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遗传因素有关,更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
一、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为学生创设安定愉快、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家庭就是一所学校,父母就是第一 任 老师,这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不可忽视,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望子成龙”仍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正常的,但是易使家长的期望高于子女的实际能力,或与子女的自我实现目标不一致等,所有这些对子女的心里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其心理健康受损,尽管家长们是无意的或不自觉的。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健康、快乐的成长,一般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小。而那些生活在父母离异或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庭中的孩子,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遭到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安定、幸福的生活环境,我在工作中注意多与家长交流,同家长电话交谈、家庭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不断改善家教方式。
学校环境,尤其是班级体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发挥班级体的作用,尽量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友谊、尊重、支持,获得安全感。尤其是对那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帮助的与关心的学生,我更是加倍小心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诚恳、鼓励的态度面对他们,以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他们。例如,我们班曹XX同学,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是一个不爱学习、不守纪律、不尊敬老师、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顽皮学生,我发现他小号吹得好,节奏感强,就选他为小号组组长。在此基础上,鼓励他课堂上用心听讲、遵守纪律,提高学习成绩、争取文化课和特长学习双丰收。从此他经常为班集体做好事,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
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上的不良文化,特别是影视广播中的不良宣传会给学生纯洁的心灵带来污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他在看些什么、听些什么、想些什么。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帮助。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步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洁净的蓝天,让他们信服、愉快、健康的成长。
二、 不断改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心健康发展。
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长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境感染,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一如既往的、充满自信的面对一切,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来影响、教育学生。班主任平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勇敢进取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表扬先进,激励落后,此外,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超常的心理品质,不但可以使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培养。
其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内和课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读书报告会、文艺联欢活动、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知识竞赛、兴趣小组活动等。创设活动中良好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在同龄人中说说笑笑、唱唱跳跳,逐步扩大学生交往圈,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参加群体交往,找到知心朋友,把所有的忧愁烦恼抛却。对于经常被一些无谓小事缠绕的学生来说,在群体交往中能使之具有广阔的胸怀,保持乐观的心境,学会控制情绪,对不良心理反应进行自我疏导。同时,活动能使教育者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从而对症下药,找到矫治的方法。兴趣小组的活动,如文学写作、集邮、棋类活动、美术、书法、舞蹈等,能使学生沉浸在业余爱好中,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生活琐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激动时,会在大脑皮层出现一个强烈的兴奋中心,这时如果另找到一个新的刺激,引起新的兴奋中心,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所以,应让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去干一些引起他强烈兴趣的事,即使与当前的学习无关也未尝不可。注意力转移,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大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们长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头脑不聪明、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必须探索的课题。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外,还有文艺、体育、演讲、组织、交往等方面的才能。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个体差异,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多元评价标准,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使学生对自我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一种现状,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总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认识总是停留在自己的不足方面,而没有发现自己的“亮点”,从而造成自卑心理的产生。所以,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显得特别重要。优等生、普通生与差等生相比,就学习成绩而言,差距比较大。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当中学有目标,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走向成功。
用局部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有希望;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不幸,只要能继续,就能谋生存,就能走向成功。学生尽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甚至会心灰意冷。这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懂得欣赏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基础比较差、意志力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地完成作业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自信心。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能只靠讲大道理,从小事做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前面靠近教师的位置,总有一部分座位空着,大部分学生总是往后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往后坐的人,总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他们怕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前面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尤其是对那些严重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坐在前面比较显眼的位置,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思路敏捷、天资高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或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不愿发言,原因是他们总怕在发言中出现错误而不敢实践,因此错过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就愈来愈丧失自信。究其原因,仍是自信心缺乏所致。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争取发言,就会增强信心,所以指导学生多作发言,这是增强他们信心的“维他命”。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老师、父母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要端正教育思想,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