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即位于燕国面临危难之际。由于他发愤图强,礼贤下士,历二十八载之艰辛,终于使燕国由弱变强,一举击败了强敌齐国,洗刷了燕国蒙受多年的耻辱。为此,历史给予他好评,唐代大诗人李白《行路难》一诗中“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的诗句,也是对他的称颂。燕昭王在历史上无疑是一位才略出众的君主,但不无遗憾的是,这位史称“燕昭王”的君主是谁?却一直难以搞清。
为什么象燕昭王这样的一代英主还会搞不清是谁呢?这是因为古籍提供了两个人的名字,而这两个人又都可能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这样后人就难辨真假,不知所从了。《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当时燕国历史说:燕国君主哙,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三年后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进攻子之,“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齐国乘燕国内乱侵入燕国,结果燕君哙死,子之亡,“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由这一记载看,可以说结束燕国动乱的燕昭王就是太子平(姬平)。然而《史记·赵世家》却又提到了另外一件不容忽视的事,其文说,为了收拾燕国内江和齐兵入侵所造成的残破局面,当时颇有威望的赵武灵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归国为君。如果以这一记载为根据,那么燕昭王就应该是燕国原先留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姬职)了。以上两种说法显然是矛盾的。当然,记载当时燕国历史和燕昭王其人其事的史书,还有《史记·六国年表》和《竹书纪年》可供参考,但由于这些史书中同样也有前后矛盾或不甚了然的记载,因而还是不能驱除有关燕昭王是谁的迷雾和疑云。
鉴于古籍对燕昭王是谁记载不清,所以当代史家著书立说涉及燕昭王时,就只好根据自己对史料的鉴别、选择、理解和对当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各抒己见了。如《战国史》一书的作者杨宽就认为燕昭王是公子职。他在《战国史》中对燕国当时的事态做了如下叙述:燕国君主哙把君位让给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下的相国子之,是一个封建的政治改革的事件。代表贵族势力的太子平反对这一改革,与将军市被结党聚众,“围公宫,攻子之”,连攻几个月没有成功。子之反攻,取得大胜,把太子平和将军市被都杀死了。后来由于齐国出兵干涉,子之败亡。齐兵侵入燕国后遭到燕国人民的反抗,后来不得不撤走,这时赵武灵王就派乐池把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公子职护送回国即位,即燕昭王。但是,《燕昭王到底是谁?》(载《晋阳学刊》1985年第5期。)一文的作者尹湘豪和赵树贵则认为燕昭王是太子平。他们说子之不是改革家而是政治阴谋家,燕君哙让出王位名曰“禅让”其实是被迫的。子之做王以后,引起国家大乱。太子平“要党聚众”与将军市被合谋进攻子之,正是为了平定子之之乱。不过由于将军市被反复无常,在久攻子之不克的情况下反攻太子平而被杀死。太子平为了平定子之之乱而向齐国求援,结果上当受骗招来了齐国的入侵。后来太子平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积二十余载之努力,终于使燕国由弱变强并且打败了齐国,雪了耻,报了仇。太子平便是燕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