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清廷花费20年时间建立起的制海权化为乌有,割地赔款,并且是向中国历来瞧不起的小日本割地赔款,堪称奇耻大辱。人人痛诋海军误国。失望之余,清廷立即将总理海军衙门撤销,海军内外学堂尽行停办。接着,又以舰艇全失为理由,将北洋海军武职全部裁撤,关防印信钤记一律缴销,等于从建制上取消了北洋海军的各级职位。
我原先以为海军顿挫,清廷志气全消,将一蹶不振。然而刘公岛硝烟未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就提出重建海军的主张:“今日御敌大端,唯以海军为第一要务,故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戊戌变法期间,重建海军也是君臣维新的一个共识,光绪皇帝拨出经费向英、德订购军舰。
美国海军上校马汉1890年提出的“海权论”,在海外留学生中影响很大。清末报刊掀起了一个讨论海权的高潮。梁启超1903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一文呼吁“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意”。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海权意识已经超越单纯的海防,涉及海洋经济和侨民,视野相当开阔。萧举规《海军论》把海上权力分为五个内容:一曰商业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线之保全;三曰航业之保全;四曰侨民之保全;五曰海产物之保全。笛帆《海上主管权之争夺》说:“海军强大,能主管海上权力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贸易者,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
在海权意识高涨的背景下,至1909年,风雨飘摇的清朝组建起一支包括13艘战舰、总排水量1.8万吨的巡洋舰队,其中,“海圻”号巡洋舰是当时最先进的战舰之一。1911年4月,舰队司令程璧光率领“海圻”号远涉重洋访问欧美,途经4大洲,进出8国14港,总航程3万多海里,开中国军舰走向世界海洋的先河。“海圻”号于清末出发,中华民国成立后回国,跨越了两个朝代。真是一次漫长的远航。
中华民国全盘接受了清朝海军的遗产。孙中山说中国应该“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驱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自然,这是一个梦想。1928年,蒋介石雄心勃勃地宣称“我们预定15年后有60万吨的海军”,依然是一个梦想。1937年,中国海军总吨位6万吨,此时,日本海军总吨位已达120万吨,相差20倍。
抗战爆发后,这支已经失去出海作战能力的海军舰队撤回长江,蒋介石下令沉船封锁江阴航道。1937年8月12日晚,海军部长陈绍宽亲临江阴,指挥28艘商船和海军舰只沉入江底,堵塞航道。这是中国海军再一次悲壮自沉。接着,剩余的舰只不是自毁,就是被日军炸沉。失去舰队的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只好指挥海军开展布雷游击战,炸沉了许多深入内河的日军小型船舰。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的全部家当仅剩重庆几艘总吨位不足2000吨的浅水炮艇,为海军自清末建军以来最低水平。
陈绍宽出生于福州的一个海军世家,父亲和叔叔曾任职于清朝海军。1908年,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后赴国外考察各国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奉命参加英国海军潜艇部队对德作战,荣立战功,他是最早意识到航空母舰对于现代海战重要性的中国人。他说:“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1928年,他向蒋介石提出花2000万元造一艘航空母舰的计划。1943年11月,陈绍宽再次提出一个庞大的海军建设规划:全国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造价18亿元。这个规划让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所有人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
我不得不承认,陈绍宽是个伟大的梦想家。此刻,这个自海军建军以来最贫穷的海军司令,手下连一艘像样的战舰都没有,胸中却怀着20艘航空母舰的梦想。1969年他病逝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