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朋友跟小袁一样,都有过埋怨课本中鲁迅的文章又多又臭,枯燥无聊还没事总要考的经历。
但当我们历经一定的社会淬炼,重新拾起鲁迅的文章时候,常常不经意间被鲁迅那颗敢为天下先的文笔所折服。
他的洞悉力和“冷酷”绝对能配的上大写的中国人的称谓,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那个时代的鲁迅,用笔一次又一次的直击我们中国人内心的阴暗面,以及国人不愿直面的痛点,每字每句都如同一把革心的刀,其在说到我们中国的性情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中国人的性情总喜欢调和折中,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以锋利笔尖道出了中国人,总是不喜欢自我更新,害怕改变,面对温和的态度的时候,总是一本正经的抵制,当遇到强烈的地震的时候,想的是以妥协,相同的事情,总要拖到万不得已,说句不恰当的话,就是吃硬不吃软。
不光是国人的日常生活如此,很多时候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如此,不说近代,我们就拿满清的乾隆帝时期来说吧。
当时,英国政府知道乾隆帝过大寿,特意送来各式新式的科技成品来给其祝寿,希望互递国书,建立友好平等的贸易关系。
但是,乾隆帝为代表的满清统治阶级,不愿意接受,觉得自己过的挺好的,你要想贸易,这不能平等,我们是天朝上国,是我们赏赐给你的。
结果,气的已经作为工业国领头羊的英国,甩手而去,百年来后,当英国再回来的时候,带来的就不是什么友好国书了,是坚船利炮,是丧权辱国的耻辱条约。
当英国暴力回归后,满清统治阶级开始委曲求全,希望通过出卖国家利益,换取自己统治的稳定,成为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还乐在其中,为能够保住自己的利益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