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既有医王,也有药王,但清以后常把医王和药王混淆起来,使人误以为伏羲、神农、黄帝也是药王。实际上,他们是医王,在古代医药神中的地位比药王高。
“医王”和“药王”所指历史人物各不同
在中国人心目中,健康长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最早提出“五福”的古老经典《尚书》,就把“寿”和“康宁”摆在重要位置。因此,保健康、保长寿的医药之神,一直都是人们供奉和崇拜的偶像。
医药之神其实都是人,民间更喜欢称他们为“医王”或“药王”。很多人以为,医王和药王没什么区别,医王就是药王。其实,这两个名称虽然含义上没多大区别,但所指的人却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上,被奉为医王的只有三个人,即伏羲、神农和黄帝。而很多名医都被奉为药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
此外,道教还奉铁拐李为药王,佛教奉星宿光为药王菩萨,奉电光明为药上菩萨。
三皇被尊“医王” 民间祭祀隆重
医学界通常称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因他们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即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伟大首领。他们被奉为医王,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医学界认为他们是我国医药文化的开创者,伏羲画卦而分阴阳,是《易经》的原创人;神农尝百草,辨药性;黄帝召集臣下,探讨各种养生医药问题。古人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并视之为可以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医宝典。如唐代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原序》中说:“夫释缚脱艰,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所谓“三圣道”,就是指三皇遗文。
作为先医的三皇,自古即被医家奉为至高无上的医王,其地位高于后世所出现的药王。他们很早就已被神化,从元代开始,从官方到民间均祭祀三皇。据《文献通考·群庙》记载,元成宗贞元初(公元1295年),朝廷下诏命各地通祀三皇,由当时的名医主祭,其礼仪如祭祀孔庙,非常隆重。虽然明洪武年间曾一度停止,但至永乐年间又重建三皇庙,“十医从祀,以医官主之,以为万世医药之祖,遂与历代帝王并祀不废矣”。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又在紫禁城内建圣济殿,专门供奉先医之神(即三皇),岁时致祭。
清顺治元年,朝廷重新制定祭祀先医之神之礼。清初,称三皇庙为医王庙,后又称为药王庙,遂将医王和药王混淆。《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畿辅通志》称:“顺天府药王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而秦汉来名医侍。”又称药王庙在天坛北面,庙内塑三皇像,下首左为孙思邈,右为韦慈藏,侧立十名医,包括三皇时的岐伯、雷公,春秋战国的扁鹊,汉代的淳于意、张仲景,三国魏的华佗,晋代的王叔和、皇甫谧、葛洪等。可见扁鹊、孙思邈、韦慈藏等人虽有药王之称,其地位均不及三皇。但近代以来三皇庙多被拆毁,导致人们只知药王,不知医王。
药王庙会在明清前已成药材集市
清代之前,药王以扁鹊、孙思邈、韦慈藏名气最大。近代以来,韦慈藏的名气不及扁鹊和孙思邈。扁鹊姓秦,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因医术精湛,在世时已名扬天下,被誉为神医。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使人刺杀之。扁鹊死后,葬在老家鄚州(今河北沧州任丘市西北部),后人便在鄚州建药王庙纪念他。据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记载:“鄚州城东北有药王庄,为扁鹊故里。药王庙专祀扁鹊,香火最盛。每年四月,河淮以北,秦晋以东,各方商贾,辇运珍奇之属,入城为市。妙伎杂乐,无不毕陈,云贺药王生日。幕帟遍野,声乐震天。每日搭盖席蓬,尺寸地非数千钱不能得。贸易游览,阅两旬方散。明万历间,慈圣太后出内帑增建神农轩辕三皇之殿,以古今名医配食,自是药王之会弥加辐凑。”这段记载表明,药王庙会在明清以前已演变成药材集市,这种习俗至今仍盛行,药王庙已成为很多地方招徕四方客商的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