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代枭雄董卓之死 都是“维稳”惹的祸

   2020-09-1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董卓为西凉军人出身,长期驻守西部边区,社会背景相对简单,由此形成了暴躁和单纯的性格,但长期以来备受冷落,一直没有机会到中央发展,后受大将军何进密诏进京“共商国是”。到京后,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机缘巧合,使得董卓进入权力中枢。初涉政坛便入“围城

董卓为西凉军人出身,长期驻守西部边区,社会背景相对简单,由此形成了暴躁和单纯的性格,但长期以来备受冷落,一直没有机会到中央发展,后受大将军何进密诏进京“共商国是”。到京后,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机缘巧合,使得董卓进入权力中枢。

初涉政坛便入“围城”,各种事情纷至沓来,各样事务千头万绪,面对如此状况,颇有自知之明的董卓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不但文化素质较差,还是人生地不熟的外来汉。因此,他极其盼望内地文人集团的理解和支持。董卓明白,经过黄巾暴动和宦官专权的折腾,东汉王朝已经元气大伤,不能再受任何“刺激”,稳定压倒一切。但维护社会稳定不能靠枪杆子,而要靠“文力”,这就需要文人集团的鼎力加盟,需要他们为自己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如此一来,国家就会走入正轨,大汉王朝的“中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带着这样的认识,董卓开始了自己事业的新征途,并快速放出了自己的维稳“三把火”:拥立新帝、提拔人才、权力制衡。

第一把火烧得很猛。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掉了当朝皇帝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理由是少帝软弱无能、形象欠佳,而刘协口齿清楚、年少有为,为此他还发出了“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的感慨!董卓此举,和很多权臣不一样,毕竟立一个年龄小、脑子木的皇帝更符合把持朝政的最大利益。董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想效仿伊尹、霍光辅佐新帝,来一个万象更新,彻底与“旧社会”划清界限,此外,还可为进一步的“大刀阔斧”改革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

第二把火烧得很旺。在“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总方针的指引下,董卓首先为“党锢之祸”中受到“迫害”的部分人平反,然后大规模提拔录用有名望的文人,在士大夫中颇有人气的蔡邕、许靖、韩馥、周毖等人皆受到重用。董卓此举,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让文人充分参与政治、管理国家,以求在“重拾人心”的基础上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中央权力。当然,还可以顺便改善一下自己的形象,凝聚些人气。

第三把火烧得很大。董卓明白,东汉王朝存在着两大“致命性”问题,即地方权力过大和军队飞扬跋扈,两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针对这种情况,董卓搞起了“两手抓”。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大族,为此,除了提拔人才充实中央外,还运用“定位安插”和“调虎离山”等手段,企图限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注意文武官员的相对平衡与相互制约,为此,董卓对部下多有约束和节制,于是,出现“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董卓的维稳“三把火”,旗帜很鲜明,想法很诱人,足以表明董卓复兴国家的决心,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青史留名。但不幸的是,董卓没有控制和调节火势的能力。

第一把火,他把自己放到了火上。毕竟,董卓不但是军人,还是外人,更是粗人,这决定了他欠缺拥立新帝的“资格”,违背了当时的文化主流理念和政治潜规则,如此,必然遭到别有用心或不明真相之人的抵触和恶评,使他处于大逆不道的危险境地。

第二把火,他把自己烤伤了。通过平反冤案和提拔人才,缺乏正统合法性的董卓给人留下了沽名钓誉的印象,这极不利于他进一步开展工作。同时,更有一些人利用董卓的这种心理,假意效忠、浑水摸鱼,趁机“跑官”、“骗官”,这无疑扰乱了正常的行政秩序,使真正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寒心不已。

第三把火,他把自己烤焦了。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央几乎名存实亡,地方势力坐大已成铁的事实,在这样的现实中,露骨地加强中央集权无疑会触动地方势力的敏感神经,会使董卓成为他们的众矢之的,而豪强们也正是以讨伐董卓为幌子,借机招兵买马,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由于对军人的制约性防范,董卓失去了军队的广泛支持,甚至造成了西凉军事集团的离心。

“稳定压倒一切”能束缚手脚、遮蔽视线,使董卓变得功利性十足,对文人依赖性过大,以至于过分相信文人、在乎文人,“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因此,他处处受到文人集团的牵制,董最后被官僚士大夫“设计杀死”就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董卓为政的失败,主要在于他过分依靠官僚士大夫来推动中央行政的运作,高估了他们加强集权的能量,低估了他们藩屏皇权的作用,而自己又拿不出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措施。

