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彻底说清楚知行合一)

   2023-05-20 互联网0
核心提示:知行合一(彻底说清楚知行合一) 知行为何如此重要 宋明理学以来,尽管理学有不同的思想形态,有不同的思想学派,但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成为圣人,既然要成为圣人,就有一个要如何去做的问题,那么知行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古人知行关系的观

知行合一(彻底说清楚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彻底说清楚知行合一)

知行为何如此重要

宋明理学以来,尽管理学有不同的思想形态,有不同的思想学派,但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成为圣人,既然要成为圣人,就有一个要如何去做的问题,那么知行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古人知行关系的观点

知行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如:《尚书.说命》中一个很著名的观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这是行更重于知的观点;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思是:我们的行动才能将我们的知识呈现出来,行动是转换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途径,孔子强调行对于知的价值还原作用;佛教中有定和慧两者的关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将慧看成知,定看成行,那么这个表示知行关系同等重要。

王阳明

朱熹和王阳明的知行观点

朱熹知行关系的观点:知行常相须。意思是:知和行是相互依附在一起的,在知和行的先后关系上,朱熹认为知在行之前,先知了才能行,在知和行的重要性上,朱熹认为行重于知;朱熹: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这就是强调知行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朱熹的知行观点:真知必能行。也就是真正知道一件事情是一定能够行的。

王阳明的知行观点:真知即是行。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之前的所有观点,无论是前后关系还是相互促进关系,都是二,而不是一,到了王阳明这里知行才是真正的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两层含义:

其一,知指的是一般的知识,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和行作为过程本身的统一性,是同一个过程显现出的两个层面,知和行是相互包含的,王阳明的知行观: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其二,知指的是良知,一方面是良知的自知,这一定就是知行合一的,因为意识的流动本身就是行,另外一方面,良知的显现和表达,我们是通过行动来使得良知显现和表达,也就是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即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知行合一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的意义

一、补偏救弊

在朱熹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都要先研究理,理穷尽了再去做,王阳明认为:不可能穷尽天下所有的理,先穷理再去做这个观点成为了很多人忽视实践,不看中实地践履的借口,使得圣人之道仅仅停留在一般人的嘴巴上,而不去付诸实践,如此倡导圣人之道,使得圣人之道越来越隐晦,所以王阳明要讲知行合一,为了补偏救弊。

二、知行本体原本如此

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所说的行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行动,也指意识的流动,思想意识的流动本身就是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行原本就是合一的,不能分开的,这也是告诉我们去除私欲需要从意念处做起,意念发动处有不善,就要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