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妇科因各种疾病住院手术的病人中,约 1/3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也会迁移?为什么会迁移?怎样预防这种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妇科病呢?
解读子宫内膜异位症
妇女的子宫是一个腔形器官,腔内衬着一层膜样组织,称为子宫内膜,它执行月经、妊娠等正常功能。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子宫内膜迁移到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则引起疾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它已经成为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诱因
月经血倒流种植的学说,是当前大家公认的一个重要病因。子宫内膜脱落随血液排出即为月经。如果脱落的子宫内膜随月经血逆流至输卵管,再通过输卵管流入盆腔,种植在卵巢或盆腔的腹膜表面,继续生长,并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变化,就会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
子宫的手术,如孕中期的剖宫取胎术、孕足月的剖宫产术中,有可能将子宫内膜细胞带到腹壁的切口处,造成伤口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分娩时,子宫内膜细胞也可能被带到会阴的侧切伤口上,形成该部位的病变。
子宫腔内的手术,尤其是一些可以使宫腔压力增高的操作,如人工流产、输卵管的通气、通液、造影术等均有可能将子宫内膜压进盆腔。
某些先天性缺陷、后天损伤或疾病等造成生殖道梗阻,而致月经血倒流至盆腔,如无孔处女膜、阴道黏连、闭锁、宫颈的黏连闭锁等。
对月经期卫生重视不够。在经期从事过度、过强的体力活动及剧烈的体操、舞蹈等动作。
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在一侧或双侧的卵巢。其次为子宫直肠窝和盆腔腹膜等。异位在卵巢的子宫内膜,因为没有自然引流的通路,会在卵巢局部形成一个内容物为月经血的囊性肿物,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容物为棕红色、黏稠状,外观似巧克力糊,故又称巧克力囊肿。大小一般在 3cm~10cm。发生在其他部位的内膜异位症,多形成点、片状的表浅病灶或1cm~3cm大的结节。
患者一般有规律的月经周期,但有的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表现有痛经。下腹痛和坠胀感往往从经前开始,持续时间长短不等,但随着时间推移,可呈进行性加重,但也有约1/3的患者没有痛经。有无痛经、痛经的程度一般不取决于病变的大小,而与病变所在的部位有关。
易发人群
可发生在月经初潮至绝经期任何年龄的妇女,好发年龄为30~45岁。已婚妇女较未婚妇女发病率高。
从目前公认的发病学说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初潮早、月经频、经期长、原发痛经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危人群。
预防提示
重视经期卫生,经期不同房,避免做剧烈的运动。
做好计划生育。有资料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大多有次数不同的人工流产手术史。
妇科手术尽量避免接近经期施行。
及时矫正过度后屈子宫及宫颈管狭窄,使经血引流通畅,避免淤滞,引起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