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十大汉奸,这些汉奸,历史上都很有名,某种程度上,他们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虽然他们也遗臭万年。
提到汉奸,人们想到的往往都是那些在本人已被强敌所困的时候,或者国家已经遭强敌入侵,危在旦夕的时候,为保全自家性命或地位而投降敌方的人,如洪承畴,吴三桂,汪精卫之流,他们都是看到敌人过于强大,若再不投降,要么身家性命不保,要么自身的荣誉和地位将泡汤,这才决定当汉奸的。但是大家没有想到是,历史上居然还有个别人在国家还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敌人还并不强大,而且其自身也没有什么危险时,就主动投靠异族,自愿充当了汉奸,他就是明末清初的文人汉奸,范文程。
1、范文程 满清汉臣第一人。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抚顺人,祖籍江西,明朝初年,其祖上迁居至辽东,到范文程是这一代已是地地道道的辽东汉人了。范家祖上几代都曾做过明朝官员,范文程的曾祖父曾任明朝兵部尚书,祖父则出任过明朝沈阳卫指挥同知,所以他们家几代都受过明朝的恩惠,而范文程本人,青年时期也曾考中了生员(秀才),按说,他家这样的背景应该是誓死效忠明王朝的,范文程是读书人,更应该懂得忠孝节义的道理。可是,他偏偏就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明帝国),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可耻的投奔到了满人的旗下。
公元1618年,刚刚统一女真族不久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率领他的八旗劲旅,攻陷了范文程的家乡抚顺,当时的八旗军其实不过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土匪,他们在抚顺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此时的范文程,面对这种暴行,不但没有义愤填膺,没有奋起反抗,反而主动去拜见刽子手努尔哈赤,自卖才华,请求双手沾满他父老乡亲鲜血的努尔哈赤给他一官半职。
洪承畴是因为自己的部队被八旗军重重包围,粮尽援绝,不得已才投降满清的,吴三桂则是因为明王朝已经垮台,主子都没有了,才决定降清的,汪精卫则是看到日军来势凶猛,大有吞灭中华之势,为了保全自身,才投靠倭寇的。而这个范文程,则是在自身完全没有受到威胁,而且国家也还没有面临亡国之危时(一个小小的抚顺的丢失,对偌大的明帝国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当时努尔哈赤的实力,简直不能与明帝国同日而语),就主动投靠了异族,充当了汉奸,范文程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真是可耻之极。
范文程拜见努尔哈赤后,虽然极力吹嘘了自己,并大大表现了一番奴才德性,但努尔哈赤还是没怎么赏识他,只是让他去文馆(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去任职,没给他官阶,只是让他每天给不识字的各旗军官们写写军令,文告什么的。范文程对这份差事很不满意,觉得这样下去没有前途,为了尽量在主子面前表示忠心,他竟然“投笔从戎”,亲自骑马上阵,攻打明军,当时努尔哈赤攻打沈阳,广宁,这几次战役,范文程都参加了,呵呵,为了当一个让主子满意的合格汉奸,竟然舍得用自己原本握笔的手去拿刀,范文程当汉奸当到这份儿上,也真是亏了他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他“慧眼识英雄”,将范文程调到自己身边,作为贴身的谋士,范文程终于可以大肆施展自己“才华”了。他特意拟定了一份奏折,劝谏皇太极发兵攻入关内,直捣明王朝的中心,北京。范文程毁灭大明的心情比满人还急切,其实当时,满洲的实力与大明相比,仍然悬殊,全部的八旗军兵力还不及明军的十分之一,经济上更是相差巨大。范文程为了主上的前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誓灭大汉,其决心远超正统满人。
后来,皇太极采纳了他的建议,率八旗军绕道蒙古,攻打北京,范文程乐不可支,紧跟鞍前马后,沿途,他利用自己的汉人身份,再加上那“三寸不烂之舌”,骗取了很多明军将领的投降,使满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很多城池。最狠也最有成效的一招,是他向皇太极进献了一条他精心设计的反间计,即散布谣言,使明崇祯皇帝误以为辽东督师袁崇焕(此人才能极高,是皇太极的克星)跟满人勾结,竟然将他处死。范文程借刀杀人,为他的主子除掉了心腹大患,真是“功高盖世”啊。
令人捧腹的是,范文程虽然对他的满洲主子一片忠心,恨不得给他们舔脚趾,但他毕竟不是满人,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作为一条狗的命运,有一年,皇太极的弟弟,满洲镶白旗主旗主多铎,看中了范文程的妻子,竟然要明目张胆抢夺他的妻子。范文程气得欲哭无泪,没想到自己为满清效力多年,最后竟然连老婆也要贴出去,这时皇太极已经死了,幸亏继掌大权的多尔衮感念范文程曾救过他的命,便及时制止了多铎的这一莽撞行为。
