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等时机
坐奉天瞰东北等时机收渔利
张作霖得陇望蜀,他不满足于仅仅统治奉天,试图“奉天人治东三省”。除了个人野心膨胀的因素外,奉天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不可忽视。清末的东三省总督就是坐镇奉天统辖整个东北军政事务的,袁世凯时期的镇安上将军张锡銮也是“节制三省军务”。看来,张作霖憧憬成为“东北王”,也在情理之中。
客观地说,张作霖具有称雄东北的优势。 1917年3月,北洋政府陆军部曾“点验”全国各省的陆军正规部队,得出的数据是:奉天省军队有三万三千五百人,吉林省只有一万二千人,黑龙江省也不过一万五千人。也就是说,张作霖实际掌握的军队,比吉黑两省军队的总和还多。
但是,张作霖没有盲目乐观。他发觉,吉林、黑龙江两省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非唾手可得,要想控制这两省的政局,除了具备相当的实力外,还必须要等待时机,最好的方式就是趁两省政权内部混乱之际巧取豪夺,坐收渔人之利。
1917年夏天,张作霖的设想在黑龙江率先变为现实,他苦苦等待的黑龙江内乱终于爆发了。
辛亥革命以后,黑龙江的政局一直动荡不稳。该省地处边陲,北洋政府很难有效控制,加上沙皇俄国势力趁机染指,使得黑龙江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局面,俨然东北边疆的“半独立王国”。 1913年,主政黑龙江的宋小濂因为得罪了沙俄,当沙俄总领事向北洋政府提出驱逐宋小濂的无理要求时,袁世凯竟因不敢得罪沙俄而将宋小濂免职,当时舆论哗然,谴责袁世凯为博得洋人一笑就撤掉了一个封疆大吏。
宋小濂在黑龙江为官二十余年,史料记载,他在任期间“多次与俄交涉,屡挫其锋”,因此成为俄国人的眼中钉,他去职后,黑龙江政局的混乱局面无法收拾。朱庆澜担任督军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因地方实力派的排挤而离开,接替他的是外交官出身的毕桂芳。
毕桂芳是个“俄国通”,曾赴俄国留学,还当过驻海参崴领事,在对俄外交上可谓驾轻就熟。然而作为一省的督军兼省长,毕桂芳的最大“软肋”就是不会带兵,对麾下的黑龙江军队指挥调度不灵,“督军”徒有虚名。
毕桂芳的弱点很快就被政治对手们抓住。此时,在黑龙江军界说了算的人物是陆军第一师师长许兰洲。许兰洲文武双全,有“赛天霸”的绰号,毕业于湖南讲武堂,后来领兵一方。民国初年,东三省的正规军队只有四个师,四位师长即张作霖、冯德麟、孟恩远和许兰洲,并称为“东北四雄”。随着孟恩远、张作霖先后跃升为督军,许兰洲也开始蠢蠢欲动,谋取黑龙江的军政大权。
借鸡下蛋
利用许兰洲赶走毕桂芳
许兰洲和张作霖是老朋友。许兰洲当上师长后,每次来奉天“走动”,张作霖都要亲自接待作陪,两人谈天说地、饮酒娱乐,似乎成了知己。许兰洲年长张作霖三岁,张作霖以礼相让,让“许大哥”好生感动。然而,通过近距离和许兰洲接触,张作霖发现此人野心不小,是个难以驾驭的人物,遂从心底设起了防线。
张作霖头脑灵活,善于审时度势。许兰洲磨刀霍霍之际,张作霖正忙于和冯德麟争锋,无暇也无力干预黑龙江军政,于是他采取了“借鸡下蛋”策略,最大限度发挥许兰洲的能动性,对许兰洲排挤毕桂芳的做法大力支持,并答应给予经费上的援助。
有了张作霖的照应,许兰洲的胆子大了起来。趁着毕桂芳立足未稳,许兰洲极力抓权,把自己的师参谋长李景林安排为督军署参谋长。毕桂芳对此十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毕竟自己无法驾驭一兵一卒。
毕桂芳素以怕老婆闻名。一天,他大摆宴席为夫人庆祝生日。许兰洲为发泄不满,派亲信李景林等人故意在宴席上吆五喝六、大吵大闹,引得毕桂芳一阵辱骂。席间,骑兵第四旅旅长英顺和步兵第一旅旅长巴英额与许兰洲的心腹任国栋密谋说:“我们打算请许师长出来当督军,你说怎么样? ”任国栋当然赞成,并秉承许兰洲之意当场许诺,若是许兰洲当上黑龙江督军,将巴英额提升为师长,英顺兼任镇守使一职。
