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韩林儿怎么死的?韩林儿之死是一场意外?

   2020-05-2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后人论史,每提及“小明王”韩林儿之死,大多认定是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韩林儿应朱元璋之请南下,途中舟覆而死。在《明史》中多处有相关记载,如《明史·韩林儿传》说:“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

后人论史,每提及“小明王”韩林儿之死,大多认定是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韩林儿应朱元璋之请南下,途中舟覆而死。在《明史》中多处有相关记载,如《明史·韩林儿传》说:“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联系朱元璋后来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残忍,如此推论看来也顺理成章,夏《明通鉴》就是如是判断的。

朱元璋出自郭子兴麾下,自属红巾一系,名义上确算韩林儿部下。不过天下大乱之际,群雄并起,“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称王称帝者有徐寿辉、张士诚、赵均用等,不乏其人,这种名分上的归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明史·太祖本纪》)当时郭子兴已死,正是朱元璋自立门户、独自打天下的开始,此举无非留一条避免将来可能孤军作战的后路而已,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十二年来,朱元璋并没有对韩林儿称臣,也更不曾依仗过他,除了共用一个“龙凤”年号,二者不过遥遥有政治上的呼应而已,连军事上的同盟都谈不到。当然,客观而言,也正因为刘福通“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让元朝疲于应对,才给了朱元璋壮大实力、从容平定东南的机会。

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

乱世有乱世的生存方式,依附归属完全处于利益上的考虑或政治上的便宜。朱元璋势力强盛之后,元帝也遣使招安,只不过朱元璋未曾表态而已。其他如陈友谅出自弥勒教,该算徐寿辉的臣下,也打徐寿辉的旗号,但徐兵败来投,他即杀之,兼并其部。张士诚、方国珍对元时叛时服,尽管曾被封为太尉和行省左丞相这样的高官,一看局势改变就变卦。至于年号,那更是有如城头变幻大王旗,韩林儿称“龙凤”(宋),徐寿辉号“天完”,张士诚建“天佑”(大周),陈友谅立“大义”(汉),一般人等谁会在意这个?和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些军阀的反复无常相比,尽管有足够的资本,不过基于政治上的低调,朱元璋能把“龙凤”这个空招牌扛了十二年,算比较有始终的一个了。

正当朱元璋稳扎稳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曾经风光一时的韩宋却是江河日下。刘福通胃口太大,又是北伐,又是西进,有一路人马甚至横扫辽东,一直打到了高丽。然兵力分散之后“兵虽盛,威令不行。数攻下城邑,元兵亦数从其后复之,不能守”。被元军反击之后,连根据地都难保了。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遣部将吕珍来袭,围攻安丰,刘福通已是势单力孤,岌岌可危,只得向朱元璋求援。其实朱元璋要摆脱这个空头上司,坐而不救是最佳策略,但朱元璋却不顾刘伯温劝阻,执意援救,“太祖曰:‘安丰破则士诚益强。’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史·韩林儿传》)

朱元璋此举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因为从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福通部就或败或乱或降,已经显示出唯能自保、无力逐鹿的颓势了,任其自生自灭不会对朱元璋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当时朱元璋最大的劲敌并非张士诚,而是陈友谅。“安丰破则士诚益强”这个理由有点勉强,事后朱元璋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先是,太祖救安丰,刘基谏不听。至是谓基曰:‘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明史·太祖本纪》)若非当时陈友谅战略失策,也许争霸天下的局面还会延续更长时间。不过,这种为义所使、不避利害的举动说明朱元璋的江湖豪气尚在,还未被赤裸裸的利己思维和功利权术意识完全湮灭。

成功者必有非凡之处,朱元璋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成为逐鹿天下的人物,继而成为时代风云际会的宠儿,不会仅仅是一种历史巧合。朱元璋和同时代的众多枭雄相比,更少以个人名利为出发点进行冒险的政治赌博;其能力、信念、人格更禁得起乱世考验。因而更具众望所归的个人魅力,能整合出一个同心同德、令将士用命的集团。这是如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辈做不到的,此类枭雄虽熟谙厚黑学,能横行一时,但完全拘于眼前利益和个人虚荣,最终不免众叛亲离,难成大业。

