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橐(拼音:xiàng tuó),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人)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小项橐长得眉清目秀,水洗一般,无师自通,聪明过人。他自小就喜欢观察事物,遇事好砸破砂锅问(纹)到底。提出的问题使好多大人难以回答。
孔子之师
小项橐长得眉清目秀,水洗一般,无师自通,聪明过人。他自小就喜欢观察事物,遇事好砸破砂锅问(纹)到底。提出的问题使好多大人难以回答。夏天项橐见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随之而降,就问父亲:“天为啥打闪打雷?”父亲说:“是天老爷让打闪忍娘娘照明,他打雷轰劈坏人和妖怪。”项橐反问:“那坏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没有吗?”父亲张口结舌说不出道理来。
一天,舅舅来走亲,晚上在院里乘凉,天空晴朗,繁星满天,舅舅逗项橐说:“橐儿,你说天上有多少颗星?”项橐说:“跟地上的人一样多。”接着反问舅舅:“你头发有多少?”舅舅回答:“跟你的一样多,不信你数数呀!”项橐说:“行,你把头发拔下来,我就数。”惹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
一次项橐正在门口玩,忽听鸡群嘎嘎叫,只看见鸡乱窜,找埝躲藏。项橐抬头看,一只老雕翻上覆下的要抓那只带一群小鸡正在觅食的老母鸡。这时,项橐左手拢住老母鸡,右手扳倒一棵腊树条,一条腿蜷,一条腿跪,昂头看着有恃无恐的老雕,当老雕再次俯冲下来,项橐右手一松,只听扑哧一声,老雕挨了一腊条,返回蓝天,再也不敢回来了。
有一次,一个官差路过这里,他对项橐的聪明才智早有耳闻,就想亲自见识一番,便以人马皆饿为名,来到项橐家说明来意。项父母平时很好客,经常接济人。这次见是官差,二话没说便找了草料喂马,随后又问差爷想吃什么,官差便说:“米面饭都行,但要廿样菜”。这可把项父母难住了,拿什么拼这廿样菜呢?这时项橐从外面玩耍回来,见父母面有难色,就问父母是怎么回事。父母就把经过说了一遍。项橐略加思索,便对母亲说:“烙个大饼,用大蒜和酱拌生、熟两盘韭菜就行了。”母亲不解,项橐解释说:“生韭熟韭,二韭(九)一十八,再加上蒜和酱,正好廿样。”母亲虽然心里不踏实,但也只好如此照办了。等到饭菜上桌时,把那个官差惊得目瞪口呆,暗暗佩服项橐的聪明才智。
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驾着车绕道走了。
一天项橐和另一个小孩儿正在池塘边争执着什么。孔子便凑了过去,只见两个小孩儿争得面红耳赤。那个小孩儿指着太阳说:“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车轮子,中午就像个盘盂,这不是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吗?”项橐说:“离我们近必定晒人厉害,可早晨虽大,反而沧沧凉凉,但到了中午却像火盆烤人,开水烫人呢?”正当二人相持不下,见孔子来到,便请教孔子。孔子哼哼啊啊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项橐诚恳地说:“人们都说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伦纲常,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怎么这些事不给俺讲清楚呢?”孔子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一个七岁之龄的孩童,面对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大学者和40多个提问,居然对答如流,滴水不漏,且能言善辩富有哲理,不愧是天下神童也。项橐以其非凡超众的智慧,难倒了孔圣人,被人们誉为“孔子师”。可惜他十岁就夭亡了,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明《广博物志》称“项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当时,各地还立有一些先圣大王祠和项橐庙,只是这种庙现在已很少见到了。但“小儿神”项橐没被人们忘记,他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迄今仍在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