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悲剧的末代摄政王载沣 载沣为何被慈禧选中

   2020-11-0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1908年12月2日上午,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一场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即将举行。坐在龙椅上的一个三岁模样的娃娃眼前这一群老头子高呼“万岁”,顿时极度害怕,放声哭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一个年轻人急忙上前哄道:“别

1908年12月2日上午,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一场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即将举行。

坐在龙椅上的一个三岁模样的娃娃眼前这一群老头子高呼“万岁”,顿时极度害怕,放声哭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

一个年轻人急忙上前哄道:“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台下的王公大臣们心头不禁“咯噔”一下,顿感不祥。据说,这是新皇帝王位不稳的凶兆,是大清朝寿终正寝的预言!

不久,便有一句流言在京城内外风传:“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

这个哭闹的小孩儿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年轻人则是他的老爸——摄政王载沣。

载沣和溥仪(右立)

临危受命:年轻的载沣如何被慈禧选中?

作为奕譞之子,载沣那股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处世风格,最为慈禧老佛爷所欣赏。赴德一行,载沣可谓不辱使命,因此一举成名,不少国外媒体认为“醇亲王诚中国之贤王也”,“比之处深宫之内不知外情之诸王、贝勒等,其相去又何啻天渊哉”!国内民众也因此备受鼓舞,甚至有人写诗“从今一代撑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寄托了对载沣的殷切期望……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慈禧所欣赏

载沣家世堪称显赫,老爸是道光皇帝第七子,慈禧昔日的身边红人醇亲王奕譞;二哥更牛,就是光绪皇帝载湉。这样说来,载沣一人身兼“皇孙”、“王子”和“御弟”三重角色,其身份之高贵可见一斑。不过侯门深似海,从来是非多,虽然老爸是亲王,哥哥是皇帝,但他们爷儿俩却过得并不幸福。一个终日谨小慎微,看着慈禧的眼色行事;一个整天哀声叹气,沦为太后掌中的傀儡玩物。正是父亲和哥哥的不幸,促使载沣自小便养成了谨慎谦逊、不露锋芒的个性。

慈禧

然而,慈禧却偏偏看中了这位低调的小侄子。载沣不满八岁的时候,慈禧就命他承袭醇亲王爵位。之后,载沣的地位更是以火箭般速度蹿升—1900年被授予内廷行走;次年晋升阅兵大臣、随扈大臣;1907年又进一步,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成为国家最高领导班子成员之一;还没过一年的“实习期”,慈禧就又一道懿旨,让他转正为军机大臣。至此,载沣已是大清朝的第四把手,排在他前面的是老迈的慈禧、懦弱的光绪和昏聩的奕劻。而这一年(1908年),他才25岁。

慈禧为何单单看中载沣?按照载沣弟弟载涛的说法,“是因为她(即慈禧)观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载沣好驾驭,肯听话,所以先叫他做军机大臣,历练历练。慈禧太后到了自知不起的时候,光绪帝虽先死去,她仍然贪立幼君,以免翻她的从前旧案。但她又很明白光绪的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亦是庸懦无能、听人摆布之人,决不可能叫她来重演垂帘的故事,所以既决定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又叫载沣来摄政”。

载涛的这番分析不无道理,但只点出了一半的真相。论聪明才干,载沣的确不是皇族年轻一辈中最突出的,然而他那种沉稳内敛的个性,让慈禧依稀看到了老醇亲王奕譞的影子。要知道当年慈禧和奕 发动辛酉政变时,正是年仅21岁的奕譞,不动声色地突然出击,将肃顺等八大臣一网打尽,从而保证了慈禧后来长达47年的稳固统治。作为奕譞之子,载沣那股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处世风格,最为慈禧老佛爷所欣赏。

