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迷恋工作不吃刺多的鱼:怕剔鱼刺浪费时间

   2020-11-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前不久,《鲁迅的生命和创作》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它译自英国著名汉学家秦乃瑞(JohnChinnery)的遗作。秦乃瑞是鲁迅主要“论敌”陈源(笔名陈西滢)的女婿,曾长期担任英国爱丁堡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他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以50余年

前不久,《鲁迅的生命和创作》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它译自英国著名汉学家秦乃瑞(JohnChinnery)的遗作。

秦乃瑞是鲁迅主要“论敌”陈源(笔名陈西滢)的女婿,曾长期担任英国爱丁堡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他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以50余年时间,深入体察鲁迅思想和文本世界。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书译者——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迅研究专家王家平教授。

他表示,几十年来,鲁迅传记出版不少,但塑造出的大多是高度意识形态符号化的鲁迅形象,这种概念化的弊病至今仍在延续。与此同时,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开始了“还原鲁迅”和“回到鲁迅文本”的工作,力图把鲁迅从神龛请回人间来,重新恢复鲁迅与人们的“对话关系”。秦乃瑞撰写的这部鲁迅评传,正体现了这种回归。

鲁迅迷恋工作,所以不吃刺多的鱼

王家平认为,“秦乃瑞采取平等而非仰望的视角去写鲁迅生命旅途中的各种人生际遇和思想创作”,他试图以更贴近生活的史料,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书中,秦乃瑞用大量篇幅描述鲁迅的日常生活:“鲁迅每天的日常生活开始得比较晚,他有时要到11点才起床。”“鲁迅喜欢吃肉和鱼。但他不吃刺多的鱼,因为像他这类迷恋工作的人,觉得剔鱼刺是不必要的麻烦,太浪费时间。”“鲁迅对书很是讲究,时常整理他的书架,想查哪本书时唾手可得……鲁迅还用蜡纸包书以防它们被弄脏,他也用这种方式来保存他的手稿。”

相比其他作家,鲁迅的生活似乎更能引起当下学者的研究兴趣。对此,王家平说:“这是因为,以往的研究太不重视作为人而非神的鲁迅的生活。”

新视角看周氏兄弟关系破裂

王家平认为,本书不是纯学术专著,在鲁迅研究上的学术突破并不突出,但在鲁迅生平和创作的一些方面还是有独到的阐述。如在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关系破裂这个重要问题上,秦乃瑞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见解。

秦乃瑞在书中推测:“不管羽太信子指控鲁迅调戏她是否实有其事,她与鲁迅之间一定发生了某种不愉快。”他将“不愉快”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二:“鲁迅有时会询问一些家庭开支的必要问题,这就使得管家的羽太信子逐渐地对鲁迅产生了厌恶”;“家庭里获得帮助的人后来会对自己的依附地位感到怨恨”。

据秦乃瑞在书中叙述,虽然羽太信子鄙视周建人,但她将周氏兄弟当成经济靠山,千方百计拉近妹妹芳子和周建人的距离,甚至把芳子灌醉,并将芳子与周建人锁在一间屋子里,最终撮合成这桩婚姻。“这是一个新颖的视角”,王家平说。

秦乃瑞认为,周作人一直受到鲁迅的关照,从而一直生活在大哥的影子里,而形成某种压抑心理;当羽太信子与鲁迅发生冲突之后,周作人完全站在妻子一边。“秦乃瑞指出,尽管周作人的创作才华毋庸置疑,但是他缺乏大哥身上那种精神和骨气。”

过分神化与冷淡鲁迅都出于无知

“自1936年鲁迅去世以来,鲁迅日益走向被神圣化的命运。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鲁迅成了意识形态神坛上最显赫的几尊神主之一。”王家平说,中国读者基本上是从课本上接触鲁迅的,而不是直接阅读他的文集,他们心中的鲁迅高高在上。“迄今为止的中小学课堂上,多数老师仍然在过度强调鲁迅批判旧社会的意识形态意义,而未能展示鲁迅本人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及其作品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鲁迅文章从语文教材“大撤退”,对鲁迅文学价值质疑的声音也时有发出,频频引发争论。对此,王家平直言:“以前我们过分推崇鲁迅、把他神圣化,这是出于无知;现在对他的冷淡、批判是出于误解,同样也是无知。”

王家平说,在国际学界,鲁迅一直很热门,“因为他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最能呈现中国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处境”。

王家平认为,相比在欧美国家,鲁迅对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学有更大的影响力。“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表白说鲁迅是自己的精神导师,在他心目中,鲁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对岳父与鲁迅的笔战

保持中立

1970年,秦乃瑞与陈西滢的女儿陈小滢结婚。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与陈西滢围绕“女师大事件”展开笔战。女婿如何评价这场笔战?王家平说,“秦乃瑞没有偏袒老丈人,他坚持了学者应有的中立立场。”

秦乃瑞认为,陈西滢与鲁迅观念的分歧在于,前者希望采用理性折中而非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改革。书中写道,“他认为发生在女师大的恶性冲突事件,完全无益于问题解决,相反只能事与愿违。”

