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愚人节当天,上海《辛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
这则新闻,标题已吸引所有读者的眼球——《姜公美今日枪决》。往下看,还真不是“标题党”。报道的内容,是说姜公美一案已经水落石出,拍板定案,而姜公美本人则将在今日被枪决。
报道写得有鼻子有眼,不仅对案子过程,而且对何时枪决等细节,都说得头头是道。于是,上海这个十里洋场顿时炸开了锅。人们奔走相告,指手称快!
这姜公美何许人也?怎么会令百姓对其如此恨之入骨?其实,这人在国民党中,只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儿。不过在当时,因为抗日胜利的关系,接收过程中,姜公美大发横财,于是成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这么一个人物,在那一年的愚人节前,却险些栽了跟头。说到底,是因为贪得太过,引起众怒。后来,姜公美一度被收押,但随后,军方召集的三方会审,竟对姜公美作出了无罪的判定!
其实,审判过程,更像是姜公美自导自演的一幕独角戏。姜公美是国民党上海宪兵队队长,是军方的人。为了将自己“洗白”,于是装模作样地让军方的人,先是羁押他,而后再通过所谓的“司法程序”,判定他无罪!这么一来,姜公美的底气也足了,法律都判定俺无罪了,你们还想怎么样?
姜公美有罪无罪,当时的上海滩,只要智商正常点的,都心知肚明。所以,结果一出,舆论哗然。众人都愤愤不平,于是便有了《辛报》这则新闻的产生。
大众本以为这则新闻是真的,可后来有人发现,无论怎么打听,也找不到枪决姜公美的具体地点。
第二天,《辛报》又刊登了一则启事,告诉读者,昨天的报道是愚人节玩笑!
该事件接下来的发展,更令人瞠目结舌。
就在这个愚人节玩笑后不久,上海市长宣布,姜公美犯了罪,应由司法机关审判,军方无权判决。所以,之前的结果无效。而之后,将由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姜公美一案重新审判。
判决结果,也是一波三折。先是宣判姜公美有罪,判刑5年;可还没开始坐牢,却又将5年徒刑改为枪决。
对于这过山车般的剧情发展,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姜公美就被正儿八经地枪决了。
这愚人节的玩笑,最后竟然成了真。
这事儿,尽管是意料之外,但细细一想,却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辛报》开这个玩笑,并非无厘头之举。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政局黑暗。人们心里都憋着一把火,无处发泄。于是,作为群众喉舌的报纸,常常会“恶搞”一些不得人心的军政名人。比如,说某某人暴毙,或者某某人出了意外,等等。而后,再刊登启事,说不过是个玩笑。开这种“玩笑”,最好的时机,莫过于愚人节。在愚人节这样的日子里,过把干瘾,“恶搞”一下痛恨的人,也算是无奈之中寻些乐子了。所以,《辛报》这类的玩笑,其实在当时是有传统的。
其次,姜公美的贪渎,也并非例外。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接收过程中,大发国难财,弄得民怨沸腾。可以说,当时的国民党,无官不贪,贪是“正常”的,不贪反倒是“不正常”。所以,姜公美不过是当时国民党的一个缩影。在国民党内,有无数个“姜公美”。不管《辛报》开玩笑的对象是姜公美还是其他的国民党要员,最后一旦被彻查,贪污问题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后来国民党政府查姜公美的贪污问题,是否只是一个巧合?非也。国民党的贪污,早已引起众愤。当时为缓和民愤,需要有所行动。而另一方面,在上海早已是众矢之的的姜公美,因胃口太大,也得罪了不少国民党政要,不仅为百姓所愤恨,同样也为国民党所难容。
所以,姜公美的倒霉,也就是早晚的事了。《辛报》的这个愚人节玩笑,最后竟弄假成真,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