在利益的驱使下,第二天,任国栋、英顺等就到督军署逼毕桂芳让位。在枪口之下,毕桂芳仍然留恋官位,提出自己仍任督军,可将省长职位让给许兰洲。许兰洲图谋的就是当督军,对此当然不允。为了使毕桂芳彻底死心,许兰洲“限令”毕桂芳在二十四小时内离开省会齐齐哈尔。无奈之下,毕桂芳只好于6月14日通电下野,灰溜溜地离开了省城。
许兰洲用野蛮的方式赶跑了毕桂芳,梦想从此可以像张作霖那样主政一省。还不等北洋政府任命,许兰洲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自任黑龙江督军兼省长。然而,许兰洲笑得太早了,目光短浅的他最终输掉了牌局。
原来,在驱走毕桂芳事件中,两个旅长英顺、巴英额没少出力,都是有“功”之将。可事成之后,许兰洲违背诺言,提拔亲信任国栋当了师长,对英顺、巴英额,只开了一张“今后有机会再予提拔”的空头支票。英、巴两人感到受骗上当,愤怒至极,立即与许兰洲翻脸。此时,被驱走的前任督军毕桂芳滞留在哈尔滨,英顺、巴英额赶到哈尔滨,表示愿意支持毕桂芳返回齐齐哈尔与许兰洲对抗。谨慎的毕桂芳认为两个旅长反复无常,不愿意受他们摆布,仅同意两人用自己名义发表通电,向全国揭露许兰洲武力夺权的真相。英顺、巴英额按照毕桂芳之意通电全国,同时宣布与许兰洲决裂。许兰洲得知消息立即反咬一口,通电宣称英顺、巴英额叛乱,决心加以征讨。
不过,许兰洲毕竟心虚,他在通电中虽然措词严厉,却不敢理直气壮地以督军兼省长自居,他知道这两个职务未经中央任命是不合法的,遂请求北洋政府从速加以确认。
黑龙江省的形势发展到了两军对垒、短兵相接的紧张状态。而此时的北洋政府正陷入“府院之争”中,乱局纷纷,所谓的大总统黎元洪根本顾不上黑龙江,内阁也因总理段祺瑞被免职而陷入瘫痪,只有7月1日公然拥戴宣统皇帝复辟的张勋搭理了一下许兰洲,“任命”许为黑龙江巡抚。可这个复辟闹剧的有效期还不到半个月,连“巡抚”的官印官服还没有发放到许兰洲手中,张勋便倒台了。
出其不意
推荐儿女亲家鲍贵卿主政黑龙江
坐山观虎斗的张作霖出面了,黑龙江的混乱局面对他来说可谓是千载难逢。张作霖决定乱中取胜,借调停两派冲突之名,派得力干将孙烈臣到黑龙江进行斡旋,实际上是去摸摸争执双方的底。
孙烈臣先来到呼兰县的英顺、巴英额驻地,三人曾一起受训于清末的东三省讲武堂,有同窗旧谊。老同学相见,英顺言无顾忌,表示如果张作霖能兼并黑龙江,自己和巴英额愿唯张作霖之命是从。而当孙烈臣来到齐齐哈尔时,许兰洲正因为两军对峙而愁眉不展,困境中的许兰洲也盼望张作霖能出兵干涉。显然,张作霖成了两派争相倚靠的对象。
张作霖此番派人进行摸底调查,苦心没有白费。黑龙江冲突双方互相掣肘,谁也难以吞并谁,如果硬干,就会两败俱伤。不过,继续观望事态发展带有冒险性,狡猾的张作霖意识到,万一哪一方因为支撑不住而妥协,来之不易的黑龙江乱局可能随之结束。
时不我待。张作霖当机立断,他既没有支持英顺、巴英额,也没有助许兰洲一臂之力,而是向已经复职的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发去电报,推荐鲍贵卿主政黑龙江。
鲍贵卿是张作霖的同乡和儿女亲家,张学良的同母姐姐张首芳嫁给了鲍贵卿长子鲍育才。从这点上说,鲍贵卿和张作霖可谓亲上加亲。更重要的是,鲍贵卿是段祺瑞信赖的老部下,有了这层关系,鲍贵卿很快就名正言顺地被任命为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
为了确保鲍贵卿顺利赴任,张作霖命令部下张明九率领十个营奉军护送鲍贵卿到黑龙江。同时,在张作霖的策划下,北洋政府陆军部“命令”许兰洲率领麾下八个营调到奉天归张作霖指挥,等于削夺了许兰洲的兵权,消除黑龙江的不安定因素。直到此时,“许大哥”才看明白张作霖的险恶用心,可是为时已晚,中央的电令犹如尚方宝剑,许兰洲不愿落下个对抗中央身败名裂的下场,只好乖乖就范。
在以后的岁月里,“许大哥”甘拜“张小弟”下风,老老实实地听命于张作霖,还积极地为张作霖出谋划策,成为奉系班底中的重要人物。也许正是由于转向快,离开黑龙江后的许兰洲继续活跃于军界,他当过张作霖的东三省巡阅使署参谋长、东北骑兵第一师师长、陆海军大元帅府侍从武官长,赋闲后致力于武术事业。值得一提的是,许兰洲活了93岁,直到1964年才去世,算是民国军阀中的高寿者了。
许兰洲服了,黑龙江另外两个“刺头”英顺、巴英额却还在负隅顽抗。他们将部队开到齐齐哈尔近郊,企图用武力向鲍贵卿施压。鲍贵卿是久经沙场的陆军上将,哪能像毕桂芳那么懦弱无能,眼看着“逼宫”的一幕又要重演,鲍贵卿紧急电请张作霖发兵援助。这回,张作霖派出好哥们吴俊升亲率精锐之师开赴黑龙江。鲍贵卿趁机行使职权,以挟制长官、吞没公款等罪名免去英顺和巴英额的旅长职务。黑龙江军界的骚乱就这样平息了。黑龙江省也就此纳入了张作霖的势力范围。
