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东晋名将,数次北伐让他名流后世。桓温的身世显赫,不但可以凭着真本事灭成汉,三次北伐中原,他还是皇帝的女婿。这样骄人的地位足以东晋朝的每一个人艳羡不已。如果说桓温像其他驸马和当时的士族一样,弄个官职,铁饭碗,吃穿不愁,落上一肚子好下水,但不会有什么作为。桓温的本事是自己打出来的。桓温最后一手遮天的显赫的地位,是与他的赫赫战功成正比的。桓温能成为晋明帝的女婿,其实也不是偶然的。这一点倒是很好理解,比较不是谁都能当皇帝家的女婿的,尤其是那个出门看家庭的门阀士族时代,没点过人的本事,皇帝能瞧得上?而且当时的桓氏家族,地位并不像后来那么显赫。桓温的父亲桓彝,当时不过是个小小的宣城太守,实在是太普通了。桓温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相貌堂堂是其中一方面。他还自幼习武,少有大志,当时的人们就断言他必成大器。
桓温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个争议倒不是说他北伐或者是当驸马,而是他被后世指责有篡位野心。但是要是看桓温的表现,就可以断定篡位野心有点不夸大了。简文帝害怕桓温功劳太高,自己驾驭不了,害怕自己被桓温个废了。桓温专权,但是好没到篡位的程度,而且从他的表现看,他还不一定想当皇帝。第一个直接公开说桓温谋反的,是权臣司马道子,而且是在桓温死后说的,这本是就不可信。而且当时就有人反驳司马道子的观点,认为她不知是何居心。而司马道子说桓温要作乱,他也没好到哪去。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时(桓温在司马曜继位的第二年就死了),司马道子与他“酣歌为务”,并“窃弄其权”。他才是真正的篡权祸国。
说桓温篡位,还有一个事实就是桓温的儿子恒玄谋反,但是儿子谋反也不能算到父亲的额头上。况且,那时桓温已经死了30年了。桓温篡权的唯一有力证据就是他自己说过的那句后世传为经典的话,“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这句话成为桓温想篡位的佐证。可是就是这句话也不能证明桓温蓄意谋反,桓温作为士族子弟,一心想建功立业,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理想,只是他太有名了,太锋芒毕露了。桓温的这句话常与曹操的经典“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相比差远了。而且人家桓温说话的重点在“流芳千古”,而不是“遗臭万年”。本来桓温只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结果就成了后世谋反的罪证。
桓温有自己的缺点,他的功利心很重,几次北伐除了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理想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在里边,但是桓温毕竟没有篡位。他的雄心让我们看到了豪气干云的血性,让我们看到了性情中人。桓温“豪爽有风概”,感性多于理性。桓温自小便血气方刚,是个有仇必报的人。桓温的父亲桓彝被叛军杀害,桓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晋书》),最后终于手刃仇人之子。那时他刚刚十八岁。桓温非常懂孝道。母亲病死时,他“上疏解职,欲送葬宛陵(今安徽宣州)”。请求辞职给母亲送葬,是典型的孝子。
桓温第一次北伐时,走到自己做太守的故地,看到以前的柳树“皆已十围”,不禁感慨顿生,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种种事件说明桓温是个孝子和忠臣,在进入北方后,桓温先去“谒先帝诸陵,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其对晋室的衷心可见一斑。
桓温后来把持朝政,废立皇帝,群臣和百姓意见很大,但是东晋群臣的不作为,也是桓温无奈的原因之一。桓温屡次上书北伐,都没有被东晋朝廷批准。其实朝廷是怕桓温功高盖主,不好驾驭,所以先派了个殷浩代替他北伐。可巧,殷浩又是个不中用的人,“经涉数年,屡战屡败”。
仗没打赢,粮饷倒耗了不少,最后东晋朝廷还是要拍桓温挂帅出征。自此,桓温才大权在握,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桓温收复河南后,数十次上表要求朝廷移都洛阳”。结果人家根本不听。桓温空怀光复中原的雄心大志,无奈报国无门,总是遭到百般阻挠,行兴废之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