这里,还要提一下范文程对大汉犯下的另一大罪行,当年就是他挽救了多尔衮,这个最终吞并了整个中国,降服了整个大汉民族的满洲强人。还是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年轻的多尔衮不慎违反了军纪,皇太极勃然大怒,决定处死多尔衮(多尔衮只是皇太极的同父兄弟,不同母),是范文程极力劝谏,皇太极才饶过了他,留下了这个文武兼备的强人,也正是范文程后来大力劝谏多尔衮,多尔衮才下决心入关,夺取整个中原的。范文程间接毁灭了整个大明王朝,当然,这也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多尔衮入关后,范文程身居大学士之位,可谓功成名就了,但他还在为满清的政治事业操心费力,他为多尔衮制定了许多规章朝纲,教他如何安定民心,如何选用人才,在清初的几年里,若不是范文程的尽力辅佐,满清是很难稳住局面,并最终坐稳江山的。范文程真乃满清的开国元勋,其作用举足轻重啊。
在中国的历史上,汉奸虽然有很多,但像范文程这样主动投降,而且一生以消灭自己国家(明帝国)为己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极品汉奸,还真就他一个,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2、洪承筹 康熙的祖母真的值得一个汉奸?
洪承畴是明朝的重臣,以蓟辽总督率兵援辽,朝中文武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后,洪承畴及其部将祖大乐被俘。皇太极派席赖、查塔、钟古、商吉图等前往松山,谕请围困松山的皇太极长子、多罗郡王豪格,代善的孙子、多罗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的十五子、多罗贝勒多铎等说,松山所获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之弟祖大乐,可送入盛京;巡抚丘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如不降,可处死;祖大名、祖大成放入锦州。于是,豪格、阿达礼等对被俘人员以不同的待遇:将洪承畴、祖大乐两人送往沈阳;对明朝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先进行劝降,遭到拒绝以后,当即把他们就地处死,其下部将一百余人、士兵三千余人,也全部被杀害;将祖大寿的另外两个弟弟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却放回锦州,实际是让他们去做祖大寿的工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太极很有心计,同时也说明他虽然比较宽厚,但对汉人的屠杀也是十分残酷的。被俘明将仅洪承畴、祖大乐送沈阳。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弟弟,为争取祖大寿,自然要保护;而洪承畴是明朝重臣,加以文韬武略闻名,如能争取洪承畴归顺清廷,对清朝以后形势发展将起重大作用。
洪承畴于三月到沈阳以后,据说被幽禁在大清门左边旧有的三官庙内,距宫门很近。清廷一再劝降,洪承畴坚决不降。劝降的满将见洪承畴怒目而视,死不开口,就举刀欲杀承畴,他竟“延颈承刃,始终不屈”。那么,洪承畴后来为什么投降呢?史书说法不一,据《清朝全史》上记载:
汲修主人(礼亲王)谈太宗襟度有曰:松山既破,擒洪文襄(即承畴),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言不休。太宗乃命诸文臣劝勉之,洪一语不答。太宗乃亲至洪之馆,解貂裘而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茫然,视太宗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太宗大悦,即日赏赍无算,陈百戏作贺。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仅一羁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侪所以栉风沐雨者,究竟欲何为乎?”众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众乃服。
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这两处所说的一个共同点是,洪承畴被俘之初,确实坚决不降。其他史料,也证明这一点。《明季北略》里说他被俘后,
不屈,命之跪,承畴曰:“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朝鲜的王子李p吹摹渡蚬萋肌防镆菜担清廷无奈,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他的意志。然而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不过仍然是“求死不得”。《清朝全史》和《清史稿》里所说的洪承畴降清的关键之举,都是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皇太极为此费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较有作为的汉臣,如范文程、张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洪承畴也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原因之一。至于民间广泛流传着洪承畴的降清,是由于皇太极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做工作的结果,似乎并无根据。