董卓死后,中国进入全面内乱的时代,而“董卓新政”——东汉王朝最后的一次复兴机会亦被廉价消费掉了,惜乎?悲哉!实际上,东汉“复兴”不是不需要稳定,更不是不需要能够稳定的人,而是不需要董卓这样的人那样去“维稳”。这不仅是董卓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哀。

后来的曹操就聪明多了,他汲取了董卓失败的教训,懂得文人不一定是能人,能人不一定是忠臣,即使是忠臣,也有忠于朝廷和忠于自己之分。基于此,曹操对于人才非常注意“细分”,能做到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对忠臣也注意分清“类别”:忠于朝廷的严厉打击,忠于自己的大力提拔,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才网络”。

同时,曹操还在汉朝中央之外另立权力中心,如此,既可防止忠于朝廷的人物“暗中操作”,又可为自己的家业不断“增砖添瓦”,亦能给手下人带来希望。曹操通过“严厉镇压”和“全面架空”,把皇权紧紧地抓到了自己手中,完成了董卓的未竞之业,为曹丕最终废汉自立铺平了道路。

 
标签: 枭雄 董卓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一代枭雄 细数曹操一生中五大亮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无疑是小说中最具有争议也是最具魅力的人物。他既萃集封建统治者奸诈、残暴、嫉忌等恶劣品质于一身,又总括了封建政治家延揽人才、纵横捭阖、权谋机变等多方面的才能,真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语)。那么就让我们
    12-29 曹操枭雄
  • 探秘三国 谁才是枭雄刘备的真正朋友?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但一开始的他只是一支不起眼的武装力量,后来发展到天下三分占其一。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善于聚人,那么,在众多良才中,谁才是枭雄刘备的真正朋友呢?他的朋友到底有多少呢?刘备的朋友到底有多少?早先,刘备曾在叔父刘
  • 解析一代枭雄齐恒公姜小白为何被活活饿死?
    齐桓公姜小白乃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即位前称“公子小白”,即位后称“齐侯小白”。齐国内乱,导致齐僖公的长公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而死,内乱以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夺位成功而结束,公子小白即登上国君的位置。齐
  • 解密三国一百年 刘备究竟是枭雄还是奸雄?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及其巨大影响,一些历史人物真实形象被文学作品颠覆了,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三国演义》的作者将历史上颇能体现刘备血性及神勇的几件事移花接木给了张飞、关羽,并将刘备亲自指挥的两次全胜曹操集团的漂亮战役记在了诸
  • “七十二疑冢”是否存在?枭雄曹操到底身葬何处
    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个生性多疑的枭雄为防吕伯奢毒害自己,屠杀吕伯奢全家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语,凶残多疑可见一斑。这样一个人,死后自然害怕别人来挖掘自己的墓室打扰自己。传说曹操下令在邺城设立了“七十
    12-20 曹操枭雄
  • 血性真枭雄:既不能流芳百世也不足复遗臭万载
    何为枭雄?古人解释为“枭,恶鸟也;雄,强也”。所谓枭雄,指的就是那些胸怀四海,志在天下,信奉“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宁使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英雄豪杰。所谓乱世出英雄,当王朝的正常统治秩序混乱时,那些极富野心、不甘屈居人下的豪杰往
    12-19 枭雄
  • 晋景帝司马师简介:控制曹魏政权的旷世枭雄
    司马师(208——255年),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太祖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他继承父亲的权力,废魏帝曹芳,
  • 一代枭雄曹操是怎样对待叛变后又归顺的人才的
    曹操对关羽真算是照顾有加,明知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后来关羽水淹七军,骇得曹操打算迁都避让),却还十分礼让,这份器量已经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真正的君王,对人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拉拢,即算不能为自己所用,也决不能让强敌得到,这是起码的
  • 三国趣闻 枭雄曹操靠什么收服虎士许褚?
    曹操和许褚的关系,想必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作为曹操的贴身护卫,许褚把曹操的安微一直放在心里。而关于曹操如何收服许褚的却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义门。常言说:义马易得,义兄难求。一天,曹阿瞒沿着弯弯的涡河,出去访名师义友。他朝下游一直走
  • 乱唐第一枭雄安禄山少年为何是英雄?
    安禄山是霍乱唐朝的第一枭雄,他的事迹在正史中,在野史中,都有许多记载,有的事情很离奇,有的事情很荒唐,但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什么真相呢?安禄山出生于营州,有一个小名叫做轧荦山。轧荦山在胡语中,是战神的意思。为什么叫做这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