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榜》中,妲己受女娲娘娘派遣。本意只是让她迷惑商纣王,使之不理朝政,从而断送掉商纣王的江山。
传说纣王参拜女娲时,竟然对女娲娘娘动了色心,提起笔来就写了首淫诗。这等无耻行径,自然是人神共怒,女娲娘娘也凤心不悦。要知道,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女娲娘娘是大地之母,是我们的母亲。一个不肖子孙竟然对自己的“母亲”动了歪心,绝对是大逆不道!于是,女娲娘娘派了人间的九尾狐妖和琵琶精等小妖来倾覆商纣,并“顺应天意”帮助周武王伐纣。但没想到,这位附身到妲己身上的狐狸精最后竟贪恋人间荣华,做起了涂炭百姓的勾当。正事不干,反倒是借题发挥,专干些不入流的坏事。
有一年严冬,妲己看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和常人不同。于是就求知欲极其旺盛地叫纣王命人将他双脚砍下来,研究那两只脚不怕寒冻的原因。纣王看着娇滴滴的美人,脑浆子都红了,大手一挥,一条人命就没了。又有一回,妲己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她神秘地对纣王说,她能算出孕妇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纣王一听,大为惊奇。想不到美人除了好看之外,还有其他本事。于是俩人一本正经地打赌,赌孕妇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纣王命人剖开孕妇肚皮,一看,对了,美人果然了不得。这对狗男女相视而笑,非常快乐。可割开肚皮的孕妇,却一尸两命。
因为比干得罪了妲己,她就要死要活地非得吃他的心不可。说自己有病,必须得吃一片“七窍玲珑心”方可活命。爱美人到骨子里的纣王立马心急火燎地把比干召来,说:“王叔,现在王后病了,要借你的心一用。”比干一听就火了:“昏君,人没了心,还能活吗?”可纣王的逻辑是,美人不能少,王叔可以随便抛。你要是乖乖地配合,就还是一位忠臣;你要是舍不得你那颗心,那对不住,必须强行让你“报国”。一位贤臣、忠臣,就这样没了!
当然,妲己也没落个好下场。最后没修成正果不说,还被处罚斩首。但因为她艳如桃花、妖媚动人。在杀死妲己时,连刽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愿替其死。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由此却传达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她确实很好看;二是她确实够坏。传说妲己姓苏,不过有关苏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生得美若天仙,加之能歌善舞,因此是“分外妖娆”。在商纣王征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并为了讨好她发明了“炮烙”之刑。据说有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才有了《封神演义》的附会。虽然“狐狸”不是真狐狸,却照样把纣王迷得五迷三道,“妲己之言是从”。后来,被周武王所杀。
妲己喜欢歌舞,纣王就令乐师创作靡靡的音乐,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淫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如闻仙乐,乐不可支。纣王一看到美人笑,也心花怒放,忍不住就滥用重刑。所谓物极必反。纣王的无道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斩首而死。
妲己真有这么坏吗?无论正史典籍,还是稗官野史,妲己都被描写成一个蛇蝎美人。可问题是,这是真实的历史吗?先说纣王,历代已经把他符号化成一个暴君的形象了。可这个形象离他真实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春秋时期,子贡就有点儿看不过去。他愤愤地为纣王鸣不平,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在春秋时,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汉朝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有了更生动的演绎,说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而在晋朝,皇甫谧因为职业是医生的缘故,写些文史文章的时候,也不免会犯些“职业病”,又演绎出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的性别。纣王纵是不好,也不至于如此之坏。文人都有这个毛病,指点江山时,难免激扬文字。笔杆子一动,历史就不一样了。
同时,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级。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还是不太离谱的合理推断,再到后来,年代愈久,想象力就愈没边际,写出来的史料也就愈天马行空。终于,《封神演义》来了。借着“演义”的掩护,一个无道到无耻的昏君暴君,和一个狠毒到令人发指的蛇蝎美人,就双双出炉了。
妲己,就这样成了后世狐狸精的开山鼻祖。把一个政权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欠公允的。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挖掘出土了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才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的历史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妲己和纣王的真实面貌,也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
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其次,帝辛暮年热衷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是事实,虐杀比干也有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赤脚在冰上行走的人的脚,以及剖开孕妇的肚皮就有些难以令人置信了。特别是“唯妇人之言是听”这条罪状,根本不切实际,因为商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再说帝辛性情刚猛,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侣,谈不上言听计从,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的一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宣传的结果。
就在帝辛宠爱妲己时,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周部族原是夏朝后稷的后裔,早在古公时代,便有了东下图商的企图,《诗经》中的《鲁颂》中有这么一段:“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歧之阳,实始镇商。”而对付强大的商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直到姬昌时,国力强盛,才开始沿黄河东下,把触角伸向商都朝歌。
周人的首都由歧地迁到渭南的丰邑(今陕西鄂县),一面整军经武,一面展开对帝辛的宣传攻势,重点放在污蔑妲己与丑化帝辛上。说妲己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妖孽、心肠毒辣的蛇蝎美人;说帝辛好大喜功,是个不恤民情、残酷昏淫的暴君,归结到“唯妇言是用”的傀儡。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驾崩,由他的次子姬发即位,他的第四个儿子姬旦(周公)有贤德、多才艺,对于政略的掌握和战略的运用都十分娴熟。自封其二哥姬发为周武王,贬抑帝辛为商纣王,并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状,联合天下诸侯,进军商朝的新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衍率领军队把周武王联军拒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军队临阵倒戈,周军不费吹灰之力即长驱直入。帝辛看大势已去,举火自焚而死。
据司马迁的说法是:“纣王自焚而死,妲己为周武王所杀。”另外《世说新语》中引孔融的话说就是:“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妲己为周公所得,后来成为周公的侍姬。”这可以从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再也没有贬抑妲己的话语,得到一些侧面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