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境遇让刘邦造就“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的经典

   2020-05-2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把汉中、蜀、巴三郡划归刘邦,封为汉王。此时的刘邦面临两个抉择:是把封地经营成自己的王道乐土,还是寻机打回去,和项羽争个短长?如果选择前者的话,那么汉中就不是最适合建都的地方了。相比之下,成都平原会更

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把汉中、蜀、巴三郡划归刘邦,封为汉王。此时的刘邦面临两个抉择:是把封地经营成自己的王道乐土,还是寻机打回去,和项羽争个短长?

如果选择前者的话,那么汉中就不是最适合建都的地方了。相比之下,成都平原会更适合成为政治中心。如果选择的是后者,那么刘邦就必须马上制定下一步的作战方案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刘邦和他的部下,绝大部分都是关东之人,在乡土观念极重的中央之国,被放置到这样一个远离家乡的边缘之地,无异于被流放。因此在刘邦翻越秦岭的过程中,他的军队里就已经出现了逃亡的现象。而反过来,如果刘邦准备马上反攻的话,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就可以转化为战斗力了。

另一方面,如果刘邦不能迅速的返回博弈中心,而是希望把封地经营好了,再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战国”格局中胜出,是很困难的。对这一点感触最深的,当属后世的诸葛亮了。这位天才的战略家,之所以在有生之年不断的北伐,就是因为知道,如果不能在他们这代人完成入主中原的梦想(最起码要占住关中),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地本土的人才,逐渐替换掉那些外来人才后,就很难再有足够的动力,去参与中央之国的博弈了。这种情况,并非是在天府之国的蜀地才会有,再另一个适合偏安的板块——江东,这一幕也在历史上,不断的上演着。

从战略的角度看,北伐关中是刘邦取胜的唯一途径。理论上他也可以由汉中,沿汉水一线的“秦巴谷地”,向东攻击南阳盆地。或者说南下蜀地,然后再由蜀地顺江而下,攻击江汉平原,从东线回到关东。问题是这样做的话,刘邦所遇到的抵抗,将会是最强烈的。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能够被项羽安排到江汉一线的诸侯王,都是他最值得信任的将领。另外,既然大家都是系出楚地,那么在民心向背上来看,刘邦也没有信心在这方向占优。特别是在项羽还没有因为谋杀义帝,让自己在政治上陷于不利地步时。

相比于东征的这些不确定因素,杀个回马枪,打回关中去,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战略上来看,关中之地在中央之国内部博弈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由周、秦两族充分验证过了。如果刘邦能够占据这块四塞之地,那么就有很大的机会,复制秦人扫灭六国的过程了。其实单就蜀地(包括汉中)的地缘优势而言,主要是在防守上,只有在和关中之地置于同一政权管辖之下时,蜀地在进攻中所发挥的,战略补给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已经拜项羽所“赐”,得到汉中、巴蜀的刘邦,和当年准备南征巴蜀的秦人,所面临的战略机会是同等的,只过二者的方向正好相反罢了。

虽然说在战略上,将秦岭南北连成一片,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真的要做到的话,还是非常困难的。这其中的困难,主要就在于秦岭这条地缘分割线,地理分割的作用太大了。当年若不是“苴国”引狼入室的充当带路党,秦人也很难有机会,变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为入主蜀地的通途。现在的刘邦,想等机会再找到个带路党,帮其穿越秦岭,无异于守株待兔(理论上,三秦如果内乱的话,是有可能有这种机会的)。对于着急乘势回到关中的刘邦来说,他需要有更快的途径回到关中。

当我们把目光放在战术层面上时,就会发现项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刘邦会老死蜀地。因为秦岭这座厚实的山脉,中间甚至没有象样的河谷通道,沟通南北。要想穿越秦岭,往来于汉中、关中两地,就必须借助那些悬挂于河谷两侧的“栈道”。不得不说,当初发明栈道的人,以实践验证了“人定胜天”这句口号。只是这种以脆弱结构支撑起来的道路,因其先天不足,存在着两大致命弱点。一是数量不足;二是很容易被毁掉。

就秦岭中的道路来看,历史上一共存在着五条主要路线,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峪谷道,如果再加上由关中通往南阳盆地的“武关道”,一共就是六条跨越秦岭的道路。除掉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武关道”外,其他五条穿越秦岭腹地的道路,都不得不借助“栈道”这种形式,穿越某些路段。基于在秦岭中构筑栈道的工程量太大,维护起来也颇有难度,这些古道并不会同时使用的。也就是说,作为二者地缘关系的主导者,关中盆地中的政权来说,一般只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开辟维护其中的某些道路的。