1926年,疲于笔战的陈西滢放下笔杆。秦乃瑞不否认,鲁迅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但是秦乃瑞也表示,这样的说法实在把鲁迅、陈西滢论战的格局简单化了。”王家平认为,秦乃瑞将鲁、陈二人视作所属不同的文人集团的代表,以此来分析论战的成因和结果。“在论战中,鲁迅、陈西滢背后各有一派学者名流暗中支持他们;所谓的论战双方,实则折射出过去共处同一战线的年轻知识分子出现了内部分裂。”

“秦乃瑞注意到,女师大校长和陈西滢均来自江苏无锡。这并非巧合,因此他在书中写道:‘论战背后有某种地域宗派因素在起作用’。”王家平指出,除此之外,秦乃瑞还在从内在思想观念、知识分子群体方面解析笔战原因,从价值观的分歧解释冲突,分析较为客观、公正。

在叙述二人分歧的同时,秦乃瑞在书中指出,尽管陈西滢在“女师大事件”上与鲁迅观点不一,但他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却极为赞赏。他曾评述道:“阿Q不仅是一个type(类型,记者注),而且是一个活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对此,王家平说:“很多人认为,‘笔战’是激烈的相互攻击,其实不然。秦乃瑞的描述有助于消除这种误解。”

 
标签: 鲁迅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萧伯纳和鲁迅 萧伯纳是哪个国家的是剧作家
    萧伯纳是英国的戏剧作家,鲁迅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1933年的时候,时年77岁的萧伯纳做了一次远东执行,来到了中国,见到了鲁迅。那么萧伯纳和鲁迅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呢?鲁迅、萧伯纳、蔡元培合照图片萧伯纳到达上海吴淞口是在1933年2月1
    12-31 鲁迅作家
  • 鲁迅为什么烦国学?保护国粹不应该带有别的属性
    从清朝末年,直到现在,常常听人说“保存国粹”这一句话。前清末年说这话的人,大约有两种:一是爱国志士,一是出洋游历的大官。他们在这题目的背后,各各藏着别的意思。志士说保存国粹,是光复旧物的意思;大官说保存国粹,是教留学生不要去剪辫子的意思。现
    12-30 鲁迅
  • 鲁迅病入膏肓还惦记的一个女人竟然是她
    鲁迅在病入膏肓时还惦记着她的瘦,他帮助过许多年轻人,男男女女数不清,而关心到宠爱的地步的,也只有她。萧红是以一个小女人的样子出入鲁宅的,在这里,她可以没有过去。在这里,她可以选择记忆,她只需记得祖父的后花园里面的花儿草儿虫儿鸟儿。如果可以,
    12-30 鲁迅
  • 解密:中外文坛名家对鲁迅的评价为何褒贬不一?
    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先生说:“鲁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鲁迅也不好——那会引发地震!”王蒙随后又说:“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
    12-25 鲁迅
  • 从鲁迅的收入看三十年代民国著名文人的生活状况
    鲁迅的日记很详细地记录着他的经济活动,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有详细记录,陈明川先生在他所著的《文化人与钱》一书中,把鲁迅八千多天的日记进行了整理,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鲁迅的收入情况。鲁迅一九一二年五月随南京临时政府北上北京时,他的月薪为六十
    12-25 民国鲁迅
  • 鲁迅简介 文学大家鲁迅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12-23 鲁迅
  • 民国“神童”轶事 鲁迅的墓碑由其子周海婴书写
    竺可桢3岁时与父亲上镇;父亲教他念各家店铺招牌上的字,回来时他竟都能记住。马一浮5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家中聘请某举人为师,教了两年,因无可再教,自告辞职。谢冰莹(非谢婉莹)5岁就阅读《唐诗三百首》、《随园女弟子诗集》和《史记》。舒新城1
  • 鲁迅兄弟之争:周作人坚持认为鲁迅偷看其妻洗澡
    自1960—1966年辞世前,周作人给未曾谋面的香港朋友鲍耀明写了402封信,它们成了研究周作人晚年的思想、观点、情趣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鲍耀明致周作人的339封信,对研究晚年周作人也至关重要。鲁迅崇拜之争1962年5月8日,鲍
    12-17 洗澡鲁迅
  • 鲁迅学习外语之道 须每日不放下 强调要硬看
    全国高考将在2017年执行高考新方案,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为什么学外语怎样学再度引发人们的思考,鲁迅先生的外语观和学习方法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鲁迅先生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对日语十分精通,他还懂得德文,也懂些英文。老版的《鲁迅全集》20卷本
    12-16 鲁迅
  • 历史解秘 鲁迅真的在《二十一条》上签字了吗?
    各位稍微读过几年书的,想必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二十一条》都不陌生了,它是直接酿成“五四”学生运动,使中国由近代史进入现代史的标志性事件。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具体包括21个条款,企图把整个中国的领土、政
    12-15 鲁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