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流亡为何大都选择日本?

   2020-08-0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898年,曾经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以惨败而告终。谭嗣同等变法6君子喋血菜市口刑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则遭到清廷通缉。在这走投无路的关头,康、梁二人先后东渡日本,寻求政治庇护。无独有偶,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

1898年,曾经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以惨败而告终。谭嗣同等变法6君子喋血菜市口刑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则遭到清廷通缉。在这走投无路的关头,康、梁二人先后东渡日本,寻求政治庇护。

无独有偶,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也辗转流亡到了日本。从此,孙中山与这片土地结上了不解之缘。据统计,在长达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本驻留时间累计达9年6个月,是他整个革命生涯的近1/3,简直把这个岛国当做了自己的“快乐老家”。

除了康、梁和孙中山,当时中国一大批有志于改良或者革命的志士们如章太炎、黄兴、陈少白都曾经来到日本避难。对这“一小撮”来自中国的政治难民们,日本政府似乎也不闻不问,任由他们在这里创办进步报刊,结社立党,鼓吹各自的理念。有人说,日本是辛亥革命的摇篮,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事实上,日本政府对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给予了极为优厚的待遇。1898年10月,当康有为率中弟子仓皇离开中国,在海上凭船临风,心里一定百感交集,酸楚不能自语。好在他来到东京后,得到了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大隈重信的接见,并得到了日本政府方面提供的生活资助。比起以前那些颠倒流离、时时有生命危险的日子,可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生活好了,心情就好。在日本期间,康有为在进行政治活动之余,还频繁造访亲朋好友。有一次,康有为被邀请参加华侨梁渭家的婚礼。闹洞房时,康有为兴致勃勃地写了八个大字“司月二大旦牛住了”。然后,请新郎和新娘在每个字上加上一笔,组成一句贺词。等他们加完之后,大伙儿哄地一下笑出声来。原来正是“同用工夫早生佳子”八个字。

在这种环境下,本来就三妻四妾的康有为还娶了一位日本妻子。那日宾客云集,非常热闹,一点都看不出流亡异国他乡的样子。

孙中山在与日本的黑白两道、政官财商都有广泛联系,其中包括在1931年底到1932年作过日本首相的犬养毅,战前最大的右翼社团玄洋社发起人头山满、黑龙会成员浪人宫崎寅藏(滔天)等人。这些在日本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为孙中山的政治避难、宣传革命、发动筹款等事宜出了不少力。有的甚至还直接参与革命。在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中,就有许多日本友人身影。其中,山田良政是第一个牺牲的日本人,被孙中山称为“外国义士为中国共和牺牲者之第一人”。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中国仁人志士的避难场所?

从中国仁人志士这边来看,他们愿意选择日本为最佳避难场所,第一个原因是日本的地理位置比较好,离中国本土不远也不近。当时,康、梁和孙中山可供选择避难(流亡)的国家不多,日本算一个,美国算一个,欧洲列国可算一个,除了日本,其余国家都路途遥远。虽然增加了清廷追捕的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避难的成本,以后要回国发动维新或者革命也不方便。因此选择日本,是仁人志士们的主动之选。第二个原因是日本政府对中国仁人志士采取比较宽容亲近的态度,进出日本则相对容易一些。那时候美国还存在着充满种族歧视的排华法案,欧洲列国在移民问题上向来比较保守。至于香港、东南亚、朝鲜一带,不但离中国本土近,而且属于清朝的势力范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康、梁和孙中山们最多将之作为流亡海外的跳板。

那么,为什么日本政府对待中国仁人志士这么亲切友好呢?恐怕这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形容中日关系,习惯称为“一衣带水”。但实际上,中日关系一贯很微妙。明朝时候,中日关系比较融洽(被称为倭寇的海盗,其实绝大部分是朝鲜人和中国人等冒名或混杂其间作乱),日本也比较服膺明朝的统治,以中华文明的分支自居,对中华宗主产生较强的认同感。

