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被称之为乞丐皇帝,他从一个穷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平民到南征北战拼搏了近二十年一朝登上龙位的皇帝,这样前后身份的悬殊想必历史上并不多见,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谋反起家,正是因为自己出身贫苦对失去权力有着异乎寻常的恐惧,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后,选择了对身边那些当初共患难同生死的兄弟们下毒手。
对于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卸磨杀驴的举动,人们是很自然地要将他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刘邦相提并论的,俗语言“汉家待功臣薄”,朱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刘邦杀的功臣不过了了,再说株连也没有如此之广,而且刘邦杀的基本都属于“异姓王”,并非他手下的功臣集团。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将朱元璋的用心轻易地与刘邦做简单的比较。在我看来,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诛戮功臣集团,起码有这样几点考虑:首先,一般来说,功臣集团是打天下的班子,他们的能力且不说,只说他们所掌握到的人脉关系、政治军事资源,实际权威等等,这都是让一个君主不能放心的;他们有随时绑架皇权的能力,这就要严重地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这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来,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权的生成有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江山的,就必定要坐江山,就要实行专政(而按照西方人的理解,专制本是没有多少合法性的)——为了防止被人再拿枪杆子推翻,当政的君主就应该竭力巩固自己的统治,消除那些潜在的危险。
第二,我们需要注意,所谓的功臣集团都有一个最为普遍的心理,就是他们自认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当然自己就要坐江山,起码要保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洪武年间本是国家草创时期,新兴的文官集团才刚刚孕育出来,他们对于功臣集团的制衡力量还很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提高),这样一来功臣集团的强大存在就危及到了君主的中央集权。
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宋太祖传“长君”宋太宗,对于宋初政治的稳定确实是大有裨益的,且好文的太宗为北宋文官政治的成熟也提供了时间与便利条件。就像柏杨老先生所发现的那个历史规律:历来中国的王朝,都会在二、三代君主时期出现一次大的震荡,挺得过去这次危机则王朝以后便顺风顺水,反之就速亡。北宋初期政权的相对平稳,应该就与传长君有莫大关系吧。
第三,功臣集团容易形成为特权阶层(“压力集团”),以至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诸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干预政治、经济资源的再分配,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