我们知道,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可以被统称为“秦巴谷地”,这片谷地中,分割而出了一系列盆地。而与关中盆地相对应的,主要是是秦巴谷地中最大的两个地理单元: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在穿越秦岭的五条栈道中,褒斜道和傥骆道所对应的是“汉中盆地”,而如果你从关中而出,向南走“子午道”和“峪谷道”,那么你首先到达的会是安康盆地的两端。至于说那条最早被使用的道路“故道”(陈仓道),则是一条由汉中盆地之西,沿故道水——嘉陵江,穿越秦岭、大巴山脉紧密结合部,直达四川盆地的道路。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地不是四川盆地,你也可以在穿越完秦岭之后,转而向东,沿汉水上游的河谷,进入汉中盆地。只不过这种走法,会比较绕远罢了。

故道是最早被开发使用的秦岭通道。构筑于它北段的关隘“大散关”也被列入了“关中四塞”之列,正因为如此,它也被称之为散关道。不过在我们所叙述的这段历史中,它更应该被称之为“陈仓道”,之所以会有这个新标签。就是因为那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而这个典故所描述的,正是刘邦如何运用战术手段,攻入关中的。

秦岭古道地缘示意图说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件事,有朋友已经提出异议了,认为这件功劳应该挂在韩信的名下。怎么说呢,如果这是一个单纯分析军事的话题,这种归类是正确的。但现在既然在讲政治,那么军事家们所服务的政治家,才会是真正的主角。从这个角度看,在韩信有条件成为一方诸侯之前,都不会以博弈者的面目,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

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中,一共出现了两条道路。而这当中的“栈道”,所指向的就是褒斜道。这并不是说褒斜道是唯一使用“栈道”这种技术形式的道路,而是说在刘邦反攻关中的时候,这条通道上的栈道需要修理。为了向项羽表明,自己已经决心偏安西南,不再介入核心区的博弈,刘邦和他的部下,在通过褒斜道之后,就放火烧除了栈道。这种自决后路的做法,显然起到了效果。不再视刘邦为威胁的项羽,终于一离开了关中,衣锦还乡去了。

当项羽回到关东,并开始为他分封之后,关东诸侯马上陷入的混乱头痛时,负责监视刘邦的任务,就已经移交给那三位就封的秦王了。从地缘关系来看,控制关中盆地西部的章邯,会是刘邦最直接的对手。如果刘邦想打回关中去,那么他最先要做的,就是修复褒斜道上的栈道。事实上他也的确这样做了,只不过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章邯相信,他的对手会从原路返回。至于刘邦的战术意图,相信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他的攻击路线,并不是褒斜道,而是陈仓道。

从路线的长度来看,由褒斜道入关中,要比陈仓道便捷的多,更何况刘邦本来就是走这条路上任的。因此在刘邦故布疑阵之后,章邯就把自己的主力,放在了褒斜道一线,以防御刘邦的进攻。其实如果章邯有足够的兵力的话,他应该在各条可通行的道路上,都部署重兵,以阻止刘邦可能的北伐。但要做到这一切,前提是你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撑。而在项羽西征的过程中,不仅20万秦军被坑杀,秦国数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富,也被项羽一扫而空。如果伟大的始皇帝,没有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为他经营身后事的话,那么他所带走的那些财富,应该也都会姓了项。

在人力、物力都陷入低点的时候,秦地还被一分为三,成为了“三秦”,章邯所能控制的兵力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如此,他才需要判断出刘邦的主攻方向,来部署自己的主力。可惜的是,这一次他错了,刘邦和他的军队出其不意的,由陈仓道攻入了关中。在信息交流手段,还很简单的时候,刘邦所率领的军队(已经可以称之为“汉军”)了,在南线的移动,是很容易做到保密的。只是由汉中向西,切开秦岭与大巴山脉,再向北进入陈仓道,终究是在绕远。这从成本上来说,是很不划算的。但也正是这一点,章邯才会判断失误。现在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的,为秦汉交接这段历史,做个阶段划分了。划分的标准,是依据谁才是这个地缘舞台上的主角,以及他所属的地缘背景。

最先出场的,当然是我们的“陈胜王”了,而他和他建立的“张楚”政权,也将拉开了这段乱世的序幕。一直到陈胜兵败被杀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一阶段,即“张楚”阶段;第二阶段的标签,我们在之前也已经贴过了,兴于东楚之地的项梁,和他的扶植的楚怀王,接过了张楚的大旗,成为了楚地唯一的“合法政府”,也很自然的,成为了关东义军的新带头大哥。基于这个新政权的地缘基础,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称之为“东楚”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属于项羽的。与前一阶段的分割点,可以被定在巨鹿之战结束,诸侯愿意归于项羽统一指挥之时。在此之前的项羽,还是以一个军事将领的身份,在为“东楚”服务。而在此之后,项羽已经变身为一个“政治家”(虽然并不合格),并成为了中央之国的实际控制者。而这一阶段,可以用项羽给自己的封号来未注,称之为“西楚”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历史,是由项羽和刘邦所共享的。从刘邦经由陈仓道,攻入关中的那一刻起,中央之国的政治博弈,就已经变成楚、汉两个政治体系之间的争斗了。在历史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楚汉相争”的这个阶段。

