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一九零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字光亭,著名抗日将领,他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曾毕业于黄埔军校。他凭借与西方化结合的战术与蒋介石的信任宠爱,他的一生取得无数辉煌成就。
但是同样,因为蒋介石,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杜聿明带领的军队在淮海战役全军覆没,被人民解放军所俘,后得特赦释放,一九八一年五月七日病逝,为他的生命画上一个句点,享年77岁。
杜聿明进入黄埔军校后,全身心投入军校设置的军事课程、战术战法等的学习。
而且曾参加真刀真枪的讨平广州反动商团的冲杀,在黄埔军校的经历为杜聿明的军事生涯奠定基础。
杜聿明三十六岁任第五军军长,率领部队抗日,重创有着“钢军”称号的日军第五师团,三十九岁,任命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他的辉煌战绩基本都是在抗战八年时期缔造的,他获得昆仑关大捷,歼寇四千余人,虽然消灭敌人的数量虽不及薛岳,但他所消灭的都是日本精锐部队,这大大缩小日本战斗力,另外他手上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坦克部队,所以说,他的胜利,对中国陆军的发展意义重大。
很多人都说:他成就非凡,离不开蒋介石,这位统一中国有功,守不住江山有罪的两面人物。杜聿明是蒋公十二门徒最听话的学生。当他接到蒋介石的电话时,他毕恭毕敬,惟其命不从,不管蒋介石的命令是对是错。因为听话,他两次将主力军置于绝境,无逢生之力,损失惨重。
第一次是在远征军入缅作战惨败之时,杜聿明同时收到来自史迪威和蒋介石的两方指示,前者要求撤退进入日本,后者要求撤退回国。杜聿明无从抉择,但他想起出发之际请示蒋介石的一个问题“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回答:“打电报向我请示之后再说。”因为这句话,杜聿明选择了蒋介石的指示,而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对是错呢?
我想从孙立人率领的新三十八师的做法便可见证。杜聿明带领的军队翻野人山回国,进山途中,重武器被全部炸掉,而且山上处境艰难,食物环境的问题都无法克服,官兵相继死亡,尸横遍野,满目苍凉。而相反,孙立人率领的军队安全撤退到印度,之后成为驻印军,几乎无伤亡。
这一次,虽伤亡惨重,但杜聿明却深受蒋介石信任,不但未曾得到处分,反而晋升成为第五集团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
其中还有一次是杜聿明任命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不久之后,奉命率领第二、十六、十三兵团增援济南。而这次的增援明显是解放军的手段,杜聿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幸,在前进途中,便听闻济南沦陷的消息,杜聿明停止前往,这才避免了又一次损失的发生。
第二次发生于淮海战役之时,正值黄百韬带领的兵团失败之际,杜聿明率领的部队多次与解放军交锋,均已失败而归,已失去作战的斗气和勇气。杜聿明识明此时的兵队已没有与解放军兵队抗衡的能力,他提出“打则不走,走则不打”的作战原则,即徐州是和解放军决战的最好的地方,没有徐州就避免和解放军接战。
这句话对当时的处境百利而无一害,而且蒋介石当时也是满口答应。而杜聿明也是选择放弃徐州,避免与解放军直接交战,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蒋介石临时的一纸空投信将杜聿明的永城撤退计划打乱,转而向濉溪口前进,与李延年兵团一起解决黄维兵团之围。
这个决定也是杜聿明军事生涯最后一个决定,最终,他也无力挽回全局,面对解放军的全面进军时,他万念俱灰,胜王败寇,他也“听话”的成了共产党的俘虏。
不曾知蒋介石所作决定的原因,但也不能只将错误归于杜聿明的听话,我相信杜聿明并非毫无原则性听从蒋介石的话,这从历史便可窥得一二。
一九六一年三月,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于是,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力求忠实地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
临死时还不忘嘱其妻率其子女为祖国现代化继续作出贡献,甚至说:“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历史上惨重的损失从来都是各种因素决定的,不能由一个人承担责任。总之,杜聿明在这段历史是创造过奇迹的人,他是我们的骄傲,他值得尊敬。无论是谁,只要是谁,在那个时代,只要是敢于肩负起抗战责任的人,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