《清史演义》中第十回里关于洪承畴降清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桩好色的奇癖。这日正幽在别室,他是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牌,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承畴暗讶不已,正是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瓠犀微启,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那美妇问长道短,先把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承畴约略相告。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知已入彀,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轻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这一席话,说得承畴心悦诚服,不由的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这美妇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宠爱的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
事实上,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极住的清宁宫,与庄妃所住宫室在一个院落,庄妃的一举一动其他嫔妃也能看得到。皇太极为顾及自己的颜面,也不会同意庄妃去用“美人计”说降洪承畴,这是一般常识。况且,《清史演义》在讲这个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是:“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一桩好色的奇癖。”这话自然是丑化洪承畴的。实际上,洪承畴在个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并没有什么风流之举。庄妃说降洪承畴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庄妃聪明贤慧,为皇太极出了劝降洪承畴的主意,倒还是有可能的。
3、吴三桂。
满清入关,闯军兵败,背明投清,绞死桂王,一手帮满清打倒了两大强敌。其人文武双全,野心勃勃,在那个混乱年代,野心没有错。可惜的是野心太小了,若真有夺取天下之心,也不会成为汉奸。可气的是后来,举兵造反,还没有和鞑虏一决雌雄之心。初期本来占优,却没有直搞黄龙,确想划江而治,被康熙缓过气来,最后成就了康熙那个麻子的武功。你要成功了,也许还能勉强脱掉汉奸两个字。可惜,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最后兔皮都被人挂起来作成袄子。
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擢辽东总兵官。李自成军逼近北京 ,崇祯帝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援京 。未几,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山海关。李自成克北京后招他归降,因其父被追赃助饷,其妾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螨清睿亲王多尔衮 ,乞请清兵入关讨李。山海关之战,吴三桂与清军大败李自成 ,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进攻南明云贵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晋封为亲王,并兼辖贵州省。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为抑三藩,清廷于十二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挥军入湖南。桂、川、黔、湘、闽、粤诸省响应,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秋病死 。二十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其人事迹众所周知,无需详述。
没有吴三桂,螨清恐怕也没有足够的勇力扫平中原了。甲申年三月,清人得知宁远弃守的消息,就已经有心再次进军中原了。但是多尔衮仍然很顾忌李自成,曾经试图派人去同李自成商量联合灭明,没想到李自成那么快就打进了北京,让他一时没了主意。这时范文程上书,力陈流寇不足以惧,而且崇祯一死,清人出兵反倒在道德上具有优越性。范文程的想法,竟与南明弘光君臣不谋而合,只是范文程是建议清军以义军之名行侵略之实,弘光朝廷却是真地相信清人会为他们做义军。后来洪承畴又向多尔衮进言,分析了流寇“遇弱则战,遇强则遁”的特性,认为李自成部队“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见清军将至,必然携财焚宫殿以归。洪承畴果然不愧为李自成的老对手,对李自成的农民特性真是了如指掌。他还为多尔衮制定了细致的战略和进军路线,但是连他也没有料到他的门生吴三桂会送上门,所以后来他的战略就显得有些多余了。吴三桂在与清军结盟后,吴三桂在多尔衮要求下,为“乞师”不惜“剃发无恨”,成为明朝最后一个投降清的重要将领,也是清入关时第一个投降的将领。