刘福通既亡,韩林儿则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会慢慢被人淡忘。既无政治上的影响力,更谈不上军事上的号召力,战乱之后,教众各奔东西,或各自有所归属,也已丧失了宗教上的凝聚力。何况这个“张无忌”既没有绝顶武功,身边更无高手环绕。“林儿本起盗贼,无大志,又听命福通,徒拥虚名”。那时的朱元璋,方国珍降后“授广西行省左丞,食禄不之官”。尚且能容,这样的一个韩林儿,随时可以让他“禅让”,所以在这个时候除去他,既无必要,也毫无意义。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陈友谅败亡,朱元璋进吴王位,又两年,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相继败服,朱元璋即帝位,这一切都顺势而行,如同水到渠成。

关于韩林儿之死,据《明史·廖永忠传》,“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此举真如朱元璋所言,是廖永忠为邀功的擅自行动吗?可能性应该大于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因为除了廖永忠,连同赵庸兄弟“后亦有过不得封公,与永忠类”。若为朱元璋授意,要么早早灭口,要么授以公位稳其心,这样的做法实不合情理。韩林儿之于朱元璋的妨碍,仅仅就是一个名分和“龙凤”年号,这对于乱世而言,构不成登基的阻力。只要威逼利诱一下,就可让韩林儿屈服,或不予理睬,直接将其撇到一边,随便封个王养起来也无不可,毕竟韩林儿连方国珍都不如,根本没有翻身之术。真的要除去他,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完全可以做到不露痕迹,制造如此张扬的翻船“事故”实为画蛇添足。后人的猜度,多为书生之言,春秋笔法,似不足为凭。

文/杨军

 
标签: 韩林儿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元末亳州称帝的小明王韩林儿溺亡之谜揭秘
    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父亲是明王韩山童,曾经通过白莲教的名义组织民众起义,并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小明王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密谋在元朝强征民众修筑堤坝的时候发动起义,因为其部众用红巾包裹头部,所以该起义军被称为红巾军
    11-20 韩林儿
  • 韩林儿与刘福通什么关系 刘福为何通控制韩林
    小明王韩林儿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父亲是明王韩山童,曾经通过白莲教的名义组织民众起义,并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小明王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密谋在元朝强征民众修筑堤坝的时候发动起义,因为其部众用红巾包裹头部,所以该起义军
  • 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与韩林儿有什么纠葛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来取名兴宗,现在安徽凤阳人。韩林儿是元朝末年红巾军的领袖人物,其父亲曾经用白莲教的名义组织群众起义,在父亲死后韩林儿和自己的母亲逃亡至武安。随后被父亲的手下迎接回亳州,自立为帝,史称小
  • 元末亳州称帝的小明王韩林儿真的是溺亡吗
    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父亲是明王韩山童,曾经通过白莲教的名义组织民众起义,并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小明王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密谋在元朝强征民众修筑堤坝的时候发动起义,因为其部众用红巾包裹头部,所以该起义军被称为红巾军
    05-13 韩林儿
  • 小明王韩林儿到底是不是被朱元璋杀死的?
    朱元璋 韩林儿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来取名兴宗,现在安徽凤阳人。韩林儿是元朝末年红巾军的领袖人物,其父亲曾经用白莲教的名义组织群众起义,在父亲死后韩林儿和自己的母亲逃亡至武安。随后被父亲的手下迎接回亳州,自
  • 韩林儿怎么死的 韩林儿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
    韩林儿怎么死的小明王韩林儿怎么死的,至今仍是一个迷,但更多的人认为是朱元璋将其谋害致死。明史记载公元1366年,韩林儿应朱元璋的邀请南下,当时去迎接韩林儿的是廖永忠,等接过韩林儿后船行至瓜步就翻了,韩林儿由此淹死,但是前去接韩林儿的廖永忠却
  • 农民起义领袖小明王韩林儿是不是很喜欢周芷若
    小明王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其父亲是明王韩山童,曾经通过白莲教的名义组织民众起义,并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小明王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密谋在元朝强征民众修筑堤坝的时候发动起义,因为其部众用红巾包裹头部,所以该起义军被称为红巾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