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磺脲类降糖药物,大部分糖友都不陌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后,现已发展至第三代,第一代如甲磺丁脲与氯磺丙脲(因副作用较多,现已淘汰),第二代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第三代代表药物为格列美脲。
本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其作用机制基本相同,主要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而起到降血糖作用,但具体到每种药物,其降糖效果、适应证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又有所不同,那么种类繁多的磺脲类降糖药,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用法用量和药效药动学方面的区别
磺脲类药物虽然都是通过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而发挥降糖作用的,但是在用法用量、作用时间,半衰期、代谢排泄途径等方面有所不同。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半衰期较短的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普通制剂为短效制剂,半衰期长的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美脲,其中格列齐特为中效制剂,格列苯脲、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美脲为长效制剂。
适应证方面的区别
磺脲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尚保留部分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但超重或肥胖不是其禁忌证)。
对于二甲双胍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将磺脲类药物作为一线用药。但对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效,因为这些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完全衰竭。不同的药物和制剂适应证有所不同:
1.短效制剂
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口服吸收快,代谢迅速,体内不容易蓄积,是短效制剂,特别适合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
2.中效制剂
格列齐特作用时间相对短效制剂长,口服后吸收缓慢,一般一日口服2-3次。控制血糖效果比较好,对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有效。
3.长效制剂
在磺脲类药物中,目前比较常用的长效制剂是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及格列吡嗪控释片,作用时间可以持续24小时。一日口服一次,服用方便,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特别适合病程较长、空腹及餐后血糖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
另外一种作用时间长的药物是格列本脲,这种药物作用时间长,降糖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久,其代谢产物部分仍有降糖作用,容易引起低血糖,目前应用较少。
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区别
1.低血糖
低血糖是所有磺脲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增加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事件的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其中,格列本脲因为半衰期长,主要经过肾脏代谢,最容易出现低血糖。
其次,需要警惕格列美脲及格列齐特。短效制剂,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因为作用时间短,较为安全。另外格列齐特缓释片及格列吡嗪控释片低血糖风险也相对较低。
2.体重增加
磺脲类药物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是促进能量储存的激素,这可能间接使体重有所增加。
在各种磺脲类药物中,临床研究表明,格列吡嗪、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美脲增加体重作用不明显,其他均有比较明显的增重作用,其中格列本脲治疗患者的体重增加最明显。
3.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从上述药代药效学看,磺脲类药物均经肝代谢失活,除了格列喹酮主要从胆汁排泄外,其余磺脲类药物大部分是经肾脏排泄,因此重度肝损害(ALT>8~10倍参考值上限或者ALT>3倍参考值上限且TBIL>2倍参考值上限)者禁用磺脲类药物;对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肾脏排泄5%,可用于CKD 1~3期患者,4期用药经验有限,5期禁用;格列美脲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a期减量,3b~5期禁用;格列齐特和格列吡嗪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期减量或慎用,4~5期禁用;格列本脲仅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5期禁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同
磺脲类药物作为拥有六十多年历史的经典降糖药物,其心血管安全性备受关注。对于过去数十年的研究与新近研究关于磺脲类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结论截然不同。目前认为一代磺脲类药物对受体的选择性较差,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缺血预适应(已经淘汰);二或三代磺脲类药物对受体的选择性较高,对心脏缺血预适应的影响较少,因此具有较好的心血管安全性,特别是新型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及格列美脲,血糖波动小,低血糖风险低,具有相对良好的心血管安全性。特别是格列齐特除降糖外,还具有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及血黏度、改善微循环、预防血管硬化的作用,比较适合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患者。
降糖作用的继发性失效有不同
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发生可能与B细胞功能衰退、胰岛素抵抗增加、磺脲类受体的不敏感及传导通路异常、自身免疫反应及基因多态性有关。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磺脲类药物治疗与B细胞功能衰退有关。所有磺脲类药物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存在继发性失效问题,但格列美脲具有独特的胰外增敏机制,即可通过非酪氨酸激酶旁路激活胰岛素受体后途径,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所以如果其他磺脲类药物出现失效问题,可以改用格列美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