吴清联手山海关一战,大顺从此没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话说此李自成亦真是国贼也。山海关战前,吴三桂只能算个投机者,与大顺、螨清、朱明之间待价而沽,此战后,吴三桂铁心做汉奸,为螨清冲锋陷阵。 1662年1月,在昆明绞杀南明永历帝。
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是朱明王朝的末代皇帝,是当时全国各地以反清复明为目标的各支武装都奉为正朔的统帅。他的败亡标志着螨清扫除了最后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朱明遗脉,从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朱明王朝的灭亡,虽然他死后仍然有李定国,郑成功等武装坚持抗清,但已经没有了朱明正朔的指挥,更像是地方割据自雄。一手帮满清打倒了两大强敌。
4、孙之獬 秦淮八艳顾媚的老公,本来算不上太出名。不过这家伙干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倡言剃发留辫,为后世的清宫戏作出巨大贡献,从此举国一片猪尾巴,直到二百年后孙大炮“驱逐靼奴,恢复中华”
前脑剃光,后脑留辫,本是流行于满族的习俗。为使汉人臣服,清朝统治者将其强加于汉族。但最早奏请对汉族剃发的,倒是身为汉人的明朝降臣孙之獬。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明朝天启年间进士,官至侍讲。清军入关后,就他俯首乞降。清世祖为收揽人心,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时世祖因天下未定,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仍穿明朝服侍,只是满、汉大臣各站一班。
孙之獬求宠心切,有心“标异而示亲”。一日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大大咧咧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汉臣见状,多有掩面窃笑者。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
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恼羞成怒之下,向清世祖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中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之从汉旧,而非汉旧之从陛下,难言平定,难言臣服也。”
清世祖本有此意,顺手推舟准孙之獬所奏下达了剃发令。剃发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他们纷起抗争,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风起云涌。
大明崇祯十八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时孙之獬正巧衣锦还乡在家省亲。农民军攻入淄川,将其活捉,五花大绑示众街市,宣布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然后斩首市曹,将其头颅钻洞数个,以稻草插于其中,为孙贼"复发".暴尸于通衢大街。消息传处,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咸云罪有应得。
5、施琅 为私怨一手攻破汉人最后片土地。从此华夏亡天下也。施琅的行为相当于在抗日时带军占领重庆。帮助异族消灭汉人最后反抗的星火,他不是汉奸,谁是?和崖山灭宋的张宏范有一拼。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由于"施琅背郑降清",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分歧。(本来对郑氏迫害他因为投降满清有些同情,但这厮分不清民族大义和私人恩怨。就算郑氏和他有仇,报过仇后,依然对台湾人强取豪夺,让人很是不齿。)
螨清入侵,万民涂炭。中华衣冠不再,道统中衰。正如顾炎武所言,此正是“亡天下”之时, 1646年施琅随郑芝龙降清。郑芝龙死后,复投明郑成功,后因与郑成功个人之恩怨,遂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不但悍然复降螨清,一意同大明为敌,决意以攻台灭郑明为终身之事业。
1683年,施琅联合荷兰军队率联军攻台,灭明朝最后宗室。汉明最后一个根据地沦陷,华夏全面进入野蛮倒退黑暗殖民的螨清时代。
螨汉之争跟历史上的“中原逐鹿”完全不一样,文化的意义十分清楚,这在后来的有关政策中表现得十分清楚。众所周知汉人被大量屠杀,剔发易服,篡改典籍史册,奴役汉人。施琅之行为绝对是助桀为虐,攻灭台湾最后的汉人政权,对汉文化全面沦丧,对至今中华文明的影响后果相当严重,凭此施琅在汉奸榜名列前茅。
细看施琅平生,先为明将,后降清,再反清,又降清,其人反复如此,气节何在?前几年有《施琅大将军》把汉奸塑造成英雄,后又据说我国第一艘航母要起名“施琅号”,近日虽有官方辟谣,不过以我党一贯“历史实用主义”“历史迎合政治”手法,还有什么奇事不会出现?
