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成功之道:活得长,善决断,最重要善防守

   2020-08-2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三国中后期发生的事件不少,但诸葛亮跟司马懿在蜀魏边境的军事对峙和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崛起无疑是三国格局演变的主基调。司马懿原本只是文职人员出身,却最终当上了魏国的大都督、大将军,成为魏国政治、军事方面的头号实权人物,最终通过自己及儿子司马师、司

三国中后期发生的事件不少,但诸葛亮跟司马懿在蜀魏边境的军事对峙和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崛起无疑是三国格局演变的主基调。司马懿原本只是文职人员出身,却最终当上了魏国的大都督、大将军,成为魏国政治、军事方面的头号实权人物,最终通过自己及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的功绩,掌控了魏国的朝政,最后由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应该说,三国时代知名的谋略家、战术家人数众多,但有的英年战死(如陈宫被俘不降而死、庞统被乱箭射死),有的不幸病死(如诸葛亮、法正、郭嘉、周瑜、鲁肃等等),也有的因卷入政治斗争、不再受到重用而未得善终(如荀彧、陆逊),虽然也有的人妥善终老(如贾诩),但真正建立巨大功业的,算起来还真只有司马懿一人。从个人成就来看,司马懿在去世之前分封为相国、安平郡公,达到了三国时期位居人臣者的最高水准(诸葛亮也被拜为相国,但只被封为武乡侯,侯爵比公爵差了一大截)。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司马懿呢?司马懿又是如何“登顶”的呢?

首先,司马懿活得长,活了72岁。活得长的优势使司马懿在境外(蜀、吴两国)的对手越来越少(诸葛亮、诸葛瑾等各自离世),也使得在朝内的竞争对手逐步被“淘汰出局”(魏国中后期的曹真病死、其子曹爽却逐步显示出不如司马懿的政治军事才能),连主子也一个个离世而去(曹操、曹丕、曹睿),建立功业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最终在第四个主子曹芳时期成为了全面掌管魏国朝政的权臣。但是为什么其他谋略家却英年早逝,或死于战场或死于病床或死于政治斗争呢?其实,司马懿仗没比别人少打,战死沙场的概率不比其他人低,朝内的政治斗争没比别人少经历,关键是司马懿善于防守、能保防线不失,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丢,至于朝内的政治斗争则多次采用以退为进的战术,并在关键时刻发起致命一击,实现重大成功(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活得长,使他更有机会去建功立业,而他活那么长,本身也是其大谋略、大智慧的体现。

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司马懿非常善于判断形势,评价厉害关系,驱动有利因素为己所用,同时预防不利因素。司马懿由于从小就显示出过人之处,名声远播,因此还是在201年的时候曹操(当时任东汉朝廷的“司空”)要让司马懿出来任职,司马懿却看到汉朝已逐步衰微,不愿任职并且装病糊弄曹操。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这一年)曹操以不任职就杀头来威胁司马懿,司马懿才只好在曹操麾下任职。而在曹操逐步崛起之后,在曹魏是否进位称王这个问题上,司马懿较早就表明了态度支持曹操,从而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曹丕继任魏王后,司马懿又支持曹丕称帝代汉,成为曹丕登基的大功臣和亲信大臣(但司马懿却并未留下“篡汉”的“罪名”,黑锅都被华歆等人背了)。

在军事谋略方面,215年曹操夺得汉中后曾建议曹操进入西川攻打刚刚取得西川不久的刘备,曹操未采纳(后来刘备先发制人进攻汉中并取胜),但后来司马懿越来越显示出过人的谋略和才能:219年关羽在荆州向北攻打曹氏边境,一时威震华夏,曹操差点想要迁都了,司马懿献出奇计,让曹操联合东吴孙权合谋破关羽,结果不但成功地击败了关羽,而且瓦解了孙刘联盟,关羽死在东吴将领的手中,使刘备对东吴的仇恨更深、直接导致了蜀汉与东吴的战争;226年,曹魏与东吴在荆州北部发生战事,司马懿成功击败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其后升任骠骑将军;227年,司马懿“兵贵神速”擒获叛将孟达;随后在从230年到234年蜀魏交战过程中,司马懿成为抵御诸葛亮的魏国最高军事指挥官,在与诸葛亮对峙的过程中,大力采用“深沟高垒、拒守不战”的防御战略,并成功拖死诸葛亮,让诸葛亮将星陨落在五丈原——其实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北伐面临很高的运输成本和物资压力,在蜀魏边境主要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下,防御就是最好的进攻,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次年年初司马懿带兵去征讨,这次却显露了司马懿的进攻本领,成功地斩杀公孙渊、平定辽东;241年,司马懿当时虽然已改任没有实权的太傅,东吴兵分三路进攻魏国,结果又是司马懿带兵出战,击退吴军。而在后期的政治方面,司马懿以一系列的功绩成为权臣,最后与曹氏亲贵曹爽争权时,以退为进,装病不问政事,有效地蒙蔽了曹爽的眼睛,并等来良好时机成功发动了“高平陵政变”,铲除曹爽之后,司马懿实际上便成为了魏国第一权臣。司马懿懂得评估形势,合理运用强攻、防守、退却、示弱、装病、密谋等战术,取得了政绩,巩固和提升了自己的位置。这一系列的英明决策,充分显示了司马懿不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也是优秀的战术家。

