世世遵守。

顺治比朱元璋更狠,直接把“犯者斩”升级到了“凌迟处死”,可见满清对于太监干政危害性的深刻认识。正是由于这种严防死守,自顺治开始,清朝的太监一直比较规矩。

直到晚清的慈禧时期,由于老寡妇对于太监的宠信,太监势力开始有了抬头的迹象,比如大太监李莲英,也曾经风光无限。但是摄于祖制,也没能掀起什么风浪。

不过,也并非没有太监产生过非分之想。比如,有个名叫寇连材的太监,就希望登堂入室,居然学着大臣们的样子,要给慈禧上奏折,下场可想而知。

这个寇连材,本是个伺候慈禧梳头的小太监,由于头脑灵活,善于逢迎,很得慈禧喜爱。后来,慈禧把他提拔到奏事处当差。这个奏事处,是专门负责传送、保管奏折的机构。大概是由于整天摸着大臣们的奏折,自己却无缘置喙,心中发痒,于是寇连材突发奇想,决定违反祖制,赌上一赌,也向慈禧上个奏折,只要慈禧一高兴,说不定自己就能平步青云了。

说干就干。一日,寇连材怀揣着写好的奏折,大清早就跑到了慈禧居住的颐和园,然后跪在了慈禧的寝宫外,双手高举着奏折,喊道:奴才有奏事。

刚刚起床的慈禧还未完全清醒呢,被外面这突如其来的一嗓子,突然给吓醒了,待派人问明情况下,慈禧大怒,喝道:这个狗东西,不是找死吗?然后,就派人把寇连材押到了刑部问罪。最终,因为违反祖制,寇连材被判处死刑,押往菜市口问斩。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后世曾有人把寇连材当成敢于直谏的忠臣义士,甚至与魏征、海瑞相提并论。这真是抬举他了。事实上,寇连材不过是个投机失败的投机分子而已,他想要“富贵险中求”,结果却落了个斩首示众。

 
标签: 清朝 太监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