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才能乐业,中国人对房子的眷顾,既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因为大城市生活的需要。与当下飙升的房价相比,民国时期房子没那么贵,也没有那么多的炒房族的操纵,然而社会购买力低,买房并不轻松。对于“京漂”一族而已,租房总是觉得还没有完全融入北京人的生活,内心总有那么一些忐忑。似乎只有买房了,才在北京扎下了根。而能够在北京皇城买的起房的,尤其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普通工薪阶层可买不起。
鲁迅从日本留学归来,先在家乡绍兴任职,1912年5月5日移居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任教,至1926年8月26日离京南下,在北京共居住了15年。鲁迅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一共换过四个住所: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新街口八道湾,西四砖塔胡同,阜成门西三条。
1912年鲁迅初到北京,收入不高,住无定所,他搬进了绍兴会馆,这是专供本户籍人士居住的免费场所。后来因为绍兴的祖屋被出售,母亲与媳妇朱安搬来南京,必须在会馆之外择房而居。此时鲁迅月薪调整至280元,收入颇丰,开始购房置业。
1919年鲁迅张罗在北京购房,跑了很多地方,最后选定了八道弯11号罗姓的房子,花费3500两银子。八道湾宅是一所大房子,有车门,有大门,前面正院是个四合院,不带廊子,也没有垂花门,称为有“三进”的大四合院,有房屋28间,空地很大,可以容纳大家庭居住。当年年底全家人搬了进去,包括周作人全家,鲁迅与朱安夫人,周建人全家,母亲鲁太夫人,由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主持家政。
八道湾住宅最为宽敞,是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一进院有倒坐房九间,鲁迅的书房设在中间。他在这里创作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等名篇。鲁迅住在西厢房,正东东侧有一夹道,可通后院,后院有9间后罩房,周作人、周建人各用3间,东边的3间是客房。周作人的书房就在八道湾,原名苦雨斋,后改名为苦茶庵,是读书写作之处,偶尔也宴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的文房四宝井然有序。
周家兄弟搬进八道湾之后,蔡元培、郁达夫、钱玄同、胡适、沈伊默等许多文化名士就频频造访此地。当年,鲁迅曾在屋前栽植了丁香和青杨,这院子里即使是在严热的夏天,也是庭院寂静,高树蝉鸣。
尽管周氏兄弟月入颇丰,由于羽太信子不善家政,家庭生活竟入不敷出。以至后来,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1923年,鲁迅搬出八道湾另觅住处,而周作人一家则一直居住在八道湾。1923年8月2日,鲁迅迁居砖塔胡同6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是鲁迅临时租的房子,作为过渡房,院子比较小,只有一进院,房屋破败不堪,与八道湾住宅不可比较。
鲁迅对砖塔胡同61号房屋很不满意,于是又继续四处看房。10月30日,在阜成门内三条胡同看中第21号门牌旧屋6间,议价800元,这笔房款是向许寿裳、齐宗颐两位各借了400元,数年之后才还清。800元虽然不到鲁迅三个月的薪水,由于支付八道湾房款,以及大家庭开支较,鲁迅当时经济上是较为拮据的。直到1926年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用薪水陆续还清。
买定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旧屋后,11月办理过户手续,12月2日立契,次年一月开始翻建,5月25日迁入。西三条21号是鲁迅在北京最后一处住宅,院子虽小,但是布置的雅致朴素。修缮之后,鲁迅种了不少花木,成为一处十分安静的小院。院内南北各有3间房,东西各有厢房2间,南房是会客室兼藏书房。在正堂的后面有一间10平方米的平顶小房是鲁迅的起居工作之所,鲁迅称之为“老虎尾巴”。在这里鲁迅创作了《野草》、《华盖集》等集子中的200多篇作品,因为遭到一些文人的抨击,斥之为“学匪”、“土匪”,鲁迅自嘲这所居处为“绿林书屋”。《彷徨》、《野草》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透过北窗的玻璃,“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鲁迅在此住至1926年8月,如今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