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某学生,女,
14
岁。父亲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妈妈和弟弟。
一次,我通过日记了解到:她在日记里写到在家里要干很多家务,妈妈、弟弟很
欺负她,她感觉只有到学校才快乐,很不愿意回家。在日记的结尾,她写到:我
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难道这也是爱吗?我讨厌我的妈妈。
我看了日记后,
心被
震撼了,一时手足无措,七年级的孩子竟然如此多愁善感,如此敏感,有如此怪
异的想法和心理。
二、问题分析:
1
、存在问题:
A
、该生胆小畏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长存在封闭思想。
B
、心理积怨了许多仇恨,心灵得不到释放,想法无处交流。快乐痛苦得不到肯
定和分享。
2
、原因分析:
A
、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
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理解爱是什么?难以体验家庭的温暖,
从而陷入失
望、
怨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都有极强
的慰藉心理,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她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
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但案例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份慰藉。
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B
、家庭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女观念,部分家庭、家长存在重视男孩,忽视
女孩的封闭思想,给予女孩关心少,重视少,甚至忽略了存在。这给女孩子心理
造成阴影,好像我可有可无,从而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
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心理。要是学习不好、表现差的孩子就更
严重了。
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帮助不够,
父亲又常年外出务工,
还遭到弟弟的
欺负,出现了日记里的一幕。
C
、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
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
缺乏自信,
背负沉重的压力,
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但从日记里的反映来看,
说明我们老师平时很关注她,
让她产生了依恋学校,
喜
欢学校的心理。
七年级是中学阶段的转折期,
小孩子的思想开始慢慢有个性,
更有自己的主观意
识,该生家庭情况异常复杂。该生的问题属于心理问题,疏导不好,很容易产生
心理偏执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方法:
1
、询问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找孩子谈心,诱导孩子说出她的心里话。从
谈话中知道,
原来孩子在幼儿时就应母亲不重视自己在邻居旁说不给自己读幼儿
园,还说女儿长大了是别人的,只想好好供弟弟读书。于是心理有了结,加之平
时处处被母亲忽视和惩罚,
自此心里便不想与母亲交流。
通过了解得知她的心是
如此的脆弱和敏感。
了解了孩子心中的苦与闷,
找出孩子的心理症结,
为接下来
要实施的疏导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2
、与孩子交谈,了解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设身处
地的思考。
当听到她所说的那些生活故事的时候,
我的心头一震。
我用朋友似的
语气与她交流,倾听她的诉说,她是那样的滔滔不绝,我感到我的责任。我尽量
用平和的语气,积极的处事态度影响她。我鼓励她要摆脱阴影,积极面对,关心
父母,与弟弟和睦相处。我跟她分析,弟弟经常打骂她,其实是想跟她玩耍,喜
欢她的状况,让她从心里喜欢这个弟弟。
3
、家访。与孩子父母促膝交谈。加强对母亲的思想疏导,破除封闭思想,给予
关心爱护。家长的思想解决后,孩子的压抑心里得到缓解。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4
、我建议她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别人才不会有所批评。努
力学习是获得爱的基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懈努力你才会觉得世界是五彩,
生命才有价值。
读博士的小杨今年已经28岁了,与同龄的男孩不同,他的胆子很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小杨三四岁时,父母两地分居,小杨从小跟着母亲,养成凡事离不开母亲的习惯。上大学后,他每天都要给母亲打电话,就连要买什么内衣裤,都要征求母亲的意见。一到周末,小杨就赶快回家,有时陪母亲逛街,还让母亲拉着他的手。最近,小杨恋爱了,他与女孩交往时,总是说“我妈说了”,一切要先问母亲的意见,这让女孩难以忍受,两人最终分手了。
“这是恋母的一种病态表现。”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屈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恋母情结是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也就是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
恋母的形成与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母亲的行为有关。屈英指出,3—6岁时是孩子容易出现恋母情结的一个关键时期。像小杨这样,从小没有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身边缺乏男性榜样。母亲又将他当作生活的中心,对他过分溺爱和庇护,生怕小杨受一点伤害,这就使得他过于依恋母亲。到了青春期,表现为喜欢比自己大的女性,而且希望恋爱对象能像母亲一样。
“过度恋母就会形成一些病态。”屈英说,例如造成依赖性变态人格,表现为执拗、生活能力差、易怒。男孩还往往不听父亲的话,变得早熟,神经质,感情脆弱,不爱活动。此外,男孩子恋母过重过久还容易失去男性气质和魅力。
对此,屈英表示,对于恋母的人,首先,母亲要改变自己的心理,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扩大他的交往范围。其次,有恋母倾向的人要有意识地减少对母亲的依赖,积极投身工作和社交活动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寻找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如果情况严重,必须寻求医生帮助。”屈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