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并非杀害岳飞的元凶。 误读: 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抗金英雄。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充满传奇色彩,但最后却被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数百年来,人们总要唾骂奸臣秦桧,认为秦桧是杀害岳飞的元凶,这似乎已成为不容置疑的铁案。 时至今日,在杭州城里还有两处最著名的岳飞遗迹,一处是风波亭,另一处便是天下四大岳飞庙之一的杭州岳飞庙了。这座岳飞庙始建于明朝,位于杭州西湖畔栖霞岭下。殿内是身披戎装的高4.5米的岳飞像,上面挂着岳飞手迹“还我河山”匾额。在岳庙西是岳飞墓,墓道两旁有三对石翁仲和石马、石羊、石虎,也是明代遗物。墓道石阶下,跪着4个反剪双手的铁像,他们分别是秦桧、秦妻王氏、张俊和万俟高。 秦桧真的是害死岳飞的元凶吗?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害死岳飞的元凶并不是秦桧,而是另有其人——宋高宗赵构。在“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封建时代,秦桧自然而然就成了高宗皇帝的替罪羊。 正解: 北宋末年,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年轻的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了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根本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 宋高宗赵构是个非常狡猾的皇帝。他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 12世纪20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的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 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并且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猛烈攻击。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为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了,因此急切地希望与金人议和。要想与金人议和,岳飞就成了一个拦路虎,只有除掉岳飞,才能顺利达到与金人媾和的目的。 这一切都足以证明,赵构才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当然,岳飞主张“迎二圣”,也就是金人放回两个皇帝,只是岳飞被杀的原因之一,并非全部原因。赵构杀岳飞,主要原因是怕他在外久握重兵,跋扈难制,危及自己的统治。 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早在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就对武将保有极深的戒备,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 岳飞个性刚强,忠愤激烈,不容易与人合作,这一点也让他树敌颇多。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他上书奏请高宗立储:“乞皇子出阁,以定臣心。”意思是说要高宗赵构早让太子上朝议政,以安抚民心。你想想,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盯着他的位子,一个臣子如果整天忙着为皇帝找继承人,岂不犯了高宗的忌讳。 同年,他又因守母丧,未经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兵权是皇帝的命根子,当皇帝的都怕武将携兵自重,岳飞擅移兵权,更是令高宗不满。这两件事都犯了高宗的大忌。 再加上高宗曾在金营做人质,又有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始终心存恐惧。对战争前景,他既怕全胜,又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他只想当个安安稳稳的太平皇帝,因此一心求和。 所以,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告密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赵构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议和最强烈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 当然,在杀害岳飞的过程中,秦桧无疑是起了不小的作用,至少没有他的煽风点火,从中挑拨,岳飞可能也不会死得那么惨。 今天看来,事实上杀害岳飞的元凶并不是秦桧,秦桧只不过是高宗皇帝手下的一个鹰犬罢了。秦桧成了执行赵构意图和命令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