6、 祖大寿 袁崇焕旧将,不过最终也成汉奸!
祖大寿是辽东人,原是明末辽东经略袁崇焕的部将,曾守锦州,宁远及大凌河城。有人说,祖大寿如果不投降,明朝的江山起码可以再延续若干年。但是,这位被史学家黎东方誉为一生「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武将,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起码有几点不同。第一,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不像洪承畴、吴三桂之流,残害自己的同胞。在投降之后,清史之中似乎再也看不到有祖大寿的活动。第二,在投降的过程中,他历经长时期的天人交战,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第三,他也不像吴三桂那样,因为康熙撤藩而有所谓三藩之乱。作为降将贰臣,却同时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在当时的确不作第二人想。
说起祖大寿与清朝的恩怨情仇,可以远溯至清太祖努尔哈齐时代。天启六年,是他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齐的大军自宁远打走,使得靠十三幅甲胄起家的努尔哈齐,尝到生平的第一次挫败。皇太极继汗,再攻宁远,又被他迫退。天聪五年(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
皇太极对这位令他吃过多次苦头的明将,优礼有加。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
皇太极数度写信给他,要求见面,他置之不理。几次派军攻城,又得不到结果,祖大寿仍然效忠崇祯,一如往昔。
从崇祯四年到崇祯十二年,祖大寿先后守住宁远、锦州,令皇太极吃了多次败仗。为了招降祖大寿,皇太极见硬的不奏效,改用软的,他仿照明朝政制设立六部及都察院,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对于皇太极的好意,祖大寿仍然毫无反应,置之不理。其后在崇祯十三、十四年,皇太极命清将多尔衮、济尔哈朗等轮流进攻,虽然情势险恶,但祖大寿却总有办法化险为夷,使宁远、锦州屹立不动。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兵败松山,同时被俘的有祖大寿的弟弟大乐、大名、大成。皇太极将祖大成、祖大名送去锦州,劝祖大寿投降。祖大寿说,要知道祖大乐尚在人间,才愿意降。于是皇太极又释放了祖大乐,并将他送到锦州。祖大寿又提条件,要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军民将吏。
崇祯十五年三月初十,祖大寿出城,对皇太极作第二次投降。他被解到盛京(沈阳)去见皇太极,皇太极非常有风度地说:「我对人说过,绝不杀你。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以后你能尽心替我办事就好。」
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
7、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桐城(今安徽枞阳藕山)人。明末政治人物、著名戏曲作家。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阉党,崇祯朝终以附逆罪罢官为民。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与马士英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乞降于清,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先是弄权的小人,后要无耻的投降,疯狂的迫害反清义士。)
8、孙得功 投降靼子的第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将,导致明失十数城。关外从此溃败,满清取得攻势地位。
孙得功早年与先前在抚顺投降建州的明降将李永芳有旧。因此王化贞企图让他招降李永芳,以为内应。不料孙反而被李永芳所策反。
建州叛军围西平堡,广宁总兵刘渠等赴援,王化贞令孙得功跟从。孙得功此时以暗中投降建州,于是屡次献昏招于王化贞。大战爆发,孙得功率先叛变,全军遂瓦解,刘渠等战死。孙得功又率军返回广宁,诈开城门,然后作乱,城人惊溃。化贞走入关,孙得功等叛将率士民出城东三里望昌冈,具乘舆,设鼓乐,执旗张盖,迎建州军入驻巡抚署。那一天是皇明天启二年正月庚申,月之二十四日也。于是辽河沦陷。皇太极上台后,追叙得功广宁功,授三等梅勒章京。
9、尚可喜 三藩,在反也是汉奸!