左摇右摆
打小报告碰上了硬钉子
夺取黑龙江,对于张作霖来说无异于吃到了一块肥肉,心中甚是欣喜。如果说谋得该省是乘虚而入、兵不血刃的话,兼并吉林省则显得不那么容易。
起初,张作霖也想轻松拿下夹在奉天和黑龙江之间的吉林,但随着时局的发展,张作霖发觉此事非短时间能够奏效。吉林督军孟恩远资历深厚,是北洋军的老将,统治吉林已十余年,可谓根深蒂固,势力遍及全省,根本不把张作霖放在眼里。张勋复辟时,孟恩远起初积极响应,后看到大势已去才转而宣布“拥护共和”。
拥护复辟成了孟恩远的“小辫子”,张作霖试图借此大做文章,用剪除冯德麟的模式赶走孟恩远,遂鼓惑段祺瑞撤掉孟恩远,没想到正中段祺瑞下怀。 1917年10月18日,段祺瑞下令免去孟恩远的督军职务,派自己的嫡系干将田中玉取而代之。
然而,孟恩远的督军职务并不是北洋政府的一纸命令就能免除的。孟恩远不是许兰洲,也不是冯德麟,他宁肯孤注一掷也要保住实权,坚决抵制段祺瑞下的免职令。 10月23日,孟恩远公然宣布吉林省独立,脱离北洋政府。张作霖注意到,孟恩远被惹“毛”了。一头发疯的老虎,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更何况,孟恩远察觉到了张作霖在背后搞小动作,已经在心里忌恨张作霖。如果吉林继续和中央对抗,奉吉两省的矛盾一触即发,那样将是得不偿失的。
张作霖本来的如意算盘是:借孟恩远去职之际,推荐自己的亲信孙烈臣当吉林督军,这样就能掌控吉林。没想到的是,段祺瑞这个政坛“老油条”趁机想把亲信田中玉塞到吉林来。田中玉也是亲日派,还是皖系干将,比孟恩远还难对付。几经权衡,张作霖觉得与其让田中玉来吉林,还不如让孟恩远继续留任,于是转而支持孟恩远。最后,段祺瑞为了避免吉林发生武装叛乱,不得不允许孟恩远延长督军任期,随之吉林省取消独立,一场政治风波总算平息。
“飞来横福”
“宽城子事件”让孟恩远自动下台
经历了这一番博弈,张作霖意识到谋取吉林不能速战速决,只有积蓄力量,耐心地等待时机。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作霖整军经武,扩充部队,实力大为增强。 1919年6月,张作霖向孟恩远发难了。
张作霖利用东三省巡阅使的名义,发文给孟恩远,指责他擅自招兵买马,致使吉林纸币贬值,财政发生混乱,要孟恩远辞职。他还鼓动吉林省一些士绅给北洋政府写告状信,举报孟恩远的徇私枉法行为,请求免除孟恩远的职务,另委任孙烈臣为吉林督军。孟恩远拒绝辞职,不肯做任何让步,令北洋政府左右为难,只好对张作霖提出的方案进行调整,在下令免去孟恩远督军职务时,调黑龙江督军鲍贵卿担任吉林督军,改派孙烈臣为黑龙江督军,这样就不至于给舆论留下“中央听命于张作霖”的口实。孟恩远得知自己被免职,恼羞成怒,再次以武力对抗。
事情的结局出人意料。就在吉奉两省军队如箭在弦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发生了“宽城子事件”,日本人在无意中帮了张作霖一个大忙。 1919年7月19日,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的一名日籍员工因为在火车站附近穿越吉林军队驻地而与士兵发生冲突,随后,驻扎在附近的日本铁道守备队赶到,与吉林军队士兵发生枪战,日方伤亡达36人。事件发生后,日方把责任完全推到中国方面,向北洋政府提出交涉。北洋政府指责孟恩远把军队调到铁路线附近,责令他迅速将督军职务交给鲍贵卿。
在内外交迫之下,吉林军队不得不撤离长春。孟恩远惧怕日本人报复,于8月5日将督军印信交给鲍贵卿。时至今日,“宽城子事件”仍然迷雾重重,如果仅仅是偶发事件,怎么就那么碰巧发生在孟恩远拒不交权之际?而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能说明此次事件是日方为了支持张作霖而故意制造的。无论如何,张作霖是“宽城子事件”的受益者。至此,张作霖完全控制了东三省,实现了成为“东北王”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