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门三代名将却三代悲剧 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2020-12-2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历史上,西汉大将李广无疑是倒霉蛋的代表。虽然他戎马一生、骁勇善战,在内外战场上屡立功勋,但却总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封侯之赏。所以,很多人将李广的不幸,归咎于命运。就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中所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里的数奇代表

历史上,西汉大将李广无疑是倒霉蛋的代表。虽然他戎马一生、骁勇善战,在内外战场上屡立功勋,但却总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封侯之赏。所以,很多人将李广的不幸,归咎于命运。就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中所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里的数奇代表的就是命运不好。

然而仔细阅读史书我们发现,李广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运气不好,而是在于他自己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不懂得与“关系户”相处。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李广子孙丝毫不吸取前辈的教训,总在与关系户相处方面“栽跟头“,最终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一:自古与“关系户”杠上的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秦汉时期著名的武将家族。该家族精于战射之道,为国家贡献了无数能征惯战之才。在秦国,陇西李氏以将军李信最为出名。李信少年得志,深为秦始皇所信任,是秦国的主要将领之一。

在秦楚之战中,秦王嬴政曾询问老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军队。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不可!”然而秦王又转而询问李信:“你认为需要多少呢?”李信踌躇满志地回答:“二十万就够了!”于是秦王就派遣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楚国。李信的军事行动本来十分顺利,楚军无不望风披靡。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处于李信后方的秦将昌平君反了。原来昌平君本是楚国公子,估计不忍见祖国灭亡,于是愤而叛秦。

李信见自己腹背受敌,急忙回军攻打昌平君。不想楚将项燕率领军队,突然猛攻李信部,导致秦军大败,七都尉死于乱军之中。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遭受了少有的失败。而领兵带队的,正是李广的祖先李信。

李信的失败从根源上看,源于昌平君的反叛。而昌平君虽然贵为楚国公子,但同样与秦国王室有亲。他的母亲是秦国公主,所以是个十足的“关系户”。于是乎,李氏家族与关系户们算是杠上了。

二:李广父子与卫青、霍去病的死结

到了汉代,“世世受射”的陇西李氏转而为汉朝效力,其中以李广为佼佼者。汉文帝曾经赞叹李广:“你没有生在好时代,如果你生在高祖刘邦时,至少能得个万户侯!”在刘邦打天下的年代,奉行的是“唯才是举”的原则,骁勇善战的李广自然能出头。然而在汉得天下后,想封侯可就不是会打仗那么简单了。只有“讲政治”、“会站队”的人,才能在统一王朝中如鱼得水。而这种素质,自然不是李广所长。

例如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李广在叛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无所不能,按理说李广封侯是板上钉钉的。然而,李广却私自收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这就可就犯了政治错误了。要知道,梁王刘武是他的哥哥——汉景帝刘启的眼中钉。李广收了梁王的印,汉景帝心里自然不痛快。七国之乱平定后,李广竟然啥也没捞着。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立即着手准备对匈奴的全面战争。但是,汉武帝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军主力由谁指挥。对匈奴作战,需要深入大漠几百里,甚至几千里。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可谓是孤悬于外。一方面,要掌管这支汉军,必须要有崇高的威望,否则难以镇住军中的兵将;另一方面,掌管这支军队的主将,必须是自己信得过的人,否则此人可能拥兵反叛。想来想去,主将似乎只能是外戚,也就是皇帝母族、妻族的男子。于是,汉武帝小舅子卫青就成了汉军主将的最佳人选。

对于卫青这个骑奴、私生子出身的“关系户”,出身于良家子、心高气傲的李广未必看得上他。在职场上,面对一个空降的干部,老员工们自然会感到不爽。对于李广这个功勋卓著的老员工来说,更是如此。像李广这种性格,又如何会与卫青搞好关系呢?

卫青虽然靠裙带关系上位,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本事。他率领汉军屡出边塞,建立了不世的功勋,获得了汉武帝巨额的封赏。而跟随卫青的将领也雨露均沾,很多人都得到了封侯之赏。而李广呢?在历次战斗中斩获颇少,还是没能封侯!在其中,卫青是否有对李广“使绊子”。因史料缺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眼看自己后辈都封了侯,自命不凡的李广自然急在心里。在漠北决战前夕,年老的李广请示汉武帝,一定要做先锋。做先锋虽然危险,但是很容易立功。汉武帝起先不同意,后来架不住李广的固请,最终勉强同意。然而在私下,汉武帝还是对卫青面授机宜:“李广年老,运气又差,让他当先锋恐怕会失去捕获单于的机会,到时候建议把他调开。”卫青本来就与李广有隙,有了汉武帝的密旨更是有恃无恐。他的死党公孙敖刚刚丢了侯爵,卫青自然更想让公孙敖立功。于是,李广最终的悲剧命运,就在此时种下了。