满清入关,在中日关系史上是一个分水岭。满清用屠刀政策推行的“辫发胡服”,在文明史上是一种严重的倒退,因此,让日本打心里看不起。在这以后,日本对中华宗主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对满清政府更是充满鄙夷的心态。顺便说一句,不但日本瞧不起满清政府,就连朝鲜、越南这些满清的藩属国也从骨子里蔑视满清政府。尤其是朝鲜。表面上,每年都来给清廷上贡,可背地里,朝鲜把清廷称为“虏朝”,把满清皇帝称为“胡皇”,并坚持使用明王朝的崇祯纪年,一直延续到崇祯二百六十五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文明对野蛮的鄙夷,是进步对落后的鄙夷,是潮流对反潮流的鄙夷。也许正是在这种鄙夷的心态之下,终满清200多年,日本没有与清廷进行友好往来。不仅如此,还常常在暗地里支持“反清复明”的中国仁人志士,如郑成功。1660年,日本德川幕府等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曾经应郑成功之约,派兵援助。只不过后来遇到海难,“舟不得前,乃回师。”现在,支持,康、梁和孙中山们似乎也是题中之义了。

另一方面,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从道义上是愿意与康、梁和孙中山们站在一起。就像当年的法国政府,要倾力支持美国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一样。毕竟,不管是进行维新改良还是进行暴力革命,相对于腐朽的清廷来说,都是进步力量。所以,日本当局一直是默许、甚至是支持康、梁和孙中山的行动。

当然,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当清廷一再向日本施压,要求他们驱逐康、梁和孙中山等时,日本政府也一度屈服了,先后分别送了9000元和6000元给康有为和孙中山,“礼送”他们出境——作为主人,这还算得上比较得体吧?

 
标签: 梁启超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梁启超是哪朝代 梁启超到底什么朝代
    梁启超是哪朝代 梁启超到底什么朝代
    1、梁启超是清朝的人。2、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3、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
  • 梁启超是怎么教育满门子女的?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评选揭晓,81人当选,其中人文组的28人中,有兄弟两人梁思成、梁思永同列榜上。四十五年后的199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中,他们的一位弟弟梁思礼又名列其中,当选院士。一门三院士,极尽荣耀,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
    12-31 梁启超
  • 梁启超一生中极为重要却无名分的女人是王桂荃
    梁启超和元配夫人李蕙仙生有3个子女长大成人,即长女思顺(令娴),次子思成,三女思庄。另外6个子女为第二夫人王桂荃所生。关于梁启超和这位夫人的关系,自始至终充满着神秘色彩,几乎现存的所有资料都对此讳莫加深,闪烁其词。对此,只有冯自由的《革命逸
    12-31 梁启超
  • 揭秘:梁启超给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另类证婚词!
    在很多人看来,证婚人在新人婚礼上的“证婚词”,都应该是“美言善词”。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有一份堪称旷古绝今的“证婚词”,不仅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则佳话,也为今人的婚恋生活敲响了一记警钟。这份“证婚词”,便是梁启超在其爱徒、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
  • 梁启超是曾国藩“粉丝” 曾在家书中提及座右铭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 “不为圣贤,
  • 围园劫后密谋 康有为梁启超计划劫持慈禧太后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清政府指责康有为犯有“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的罪名,并加以通缉追捕。那么,是康有为确实策划过“围园劫后”密谋,还是清廷事后的诬陷?至今令研究者费解。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百日维新”,以光绪皇帝被囚禁南海瀛台完全
  • 1902年梁启超写神奇小说 预言辛亥革命上海世博
    “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不再过问政事,在家潜心钻研学术,著书立说。他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通宵达旦地写作,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烟酒过度,身体状况渐渐恶化,最后发展到小便带血。梁启超当时并不知道,小便带血,其实就是尿毒症的症状!1926年初,
    12-05 梁启超
  • 光绪变法失败是因看错康有为梁启超这批人?
    澳大利亚女学者叶晓青,一次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资料,偶然查到光绪帝朱笔所列的书单。时间为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8年1月29日),书单所列图书计有:《日本宪法说明书》、《日本统计释例》、《日本宪政略论》、《译书提要》、《驻奥使馆
  • 民国知识分子竟爱武斗 梁启超曾带队拳击章太炎
    章太炎斥康派为“教匪”,后者则骂章为“陋儒”。骂架升级,竟成打架。康派一群人由梁启超带队到报馆,拳击章太炎,章也不是植物人,立即动手还击。文人相轻竟至于大打出手,亦不鲜见。所谓“猩猩之火,可以撩猿”,文人之间因轻蔑或异见而燃起的怒火,极可能
  • 名臣梁启超因“口音”官场吃亏 痛下决心学官话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虽然博学多才,却不善辞令,说话时常夹有“啊啊”的习惯语。他是广东人,说起“官话”来夹杂着许多广州口音,叫人听不懂。“戊戌变法”初期,梁启超名噪京城,光绪帝久闻其名。1898年7月3日,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依清朝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