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马云(马云成名前的影像资料是怎么来的?)
网络上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马云到处推销他的中国黄页,却被一次次拒之门外,甚至被当作是骗子,很多人奇怪当时视频是怎么拍出来的,是有人预见了他的成功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个预见到他成功的人正是马云自己。
1995年8月份,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一间民房里。马云把记者邀请到家中,当着他们的面敲敲打打,接通了当时鲜为人知的网络,当时的互联网速度特别慢,他用了三个半小时才下载下来现在可能只需一秒钟就能下载下来的图片。可见,在创业的初期马云就已注重用媒体来给自己做宣传了。
1995年底,马云迫于当时形式压力,选择北上北京。在杭州创业一段时间以后马云觉得杭州这个城市相对来说太小了,既不是全国的信息中心,也不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他们到省市发展业务时,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根本不买杭州小公司的账。于是生出了要将公司迁往公司总部北京的念头。
马云一到北京,便把知名媒体和政府部门当成主攻对象,利用媒体给中国黄页造势。
马云通过多方努力,在北京认识了很多编辑部朋友和记者,虽然有很多人听不懂马云说的什么,相当一部分人把他当成骗子,但他超前的想法也得到少部分人的支持,有很多人被他的人格魅力和激情所打动。当时身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编导的樊馨蔓就是其中一位。
在马云的强烈坚持和要求下,樊馨蔓答应他拍摄一个纪录片,樊馨蔓对马云说:“‘东方时空’栏目本来是记录老百姓的故事,你有理想是很好的,我们可以记录你实现理想的过程。只要是合法的我可以拍,但是拍摄的结果你要自己负责。希望这不是你空穴来潮的幻想。”于是,”东方时空“栏目跟踪马云拍摄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纪录片,真实记录了马云在北京的凄凉遭遇
樊馨蔓谈到当时的拍摄感受:在视频里他就像一个坏人,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些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马云本身极具人格魅力,其实他在大学时期便是风云人物。能认识中央电视台记者并跟踪拍摄创业记录并不奇怪。
众所周知,马云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在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中如鱼得水,几乎不用怎么努力便可以稳得年级前五名。
他还擅长交际,向来就是一个能滔滔不绝讲话的人,能和同学们都能打成一片,周围学校的比较活跃的同学都认识他。这种性格把马云推到了前台,大学期间顺利当选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后又登上了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那时候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会活动经费是一年150元,但马云却用这150元举办了很多活动,将学生会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没有设备就借:马云依靠自己的特长,从隔壁的警察学校借来音响举办大规模舞蹈舞会,从财经学院借来扩音器举办演讲比赛……
马云的大学生涯跟创业经历相比,虽然不是波澜壮阔,但是也是精彩异常。
1988年24岁的马云毕业,同年毕业的500名学生中,只有他一人被分配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里教书。当时马云所教的课程是英语。他的上课方式很精彩,能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们都投入到学习中来,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有人评价他当时讲课的情况:学生挤满整个教室,甚至窗户外面也有学生倾听,比起《百家讲坛》中易中天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云的授课方式极富吸引力效果也非常好。就是基础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细心的调教,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
1995年马云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满六年,这一年他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评选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但也就是在这一年,马云辞去了学院的公职开始下海经商,和一群朋友开办了海博翻译社。
马云那个时候虽被称为前杭州英语最厉害的人。翻译社在创办之初,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遭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刚开张的第一个月海博翻译社的收入还不足以支付房租的费用。这不禁让许多人举棋不定,内心开始动摇了。而在充满担心和忧虑之时,马云用行动鼓励他们。他一个人背着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鲜花、书……用买卖的收入弥补翻译社入不敷出的艰难状况。
马云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使他的伙伴大受鼓舞。经过大家的努力,翻译社逐渐开始扭亏为盈。海博翻译社现在的负责人张红女士回顾当初马云投身翻译行业时说:”开始大家还都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还没有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马云的想法具有前瞻性!那时候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下来没有放弃。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总会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充满生机,他能带给身边的人生活的激情。
马云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从这些事迹来看马云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马云早些年就已经预料到有一天定会成功,所以早期就给自己先拍下了视频。
樊馨蔓会议当时跟拍时的情景,她说到:白天忙碌了一天我们都非常累了,晚上我们好像是坐在一个公共汽车里,还是在什么车里我忘了。只记得他用那样的眼神看着街头的灯光,他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