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俅是《水浒传》重要的反派人物。他初为苏轼小史,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赵佶即位,成为宋徽宗,高俅便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是宋徽宗的贴身宠臣。在《水浒传》中,高俅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蹴鞠技术,被喜爱蹴毬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赵佶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官至殿帅府的太尉。
《水浒传》的开篇就说,话说故宋,哲宗皇帝在时,其时去仁宗天子已远,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便有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得好脚气球。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上面说的这人就是高俅。他出身寒微,但“踢得好脚气球”,更兼“吹谈歌舞,刺枪使棒,相扑杂耍;亦胡乱学诗、书、辞、赋”。如此看来,他不但出身好,而且技术也很全面。“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真可谓一招鲜,吃遍天。本来,高俅原名高毬,后来一跃入了官场,便将“毬”改做“俅”。大概他觉得“毛”字旁有禽兽之嫌,改作单立人,便有些做人的模样了。
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由此可见,高俅原是苏轼的秘书一类的角色,他为人乖巧,擅长于抄抄写写。元佑八年,即公元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送给“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曾布。但是曾布因支持王安石变法而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这王晋卿,即王诜,因为尚英宗第二女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当时,人称小王都尉。
这样,王诜不仅是宋神宗赵顼的妹夫,而且是端王赵佶的姑夫。据《宋史》记载,王诜是丹青书法的高手,宋徽宗在潜邸时,二人就常常在一起切磋技艺,关系非同一般。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高俅的人生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就是与端王赵佶的相识。《挥麈后录》中说,王诜与赵佶在等候上朝时期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用后对王诜说:“这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
王诜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稍后就派人给你送去。”晚上,王诜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赵佶正在园中踢毬,高俅便站在一旁看,露出不以为然之色。或许是赵佶注意到了这个小厮的神情,便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倒也年轻气盛,回答说能。于是二人对踢,高俅拿出全身本领,将毬踢得如鳔胶粘在身上一般,甚合赵佶的口味。赵佶大喜,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谢谢你给的蓖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高俅于是变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不久,宋哲宗赵煦驾崩,端王赵佶幸运地被太后选中继位,是为宋徽宗。而高俅这个搭上末班车的潜邸“奴才”,随即鸿运当头,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并且在官场中青云直上,一步登天。但是,高俅毕竟是小人得志。但凡小人得志,第一件事便是公报私仇。在《水浒传》中,高俅发现曾与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正在其分管之下,而王进的父亲曾与自己有仇。所以,高俅要报复王进了,害得武艺高强的王教头连夜携母出逃。当时宋朝边患频仍,正值用人之际,而作为国家有用之才的王进却被高俅逼得走投无路。
其实,像高俅这号人,干好事,未必能干好;干坏事,却绝对能将坏事干尽。他上任伊始,既不整顿军纪,也没检阅兵马,第一件事,就是把跟他有过节的王进修理了一顿。没过几年,又因为干儿子高衙内青春躁动,看上了林冲的老婆,就机关算尽,硬是把这个一贯忍气吞声的老实人给逼反了。后来还把杨志弄得流落街头,无处容身。梁山水泊之所以能聚起这么一批虎狼之徒,高太尉实有不可磨灭之功。
有人认为,高俅是因为苏轼推荐之力与踢得一脚好球而步入官场,从而飞黄腾达,成为皇帝宠臣的,其实,这未免小看了高俅。金圣叹在评《水浒》时,曾经说过:“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金圣叹不愧是才子,这一番话,入木三分,发人深省。高俅跃入大宋官场、成为皇帝宠臣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苏轼推荐之力,也并非他踢得一脚好球,而是,大宋王朝在官员选拔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所致。
大宋王朝在官员选拔制度上采用“扬文抑武”的政策,不过这是针对权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禄和品级实际并不低。但既然文臣的地位占先,对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有宋一朝,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对于像高俅这般的闲杂人等,要想要挤入文官圈子是不现实的。而武臣体系相对望低权小但用人的资格方面比较低,升迁的伸缩性也大。对于高俅这类人物来说,显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径。
不过,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没有边功,就不得为中书门下、枢密院等两府、三司的长官。宋徽宗为了提拔高俅,并把他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贴身宠臣,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先让高俅下放到军营,托给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以此来“镀金”,为以后升迁打下基础。《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中说: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崇宁三年,即公元1104年,刘仲武便在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获得大胜而使赵怀德等人复降。有大观二年,即1108年,童贯及刘仲武在西边又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他们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宋徽宗对此十分高兴,亲自接见了刘仲武,颇为恩宠,并悉命仲武的九子为官。在宋徽宗的心目中,这是一次很大的胜利,而且是高俅也参与了其役。《挥麈后录》中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
不难看出,高俅升迁的资本,无疑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而刘仲武深知宋徽宗将高俅托给自己的目的,也有可能扩大高俅的功劳,做个顺水人情。这从高俅以后与刘仲武家的密切关系中可以看出。刘仲武在政和五年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錡担任大将,以致后来刘錡成为抗金名将。
当然说起高俅最大的功劳恐怕是充分利用了“以贼破贼”的驱虎吞狼之计,既按宋徽宗的意思招安宋江等梁山好汉,并利用他们剿灭了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三股农民起义力量。
在这些“以贼破贼”的剿灭战中,尤其是对方腊一战,两虎相争,一死一伤,从此天下太平!高俅不费大宋朝的一兵一卒,就帮宋徽宗稳固了万里锦绣江山。其功劳不可谓不大!其成就不可谓不辉煌!其人生不可谓不优秀!
但是,到了靖康年间,政治风云变幻,有大臣上书揭露了高俅恃宠营私的罪行。高俅不仅将行把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而且把禁军当作私役,不管训练,专管为他营私出力。
如果你没手艺,那么只能花钱再雇工匠。有钱的,就可以免于操练;没钱的,只能再找营生赚钱,也无法操练了。于是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以至当国家危急,面临虎狼之师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的禁军很快瓦解,其罪是令人难以容忍的。
但是,他在宋徽宗的心目中仍是一名可信赖的贴身宠臣,以至他最后的下场也比童贯、蔡攸等人要幸运得多。让历史留下难以言说的千古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