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要不要去扭转,能不能成功地扭转?这是父母、老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位家长曾打热线电话,讲述了自己对上中学的女儿若男怀有同性恋心理的焦虑,她希望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让正处花季的女儿转回本色。
这位母亲说,若男从五岁起就再没有穿过裙子,从小性格孤僻,但学习很好,读的书多;她不仅不爱穿裙子和带花色的衣服,而且穿着打扮都像个男孩,喜欢像大哥哥一样帮助和呵护那些小女孩。由于个子高,在足球场、篮球场上,往往喜欢和男孩子一样拼抢。气质和韩国明星安在旭有点像,同班的女同学都特别喜欢她,总是叫她“帅哥”。
若男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在母亲一再追问下,若男终于吐露了埋藏在自己内心的痛苦:她恋上了班上一位名叫玟玟的女孩。她说自己总是忍不住对玟玟多看几眼,可是玟玟和若男从不说话,若男也从未向玟玟表白。就这样,若男苦恼极了。
父亲有时在若男面前提起她长大后找男朋友或嫁人的事,若男就显得非常生气,常说“不要男朋友也不嫁人”。为此,母亲带着若男先后到省内各大医院进行了咨询,可是没有找到“神医良药”。
没有找到“神医良药”,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可以把绝对同性恋者转变成异性恋者的“神医良药”根本就不存在。
国际著名性学家、香港大学精神学教授吴敏伦在一次演讲时,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发现一个少年有同性恋倾向,应该怎么做?当时,他脱口而出,非常简洁而中肯地回答说:“什么也不要去做。”现代主流的性学家、医学家已认识到,绝对同性恋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不应将其当成“治疗”、促进“转变”,以至“处罚”的对象。
在世界上首创性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美国旧金山高级性学研究院院长麦克依文纳教授,在为该院建院25周年纪念文集的序言中写道:“从来没有见到一名绝对同性恋者转变成了异性恋者,也没有见到一名绝对异性恋者转变成了同性恋者。”这点和吴敏伦教授的意见非常一致:扭转孩子的同性恋倾向是不能成功的,假如真是与生俱来的绝对同性恋者的话。
也就是说,假如真是与生俱来的绝对同性恋的话,你就不必去管,而且不管你如何想尽办法,也不会有效果,逼得太厉害,还可能出意外;假如不是与生俱来的绝对同性恋的话,而是一时性、情境性的相对同性恋,你也不必去管,到时候自然会回复到异性恋。同性恋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好的标签。难道你愿意使孩子受到许多莫须有的舆论和社会的压力、歧视以及不当的对待吗?
事实上,你也无法在孩子尚未成年时,判断孩子是真正的(绝对的)同性恋者,还是仅仅是性心理发育中的暂时现象(在少年发育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亲同性、远异性,这是正常的),医生、老师也无法判断。若男还只是暗恋着玟玟,退一步而言,即便她和玟玟有过一两次同性性行为,也不能认定若男是真正的(绝对的)同性恋者。也许几年以后,她又以标准的异性恋者的面貌出现,展示出她成年后的真实性倾向。
面对这种情况,惟一的好办法就是:让自然的生长发育过程来说明和解决一切。在大多数情况下,如不是真正的(绝对的)同性恋者,到时候自然会是一个异性恋者;在少数情况下,如真是绝对同性恋者,你所能做的最合适的事,就是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性倾向。
这里并不是说在“性”这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不要关注孩子的有关问题。自然,对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如何搞好生殖器官的个人卫生,如何防止过早的、不安全的性行为,如何发展正常而有益的男女少年间的社交,等等,都是需要进行的性教育。这里说的只是,对于孩子的所谓“同性恋倾向”要如何对待:什么也不做,比起干涉孩子的性取向,对孩子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