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终究是一个明朝官员,虽带兵打仗,但还是一介文人和知识分子,不具备政治家与军事统帅的良好素质。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统御天下十七年之后,自缢身亡。同一天,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第二天,从关外赶来护驾勤王的吴三桂走到山海关之时,得知北京“沦陷”的消息,他便在山海关驻扎下来。他知道,崇祯时代已然是过去式,现在是李自成的“大顺”时代了。
此时此刻,吴三桂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抉择就此来临:他究竟该不该相信李自成。正当吴三桂眉头紧皱之时,李自成的来信到了——劝其归顺大顺政权。可惜,不知是吴三桂对李自成这个示好的“邀请”反应过于迟钝,还是李自成过于急躁,我们只知道,在吴三桂决定与李自成合作,向北京进发的途中,却传来噩耗,身在北京的吴氏一家老小被新政权集体处决。吴三桂感到被欺骗了,怒发冲冠之余,他决定投靠山海关外、近在咫尺的清军。历史的偶然性,让后人唏嘘不已。
试想,如果吴三桂第一时间主动请求归顺,而不需等着李自成来招安,那么,吴三桂一家老小就可能不会横尸北京街头,他也就没有投靠满清的现实理由了。其次,即便吴三桂稳坐泰山,等着李自成来招安,但如果没有亲人被处决的突发事件,吴三桂也不会投入清军的怀抱。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晚明一百多年以来,皇帝与大臣互不信任,加之后来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与文官东林党人之间你来我往的倾轧,还有文官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与陷害,使得置身其中的吴三桂没有任何安全感,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基于切身利益来选择个人的出路和去向。
吴三桂因家人惨遭不幸才彻底选择了清军。对此,当时清军实际上的领袖——多尔衮,当然是求之不得。可是,吴三桂并非真心投降,他正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他认为,清军即便占领北京,也只会在洗劫金银、美女、牲畜之后,把一座荒凉的北京城还给其原来的主人,然后返回他们的东北老家。
因为,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绝大多数都是这么干的。而且,清军赶走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前,打的是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吴三桂有自己的考量,即便投降,也只是权宜之计,目的是借此重掌大权。
可是,有多大的希望,就有多大的失望。当多尔衮大摇大摆地走进北京城后,他不仅赖着不走,而且还迎来他六岁的侄子——顺治皇帝。1644年正是新一轮甲子的开端,而对吴三桂的精神折磨也达到高潮,他的如意算盘从一开始就落空了。在被李自成骗了一次之后,他强烈地感到自己又被清军所欺骗。但他只能吃哑巴亏。因为多尔衮从来就没有对吴三桂承诺过,他们为崇祯帝报完仇,干掉李自成之后,就会退回关外。
事已至此,吴三桂把怨愤埋在心底,近三十年后,才发现自己再次被新政权忽悠。清廷早年曾定下游戏规则,吴三桂等南方三个藩王可永为异姓王,可时过境迁,他们反悔,不玩了。
1673年4月28日,清廷中央政府收到了广州平南王尚可喜的奏章,他主动要求让其子尚之信来继承王位,以此向中央政府宣布王位的可持续性。少年天子康熙断然拒绝。三个多月之后,另外两位藩王耿精忠与吴三桂也效仿了尚可喜,康熙都不答应。这三个汉族藩王深感被骗,遂联合起兵造反。
四年之后,从云南一路打到湖南的吴三桂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周,年号为昭武。第二年秋天,吴三桂却在湖南衡阳因疾而亡。不过,他的孙子吴世璠继续战斗,最后在昆明城内自杀。
如果说当初吴三桂投靠清军,是叛主行为,那么三十年之后他的反清,则成了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不管是三十年前,还是此刻的康熙朝,吴三桂因屡次被欺骗,总是心有不甘,纠结不已。与其叫他吴三桂,还不如称其为“吴三愚”。
30年前,吴三桂的徘徊犹豫,使得李自成没有耐心再等待他的归降,造成吴家蒙难,而他只把这个悲剧理解为上了李自成的大当。紧接着,他又被多尔衮所骗。
30年之后,他再次被清廷所骗,在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另立炉灶搞分裂,却客死他乡,成为明末清初政界最善变的失败者和悲剧人物。吴三桂终究是一个明朝官员,虽带兵打仗,但还是一介文人和知识分子,不具备政治家与军事统帅的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