赴德一行,不辱使命,一举成名,众望所归

刚被慈禧重用不久,载沣便将个人能力展露无遗,证明自己既不是关系户,更不是软柿子。义和团运动期间,满族士兵在崇文门内枪杀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德国提出蛮横要求,即“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国派亲王专使,往德谢罪,并于被害处树立铭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虽然洋人的要求过分,但是慈禧迫于无奈,只得命载沣去处理这丢人的差事。

太后有令,载沣自然要硬着头皮赴德谢罪。刚到目的地,不料德国政府又整出新花样,说既然中方是来谢罪的,就应该“德主坐见,醇王行三鞠躬礼”,“参赞入见者均叩首”。这分明是有意侮辱载沣使团。面对德方的蓄意挑衅,载沣一改平日的谦恭作风,态度强硬地告知德国官员:“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僵持了半个多月,在中外舆论的一致谴责声中,德方不得不做出让步,答应中方“俱行鞠躬礼”。

赴德一行,载沣可谓不辱使命,因此一举成名,不少国外媒体认为“醇亲王诚中国之贤王也”,“比之处深宫之内不知外情之诸王、贝勒等,其相去又何啻天渊哉”!国内民众也因此备受鼓舞,甚至有人写诗“从今一代撑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寄托了对载沣的殷切期望。

看来,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并非孬种,慈禧的选择似乎没错。

摄政三年,给予了大清颠覆性改变,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

载沣上位,最为快意之事,恐怕就是将袁世凯开缺,以解袁世凯出卖他哥哥光绪之恨。这仅仅只是家仇而已?未必。之前,载沣将两个弟弟安排为管理海军与陆军的大臣;之后,又成立“皇族内阁”——三种事实的逻辑实在清晰,恢复满人对政治的主导权。

王爷上任三把火,想恢复满人对政治的主导权,却激化了矛盾

载沣的第一把火便是修理恭亲王溥伟。

让年富力强且权力欲极强的溥伟参与朝政,无疑于引狼入室,万一他怀有异心,不但载沣性命难保,恐怕自己的宝贝儿子溥仪也会遭殃。所以溥仪登基后,载沣并没有给溥伟安排任何要职。他先是任命载涛、铁良等人为总司稽查宫廷门禁大臣,加强皇宫保卫工作,以防生变,继而联手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名义,下发诏书:“摄政王代朕主持国政,自朕以下,均应恪遵遗命,一体服从。懿亲宗族,尤应懔守国法,矜式群僚。嗣后王宫百官,倘有观望玩违及越礼犯分,变更典章,淆乱国是各情事,定即治以国法,断不能优容姑息。”

载沣剧照

短短不及百字的谕旨,已满含杀机。溥伟也只得知趣地退出这场权力角逐。不久,载沣顺水推舟,赐给溥伟一个禁烟大臣的闲差,供他打发时光。

第二把火——向权臣袁世凯开刀。

载沣同袁世凯的矛盾由来已久。当年光绪倡导的戊戌变法,正是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而横遭夭折。光绪后半生凄惨的瀛台岁月也是“拜袁世凯的告密所赐”。况且,若想树立权威、巩固统治,就必须握有军权,而当时袁世凯统领北洋六镇,天下半数军队听命于他,所以不除掉袁世凯,载沣就不能独揽军政大权,便不是名副其实的摄政王。旧仇新账一起算,袁世凯似乎凶多吉少。

既要夺权报仇,又不能引发政坛地震,多方掣肘,载沣也只能选择折中之举,让袁世凯“下岗待业”。虽然没有彻底铲除这一大毒瘤,但是毕竟让他消停了一段时间,载沣也算是对清末政局作出了一大贡献。