第三,司马懿位属人臣,并无表露出不臣之心,且很得朝廷文官武将的拥戴。事实上司马懿自从青年时代看出来汉日已日薄西山之后,一直是在为曹家和曹魏政权卖命,对曹魏的忠诚是看得出来的,起码一直到70岁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是对曹魏政权忠心的。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位君主,一直为主子出谋划策,甚至领兵打战,外御强敌,内肃政纲,对魏国的强大和稳固有很大的功劳。除了军事上为魏国取得了对蜀汉和东吴的一系列胜利以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为使曹魏政权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司马懿最早向曹操建议实行军屯制度的人之一,在驻军边境地区实施军屯在曹丕任期内得到推广和走上正轨,后来司马懿在自己掌管魏国军事后继续推动军屯事业,建树很大。而高平陵政变本身,也跟曹爽乱政和密谋取代当时的幼年皇帝曹芳有关,因此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是屠戮企图政变谋反的先发制人的行动(当时曹爽的一系列行为已经引起魏国上下众多官员的不满,才导致司马懿一呼百应,以养病的姿态完成了政变的谋划)。曹爽和其党羽在此次政变后被灭三族,但少数几个政治立场正确的族人并未被诛杀。而至于司马懿掌握魏国军政大权后,令狐愚和王凌谋立曹彪(曹操的儿子之一)当皇帝,被司马懿以谋反罪诛杀,从政治的角度看也是合乎情理的,只不过老年时期的司马懿确实手段比较老辣,心肠也比较狠。政治斗争历来都是你死我活,没有办法。但司马懿在整个从政历程上一直没有大的污点,他凭借自己的功绩成功登上了魏国的权力制高点,整个过程看上去是在做臣子的道路上表现非常突出。在司马懿政治生涯的后期,皇帝不断给他生官加爵,增加食邑,他却一再推辞:249年二月,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251年,“魏帝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同年八月,司马懿去世,被葬于河阴首阳山,去世后其弟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司马懿确实是个好大臣。(至于篡魏的事情那是他孙子做的,跟司马懿自己的动机没有直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样的杰出政治人物确实应该在历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第四,曹魏皇室自家的人材战略有误。封建时代里,王室/皇室既要网罗天下人才为国所用,并且要擢升优秀人才,但同时也要培养自家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王室/皇室人员在个人素质上的优良,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和顺利更替。而一代奸雄曹操生有24个儿子,在培育子女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最终选定曹丕为继承人后,曹丕这条血脉连续两三代都是短命的,传到曹芳手上时,8岁就登基做皇帝,怎么不大权旁落?而曹丕作为兄长,对自己的诸位亲弟弟一直是防范之心甚于任用之心,毒死了极有军事才干的曹彰,防范和压制极有文才的曹植,而在军事方面任用的却是曹操的养子曹真和曹休。曹氏的嫡系亲族被压制之后很难出头,也导致在人材的整体竞争方面,曹家落了在司马家的后面,才导致最终魏国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创造了条件。

第五、司马懿处于曹魏以“防守”为基本国策的历史时期。三国时期,在经历曹-孙/刘赤壁之战、曹-孙合肥之战、刘-曹汉中之战、刘-孙夷陵之战等几次较大战役之后,三国之间形成了以相应地形地貌为依据的国境线,三国彼此之间居险而守,国境线上易首难攻——孙权攻曹操的合肥之战、曹丕攻孙权的合肥之战、刘备攻孙权的夷陵之战、诸葛亮的出祈山伐魏、诸葛瑾多次向北攻曹,主动进攻者无不以失败告终。在这种情况下,魏国以位居三国之间最强国的地位,不求进取,只求防守,是自曹丕去世之后连续实行的政策。而司马懿也乐于完成“防守”的职责:奉命在南面防御了诸葛瑾后升为骠骑将军,奉命在西边防御了诸葛亮又升为大将军,而司马懿建议主动进攻蜀汉只有一次,就是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魏延与杨仪争夺兵权形成内讧的那一次,这本来是一次相对较好的攻蜀机会,但魏帝曹睿未批准。司马懿虽然展示过攻击的能力,主要是在新城剿灭孟达、在辽东平定公孙渊,但这两次都是平定叛乱,跟国境线上的攻防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可以想见,如果司马懿掌军的时候,假设正处在魏蜀吴三国争夺国境线而不是国境线基本已形成的时期,那么司马懿必定要以进攻为主,那么其防守才能也就显示不了那么大的作用和意义,司马懿的权位也不会上升得那么快、那么高。事实上,司马家族主掌魏国军政时,实行“一般情况下以优势兵力进行防守、等待更佳时机才发动对蜀吴的进攻”的军事战略是非常合理的,这也为最终司马家族重新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逆袭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屡试不爽的道理: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强势者虽然能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但在更多的时候,只有善于防守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稳健攀升,直到最后登顶。

 
标签: 三国 司马懿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1、三国时期是位于汉朝与晋朝之间的朝代,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史称西晋,统一中国。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
  •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3、220年,曹丕
  •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
  •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1、三国中的飞将军指的是吕布。2、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3、而在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其中《三国志》称:“(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
  •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1、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2、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
  •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
    1、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
  •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法有哪些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
    1、三国志里对其是这样写的: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
  •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1、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荀彧。2、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3、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
  •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是哪些类型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
    1、《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1、三国时期不属于汉朝。2、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