尚可喜是清初册封的重要藩王之一。
尚可喜从军后,效命于东江总兵毛文龙帐下。官至广鹿岛副将。及至1629年袁崇焕斩毛文龙,皮岛总兵黄龙接任,黄龙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因后金大至自刎而死,继而沈世奎接任。明崇祯七年(1634年),沈世奎诳尚可喜至皮岛,意图诬以罪名,加以谋害。此事为尚可喜部下许尔显等人侦知,尚可喜遂有去意。于是,遣许尔显、班志富诸部下前往沈阳,与后金接洽。皇太极闻之,兴奋至极,大呼“天助我也”,并赐尚可喜部名“天助兵”。尚可喜携麾下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航海归降。皇太极出城30里相迎,赏赐珍宝无数,发还先前所俘虏的且能找到的尚可喜家族成员共计27人(彼时后金所俘100余人,尚可喜二位夫人乱中自尽)。旋即封总兵官,隶汉军镶蓝旗。
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加封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尚可喜智顺王,此清初“三顺王”。并将海州赐尚可喜为封地,家口旧部安置于此。受到皇太极极高礼遇。
10、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明末诸生。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复社党的领袖,却成了满清的大臣!可是被他称为无耻小人奸臣的"马士英却坚贞不屈的反清至死,死状及其惨烈。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到底谁忠谁奸,一眼便知。)
11、唐通,明末较为重要的将领,于明亡前夕为宣化总兵、密云总兵等要职。手握兵权,举足轻重。崇祯皇帝曾召见唐通并赐莽玉,对他寄予极大的希望。但唐通终负所托,先降李自成,后降多尔衮,身份变换不定。《清史稿》将其列入《贰臣传》。(此人很得思宗信任,可惜打仗不行,每次战败都逃跑,跑不了就投降。最后落了个不知所终的下场。)
12、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耿仲明(1604-1649),字云台,祖籍山东, 清初三藩之一。1604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卫,崇祯初为登州参将,毛文龙旧部。袁崇焕督师蓟辽,杀毛文龙,耿仲明被调隶山东巡抚孙元化麾下。1632年为孔有德内应,陷登州,自称总兵官。1633年春从孔有德渡海降后金。1636年被清朝政府封为怀顺王,隶汉军正黄旗;1644年随清兵入关后,镇压农民起义军;1649年改封靖南王,与吴三桂、尚可喜合称清初三藩,旋以匿逃人,惧罪自缢于进军广东途中的江西吉安。子耿继茂袭封,驻广州,又移福建。继茂卒后,继茂子耿精忠袭封,后随吴三桂叛清。 耿继茂(?-1671)辽东人,耿仲明之子,耿精忠之父。顺治初授世职昂邦章京。后袭靖南王。清初三藩之一。 耿精忠(1644~1682),清朝靖南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发易冠服,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军镇压,遂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帝即诏将耿精忠凌迟处死。(爷孙三个都是罪大恶极的汉奸,真是汉奸家庭。可惜最后也落了个可悲下场,"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小儿即诏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13、孔有德,孔四贞父女:孔有德,明清之际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字瑞图(约1602-1652)。崇祯初为登州参将。崇祯四年(1631年)率军援辽,至吴桥起兵叛明。旋陷登州地区,自称都元帅。六年(1633年)与耿仲明渡海降后金,授都元帅。崇德元年(1636年)封恭顺王。后隶汉军正红旗。从清兵入关,进攻陕西大顺军,又下江南。顺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将军,下西南诸地。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驻桂林。九年(1652年),李定国军破桂林,兵败自杀。 孔四贞(1635年生),清初定南王孔有德之女。曾是孝庄皇太后的养女,封和硕公主。孔四贞是大清王朝在建国初年定南王孔有德的独女,是清朝唯一一个汉人公主。(父女都是汉奸,还有传闻说孔有德就是还珠格格的原型,琼瑶大妈是不是包衣出身呢?)
明末有哪些比较有名的高级将领投降大清了?
最出名的是四藩王: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
然后就是祖大寿、洪承畴、续顺公沈志祥、义王孙可望、孟乔芳。
还有额驸李永芳、马光远、孙得功、金砺、鲍承先、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祖可法、祖泽远、张存仁、李国英、刘武元、陈锦、刘芳名、左梦庚、田雄、马得功、张天禄、许定国、刘良佐、赵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