在战斗中,卫青果然将李广调离前队,将其安排在右军,希望他向东迂回匈奴单于,截断其退路。由于东路缺乏水草,李广的军队必须要走一条悠长的弯路。大军在广袤荒芜、少有标识物的大漠中,是很容易迷路的。李广似乎意识到卫青在给自己“穿小鞋”,愤懑的说:“我自小就梦想与匈奴单于决战,现在好不容易等来了机会。皇上下旨要我做前锋,希望大将军不要将我调离。”

然而卫青哪容他辩解,仍然强行将其调往右军。李广在盛怒之下,也没向卫青告辞,率军一头扎入茫茫的戈壁之中。很快,李广的部队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在李广率军徘徊之时,卫青正带领汉军与单于主力决战。匈奴单于不敌汉军的箭雨,不得不率军向西远遁。而迷路的李广,错失了堵截并捕获单于的最后机会。

战后,卫青派人调查李广迷路之事。而仍处于愤怒和遗憾之中的李广,没有做任何回答。卫青也来了脾气,派长史命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制止了长史,并说自己部队之所以迷路和将校无关,都是自己的过错,他将亲自去卫青那里受审。

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对于李广的死,大将军卫青难辞其咎。由于间接逼死了李广这个极富人望的将领,这对卫青的名声自然是个打击。所以即使卫青立下如此大的功勋,天下人对其“仍未有称”。

李广的儿子李敢同样也是将领,他随汉武帝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并且因功获封关内侯。血气方刚的李敢深恨卫青迫害自己的父亲,他趁卫青不备,一拳将其打伤。卫青由于理亏,居然对此没有任何表示。然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可不会没有表示,他对自己的舅舅可谓是崇拜之至。在一次射猎活动中,霍去病亲自搭箭射死了李敢。

李广本有三个儿子,前两子李当户和李椒都去世了,只剩下幼子李敢。然而,霍去病仍然将他杀死了。霍去病是皇帝的亲戚,又是其最宠爱的将领,汉武帝自然不会拿霍去病怎么样。在汉朝这个家族企业,“关系”比“是非”更有发言权。

然而李氏家族的悲剧仍然没有结束,不幸又降临到李广孙子——李陵的头上,而“关系户”李广利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李陵与老将们的恩怨,终致灭族

李广利虽然也叫“李广”,但是与陇西李氏毫无关系。他是因为自己妹妹李夫人的缘故,才成了汉武帝的将军。与卫霍不同,李广利没有出众的才能,在与外族的作战中,表现不是十分理想。李陵作为李广的孙子,既继承了其祖父的军事才能,但也沿袭了李广狂傲、不会来事的臭毛病。

初出茅庐的李陵丝毫不把李广利放在眼里。公元前99年,汉军出塞击胡,以李广利为主将。汉武帝本想让李陵为李广利押运粮草,然而李陵不甘屈于人下,特别是李广利这种“裙带将军”。李陵豪言,自己可以率五千步卒自成一军,直捣单于庭。对于李陵的勇气,汉武帝非常赞赏,并且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陵恃才傲物,最终为自己种下了悲剧。虽然李广利无能,但终究是皇帝所依仗的红人,是统帅大军的大将。李陵如此轻视李广利,自然得不到来自于汉军主力的支援。而李陵的年轻气盛,也使得一些老将非常不满,例如功勋卓著的老将路博德。汉武帝本想让路博德接应李陵军,然而路博德却耻于为李陵之后援,最终陷李陵军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李陵带领五千步卒深入大漠,果然与匈奴单于主力相遇。面对是自己好几倍的敌人,李陵军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匈奴骑兵在汉朝步兵面前死伤过万。但是李陵的部队迟迟等不来后援,最终在距汉塞仅百余里的地方发生溃败。五千汉军只有四百人得以逃脱,而李陵不幸被俘。

李陵的失败让汉武帝震怒不已,而李陵投降的消息更是火上浇油。在朝会上,大臣们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太史公司马迁提出异议。司马迁认为李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奋勇作战,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司马迁看来李陵并不是真的投降,而是在寻找时机重新报效汉朝。司马迁的发言,犯了汉武帝的逆鳞。于是,汉武帝将司马迁逮捕入狱,最后处以腐刑。