第三把火——处理叔嫂关系。

隆裕的能力不能和慈禧相提并论,却事事效仿慈禧,时不时过问朝政,要求载沣向她定期汇报工作,并煞有介事地指手画脚,给载沣下达“最高指示”。起初载沣碍于情面,尽量敷衍,后来隆裕越管越宽,居然开始私自决定军机大臣的任免。这下子可激怒了载沣,他决定“零容忍”,不再同嫂子周旋,径直搬出慈禧的那道懿旨,告诫隆裕: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这些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虽然没有明说,但隆裕心知肚明,这是载沣劝她安守本分,不要越位。隆裕为人色厉内荏,一见载沣态度强硬起来,也就不再多管闲事了……[详细]

颁布《新订内阁官制》,组建“皇族内阁”

接手这个国家时,大厦将倾,内廷宗室矛盾,朝堂朋党纷争,外部列强凌辱。尤其是已开民智的地方诸侯和地方代表,天天叫嚷“立宪”、“速开国会”,请愿代表有的断指血书,有的要到北京“自焚”,真是闹得天翻地覆。到1911年,已是第三次请愿“开国会”了,有的代表们已经开始直接叫板,发出了这样的口号 “如不速开国会,汉唐元明末造之祸,必将复见于今日”。

5月8日,清政府颁布《新订内阁官制》,裁撤军机处,改设责任内阁,下置外务、民政、度支﹑学、陆军﹑海军、农工商、邮传、法、理藩等10部。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徐世昌、那桐为协理大臣,善耆、载泽、载洵、荫昌、溥伦、寿耆、梁敦彦、唐景崇、盛宣怀等为各部大臣。国务大臣共13名,其中满族占7名,汉族4名,蒙古1名,汉军旗1名,而满族中皇族又占5名。军政大权为皇室贵族掌握,故称“皇族内阁”。

对“皇族内阁”的出台,立宪派的梁启超都愤懑至极,“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它的成立,表明清廷无意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反清革命。

输给了天意,却顺潮流逊位,让爱新觉罗家族全身而退。

一个生不逢时、注定悲剧的末代摄政王

载沣是真心希望改革的,而且表现出非常诚恳的姿态。1909年5月,这位26岁的摄政王,在一次答谢各国使节和日本亲王的皇家宴会上,与各国代表一一握手,极具亲和力。他希望各国支持自己的改革蓝图,献计献策。这种友善而开明的面貌是清代历届统治者中所罕有的。

当然,载沣推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当时局势鱼烂不已,问题丛生,所以改革宜缓不宜急。他先从整肃吏治、恢复经济、训练新军等方面着手,以期大清国能从沉疴中逐渐好转。不过,诸多举措显然已不能满足国人的胃口。倾向改良的士绅们不断上书请愿,要求速开国会,革命人士则不时发动暗杀、起义,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载沣自然成为紫禁城里最为忙碌的人,一边同立宪派人掰手腕,希望放慢宪政进程,一边又与革命党人赛短跑,扑灭各地起义硝烟。

然而,一切注定都是徒劳,清朝已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这不是一个摄政王所能改变的。

辛亥革命爆发,时局急转直下,袁世凯乘机强势复出,牢牢掌控了军政大权。形势逼人,载沣绝望了。1911年12月6日,他向隆裕太后交还摄政王的印章,请求下岗。

辞呈获准,载沣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从此就好了,我也可以回家抱孩子了。”看似一句自我安慰的话,背后其实隐含了太多的辛酸与不甘。也许因为年轻,载沣的政治经验欠缺,政治智慧不足,政治眼光有限,但是,过于严酷的现实根本没有给他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在心里暗暗地埋怨:上天为何如此吝啬,只留给我不到三年的时间!