四个阶段的划分,看起来好像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但仔细看看时间,从陈胜揭竿而起,到刘邦一统江湖,也不过就是7年的光景(前209年——202年)。这种转瞬之间,便决出胜负的过程,比之春秋战国那种,经过数百年积累,而缓慢形成的博弈格局,要更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这也是英雄,或者试图成为英雄的人,都会更喜欢这种军事色彩深厚的,乱世的原因所在。毕竟从个人的角度看,一念之差虽然不能改变时代的变迁,但却可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有鉴于于此,在我们的分析当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对那些英雄人物的具体分析了(虽然先秦的这段历史,更能体现诸历史视角下,诸地缘板块的各项指标)

其实如果不是项羽这位军事天才,政治敏感度太低,做出的政治布局不够稳定,天下再经历过一次战国时期也未可知(时间当然不会象先秦那样长了,但经历个二三代时间,再重归一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虽然历史的结果,已经告诉我们这段历史不是“战国”,而更像两个骑士的决斗(如果刘邦也算骑士的话)。但单从二者对决的地缘形势来看,却仿佛又是一次秦国和关东六国的PK。只不过高地的政治属性,已经不再是属“秦”,而是“汉”了;而关东诸侯的形势,看起来倒是比战国时期要强了,最起码他们当中,已经产生了权力的集中者——项羽。这比结构复杂的战国时期,要更有利于资源的统一调配。当然,这并不代表刘邦就没有离间关东诸侯的空间了,只是他所面对的对手,要强大的多。而连横的空间,则要比当日的秦国小。其实如果刘邦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让那些臣服于项羽的诸侯转变风向,已经不能算是“连横”,而是“策反”了。

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项羽放弃关中,而退归东楚在战略上是一个巨大错误。因为即使没有刘邦,天下亦进入稳定期,经过休养生息后,恢复元气的关中之地,也一定会博弈出一个,能够完全控制关中之地的“王”来。到那个时候,项氏家族和他的霸业,再想覆盖到这片四塞之地就难了。问题在于,当我们把视角转入到微观层面,去审视项、刘二人的性格和做法时,就会发现项羽即使留在关中,他也需要对自己的方法做出调整。否则象他那种“三光”的做法,是很难收复秦地的民心的。

相比之下,刘邦就要做的有远见的多,他在先入关中后,实行的“约法三章”,已经足以让恐惧被报复的秦人,感受到安全感了(这点很重要)。再对比一下后面项羽的“三光”政策,秦人在面临选择时,到底会倾向于项羽阵营,还是倒向刘邦,已经不言而喻了。这也是刘邦在攻入关中之后,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彻底平定了三秦的根本原因。有了政治基础,军事上的胜利总是会来的更快,这一点,即使身处其中的人,也未必能这么乐观的想到。就像1946年的红色政权,最初也没有想到,自己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便能夺取天下一样。

所以在与项羽的PK过程中,与其说刘邦是赢到军事上,不如说是赢在政治上。所谓军事家与政治家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考虑问题,一定会更加全面,和更有远见些。每当视线转到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时,我的脑海中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浮现一“名言”: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如果说中国历史中,有哪位帝王的出身算是草根,那么除掉那个出身已经见底的明太祖,就是这位汉高祖了。不能说每一个人的出身都会对性格的形成,造成致命影响。但显然,草根出身的刘邦,对于民心向背的敏感度要更高(这是政治家的评分当中,一项很重要的指标)。而项羽这位末落贵族,更关心的是精英阶层的想法。

攻取关中,对于刘邦的事业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事实上在汉军刚刚攻灭章邯,刘邦便已经开始谋划并抢占关外的桥头堡了。而最先被刘邦所看中的战略要点,对于他来说也同样是一块经营地这熟地,它就是“南阳盆地”。反攻秦地所迅速获得得的胜果,让刘邦有理由相信,自己同样留下好声望的南阳之地,也有可能顺风倒向自己。因此在攻击到咸阳之后,刘邦除了遣军向西、北方向,去接收陇西、陇东两个板块,并由此攻击陕北高原的上郡,以对关中盆地残余的抵抗力量,形成合围之势以外,一支先遣军就已经顺由武关道,将汉军的触角延伸到关外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