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上有很多种族,诸如“月光族”、“啃老族”等等,“族”指的是具有同一类特点的一类群体。如今又衍生了一个新奇的种族——“隐婚族”。
当男女隐婚变成一种现象,一类族群,让人不得不怀疑:光明正大需要社会承认和见证的婚姻,变成一种讳莫如深,见不得光的隐婚,永远还能有多远?隐私,在字典上的解释是: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那么,婚姻算是一种个人私事吗?
在中国,婚姻之事从来就不是一件私事。哲学家冯友兰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阐述: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为五种: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在这五种关系中,有三种是家庭关系,而另两种“君臣、朋友”也可看成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即君臣如父子,朋友如兄弟。
那么家庭从哪里来?只有缔结了婚姻,才有生生不息的家族,所以 “洞房花烛夜”与“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并称为人生三件大事,婚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皇家的太子大婚要昭告天下,普通人家的男女成婚也要锣鼓喧天,喜庆一方。
到了现代,虽然说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已然不当,但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种毋庸置疑。夫妻关系,不仅是家庭关系中最自然的一环,同时又像电线一样,连接着其他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一部生活的精密仪器。很多感情破碎的婚姻,之所以还维持,也因那婚姻关系衍生出的各类社会关系像蛛网一样,中有千千结,剪不断理还乱。一旦把这根线剪断,各种关系线就纷纷脱落,生活便死机断电,很难重启。
现代男女,因为各式各样的理由,把婚姻隐藏起来,不愿示人,并振振有辞地说:结婚是我自己的事,是我的隐私,我为什么要让别人知道?其实就算是最讲究“保护个人隐私”的国外,婚姻也绝不是隐私。他们结婚后,要在无名指戴上婚戒,以示他人:我结婚了。此后除了婚姻瓦解,他们将一生戴着这枚象征永恒的戒指,直至终老。隐婚对他们来说,是个新鲜的名词。
我们不得不说,隐婚现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现象,是一种可能短暂存在但不必然存在的现象,深究起来,实际上是一种不利于家庭发展,甚至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现象。中国隐婚男女的婚姻关系,像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仿佛“情人”关系一样。除了少数几个人了解,大部分人都被蒙在鼓里。可是情人关系能等同于婚姻关系吗?显然不能,甚至是绝对相悖相克的。婚姻沐浴在阳光下,情人隐藏在阴暗里。把本应沐浴在阳光下的妻子(或丈夫),像放置情人一样放置在阴暗狭小的角落,时间长了,不变质也会枯萎。
隐婚,从刚开始的鲜有发展到现在的成为一个族群,足以显示当下男女对婚姻的顾虑。婚姻不是单独个人的隐私,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作为年青人,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完全不顾虑外界的感受,要知道,在你隐婚伪单身的同时,定会招来不少异性的追求,这样何尝不是对你婚姻的危害呢?
婚姻本来就是美好的,看你们拍婚纱照时灿烂的笑容,看你们摆婚宴时亲戚的祝福,再看你们诞下了爱情结晶时的欣慰,婚姻理应公开在阳光底下,而不是躲躲藏藏,见不得人。隐婚,虽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可是现象却不一定就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要用理性的目光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隐婚现象。我们不能让隐婚族消失,却可以从自身开始,让隐婚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让婚姻更加健康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