这就是载沣,一个生不逢时、注定悲剧的末代摄政王。面对命运,他唯有无奈地投子认输。

孙中山周恩来盛赞载沣

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和人民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到了民国以后,贵族和遗老中有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复辟大清王朝的活动,但载沣却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这一点也是难得的。

载沣后来作为一个平民,作为溥仪的父亲,如果他移住长春去依靠他的儿子,在人情上是说得过去的。这同溥仪去当“皇帝”是不同的,同溥杰等人为“满洲国”效力也不一样。但他毕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他在日伪的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标签: 慈禧 载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慈禧太后秘史 慈禧太后秘史有哪些
    慈禧太后秘史 慈禧太后秘史有哪些
    1、慈禧17岁入宫,被封兰贵人,颇得咸丰皇帝宠爱,次年就晋懿嫔,4年后生下一子以后的同治帝,晋懿妃,再次年受封懿贵妃,此时的慈禧已经有与孝贞显皇后分庭抗礼的实力。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5岁的同治继位,慈禧改称圣母皇太后。她联合了孝贞显皇
  • 慈禧太后是哪清朝哪位皇帝的母亲 慈禧太后个人简介
    慈禧太后是哪清朝哪位皇帝的母亲 慈禧太后个人
    1、慈禧太后是清朝同治帝的母亲。2、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3、慈禧太后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
  • 慈禧墓被盗全过程 慈禧墓被盗是在哪年谁指使的
    慈禧墓被盗全过程 慈禧墓被盗是在哪年谁指使的
    1、1928年6月,蒋介石联合新军阀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二次北伐”。2、国民革命军派出孙殿英部前往剿抚,路途中,孙殿英见到了许多被拆毁的东陵殿宇木料在盗运,各种小强盗小百姓推着的木料小车激发了孙殿英的灵感。3、接着
  • 光绪帝不和隆裕皇后圆房是对慈禧太后的反抗?
    隆裕皇后是清朝光绪帝的皇后,是由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钦定的正妻,但是光绪帝一点也不喜欢这位比自己大三岁的皇后,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隆裕皇后长的一点也不好看,甚至还不如光绪帝长的好看,据说隆裕性格怯懦,也不善于逢迎,说到底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不会
  • 袁世凯献媚慈禧 看李莲英脚“见机行事”
    袁世凯每次见到慈禧太后,都吓得不敢正视主子一眼。私下里,他请教李莲英:在老佛爷面前,目光究竟往哪儿看?李莲英告诉他:“以后,你就看我的脚得了!”袁世凯有点莫名其妙:“看您的脚?”“没错,就看我的脚!”李莲英接着说,“在老佛爷面前,你就低头盯
  • 慈禧墓尸身挨刀被扔棺外 罪魁祸首竟是她自己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无冕女皇,把持了皇权长达四十七年。最为最高掌权人的慈禧,一生之中极其奢靡。而她也把她的这种奢侈带到了她的陵寝,慈禧陵于同治十二年动工,共花费白银227万两,耗时六年建成。但是光绪二十一年
    12-31 慈禧
  • 北洋水师 李鸿章为讨好慈禧曾在颐和园演练
    1889年,朝廷命令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湖水浅”的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
  • 晚清最后十年 庚子之变的惨痛慈禧太后开始新政
    1901年,也就是中国农历的辛丑年。这一年,如果按照西历的话,应该是二十世纪的头一年,听起来颇有万事待兴、朝气蓬勃之气象。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年却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就在前一年的夏天,由于八国联军占领了紫禁城,慈禧太后也只好带着光
  • 慈禧秘史 厚爱溥仪一家 指定溥仪接班
    大家都知道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末代皇帝”。关于溥仪怎么上位,历史有很多评论,但是溥仪是慈禧指定的皇位接班人,那么慈禧与溥仪家族有着怎样的渊源?从下面两个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到慈禧对溥仪家族的厚爱。溥仪父亲
    12-31 溥仪慈禧
  • 慈禧太后靠选秀发家竟主宰大清朝长达一甲子
    过去的选秀跟现在社会的选美差不多,也是经过海选、初赛、复赛等层层关卡,最后被选为秀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佳丽如云的选秀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在后宫,众多的嫔妃中得到皇帝的宠幸。除了美貌之外,她洞悉隐性,工于心计,有着一般男人所没有的帝王素质
    12-31 清朝慈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