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一次,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徽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徽之、操之说了很多俗事,而献之只略作寒暄就离去了。有人问谢安三人谁最优秀,谢安说:“小者最胜。”并解释道:“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续晋阳秋》也称献之“虽不修常贯,但容止不妄”。他虽然不善修饰,但举止庄重,比较沉静。
实践证明,谢安没有看错。王羲之是一代书法大师,他的几个儿子在书法方面都颇有造诣,而王献之的成就在兄弟中要数第一,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王羲之,与其父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王献之因受谢安赏识,数次升迁,在仕途上一路好运。
但王献之对谢安并非百依百顺。有一次,谢安想让王献之为刚建成的太极殿题写匾额,又难于开口,于是就谈起书法家韦诞为魏明帝的凌云台题匾之事。因为那块匾额距地面25丈,韦诞被放在笼内,用辘轳长绳引上去。韦诞因惧怕,致使鬓发皆白。王献之明白谢安用意,却认为魏明帝的做法很不人道,拒绝了谢安,这让谢安很难堪。
不过,王献之没有背叛过谢安,更没有一阔脸就变。谢安病故时,朝廷在葬礼的规格和追赠事宜上有分歧。王献之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和人品,最终促使晋孝武帝以殊礼追赠谢安。我们不能不佩服谢安的识人眼力了。
一个智者,在察人时不应只听其说了什么,而更应看其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