一年多后,汉武帝派将军公孙敖出塞击胡。老将公孙敖回军后,竟带来了李陵为匈奴人训练军队的消息。汉武帝听闻后,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部诛杀,李广家族在中原从此绝后。后来证明,为匈奴人练兵的并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李绪的汉奸。汉武帝不冷静的行为,断了李陵最后的归汉之路。从此李陵的后人在匈奴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黠戛斯部族,而他们又成了今天柯尔克孜族的先民。

李陵的悲剧,与李广利并没有直接关系。他的失败源于自己的狂傲,源于自己对“关系户”和老将们的轻视。如果李陵老老实实地为李广利打下手,和其他老一辈同事搞好关系,并且脚踏实地地积累功劳。凭李陵的才能,又何愁没有出头的机会呢?然而李陵太过于狷急,急于像霍去病那样以弱冠之年而独当一面。然而李陵与霍去病不一样,他终究是汉武帝的外人。汉武帝绝不会像对待霍去病那样去扶持李陵。而宿将们也不可能像对卫、霍、李广利那样,尽心尽力地为李陵打下手。李陵最终孤立无援、身陷族灭的结局,也就这样定下了。

李氏三代的悲剧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管自己的能力有多优秀,都绝对不要轻易招惹“关系户”,更不要对其表现出敌意和嫉妒。因为存在即为合理,在中国这个带有明显人情关系的社会,“关系户”的存在自有其道理。当你不能改变规则时,要学会适应规则。对待关系户,自然也要如此。

 
标签: 名将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和屈原同一朝代的名人 和屈原同在一个时期的楚国名将还有谁
    和屈原同一朝代的名人 和屈原同在一个时期的楚
    1、赵奢,生卒年不详,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2、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
  • 明朝第一名将 明朝第一名将介绍
    明朝第一名将 明朝第一名将介绍
    1、明朝第一大将军徐达。2、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之首,也是明朝第一大将军。那么,徐达是如何成为明朝第一大将军的?徐达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而且还和朱元璋自小就是好朋友所以在朱元璋征战之初就跟在其身边,可以说为朱元璋打下了半壁江山,也是朱元
  • 清朝湘军四名将是哪几个 清朝湘军四名将介绍
    清朝湘军四名将是哪几个 清朝湘军四名将介绍
    1、湘军四大名将为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2、曾国荃生于1824卒于1890年,曾国藩的九弟,毕业于湘乡私塾,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太子太保,两江总督。3、杨岳斌生于1822卒于1890,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
  • 秦朝四大名将是哪几个 秦朝四大名将分别是谁
    秦朝四大名将是哪几个 秦朝四大名将分别是谁
    1、白起白起,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2、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详),
  • 世界历史上有哪几个著名将帅 世界历史上的著名将帅介绍
    世界历史上有哪几个著名将帅 世界历史上的著名
    1、忽必烈: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2、韩信:汉族,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 蜀国名将关羽的死因 关羽死因介绍
    蜀国名将关羽的死因 关羽死因介绍
    1、关羽乃是被孙权所杀。2、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被称为“五虎上将”之首。在关羽去世后逐渐被后人所神化,在民间被称为“关公”。我国历代皇帝们都将关羽比作忠义的化身。在清代,关羽被崇为“武圣”,和孔子齐名。
  • 一代名将岳飞为何被杀?南宋灭亡真相大解密
    南宋(27~1279年)是北宋赵氏王朝的继续,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赵,共9帝。南宋偏安一隅,国运不昌,帝王懦弱。从赵构开始,皇帝大都没有太大作为,奸臣当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之一。它着力经营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使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持续
  • 韩世忠如何从一介农民成长为一代名将
    韩世忠生于1089年,卒于1151年。韩世忠出生在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爱好练习武艺,而且学的十分认真还非常肯吃苦,因此在他小的时候武艺就比其他人强。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很老实,喜欢弃恶扬善。长大后,因为身材魁梧个子又高,而小时候练习
  • 北宋名将狄青 天下第一名将的成长之路
    狄青字汉臣,是北宋著名将领。他出身贫寒,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这样的成就实属传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这位传奇的北宋将领。一、北宋名将狄青出身贫寒,早年只是今山西汾阳市农村的一个农民,16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参与斗殴,狄青差点替哥哥被抓走,因为
  • 一代名将韩信 为什么只有善始而未得善终?
    韩信是汉初军事家,自幼熟读兵书,有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为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饭。还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奔项梁,后来就跟随楚霸王项羽,可惜没有被重用。然后又投奔汉王刘邦。起初刘邦看不起韩信,是经过丞相萧
    12-30 韩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