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盆腔炎也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病之一,那么女性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患盆腔炎呢?患上盆腔炎有哪些信号呢?盆腔炎是怎么引起的?盆腔炎对女性健康有哪些影响?女性在患有盆腔炎的时候身体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多人应该知道患有盆腔炎对身体有危害,盆腔炎的危害有哪些?下面就和360常识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女性盆腔炎的相关知识吧。
有没有盆腔炎其实是很容易辨别的,关键是留意这4个信号:
1、慢性盆腔痛
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长时间站立、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重者影响工作。
2、不孕及异位妊娠
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和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后不孕发生率为20%~30%。并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孕率呈现上升趋势。
3、月经异常
子宫内膜炎常有有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经血量多痛经,性感不快;盆腔淤血可致经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
4、全身症状
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感疲倦。由于病程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盆腔炎是怎么引起的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产妇在分娩之后身体比较虚弱,这个时候也宫颈口因有残血浊液流出,如果宫颈没有及时关闭,宫腔内有胎盘的剥离面,或分娩造成产道损伤,或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或产后过早有性生活,病原体乘虚侵入宫腔内,容易引起感染,引发盆腔炎。自然流产、药物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过长,或有组织物残留于宫腔内,或人工流产手术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均可以发生流产后感染,引发盆腔炎。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还有一些宫内的手术也会导致出现盆腔炎,像是宫内节育环、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黏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等,由于术前有性生活或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症选择不当,生殖道原有慢性炎症,经手术干扰而引起急性发作并扩散;也有的盆腔炎患者手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术后不遵守医嘱,同样可使细菌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3、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
还有些临近的器官炎症,像是如果出现了阑尾炎、腹膜炎时,这些部位因为和女性内生殖器官毗邻,炎症可以通过直接蔓延,引起盆腔炎症;患慢性宫颈炎时,炎症也可通过淋巴循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4、感染途径
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称为盆腔炎。盆腔炎为妇科的常见病。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盆腔炎危害有哪些
1、容易导致不孕
盆腔炎后不孕发生率为20%-30%。不孕的发生率与盆腔炎发作次数有关,有关研究显示:盆腔炎第一次发作,其少不孕发生率为8%,多不孕发生率为13%,而第 三次发作时少不孕发生率为40%,多不孕发生率为60%;
2、容易转化为慢性盆腔痛
约20%急性盆腔炎发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慢性盆腔痛常在盆腔炎急性发作后的4到8周之间。盆腔炎发作1次时,慢性盆腔痛患者率为12%,而发作3次以上时,患上慢 性盆腔痛的几率增长为67%;
3、反复发作
临床研究发现:约25%的盆腔炎患者会再次发作,这是盆腔炎的危害之一,原因是由于盆腔炎造成的输卵管组织结构的破坏;若患者仍处于同样的高危因素,可造成盆腔炎的再次感染 ,导致反复发作;
4、容易导致异位妊娠
据统计,盆腔炎后异位妊娠发生率是正常妇女的8-10倍。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也与盆腔炎发作次数有关,有关研究表明:盆腔炎第1次发作时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为6%, 第2次发作为12%,第3次发作为22%。
盆腔炎应该怎么护理?
1、调整生活方式
盆腔炎患者要规律的作息,千万不能熬夜,每天至少要保证有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要做到劳逸结合,同时也要控制性生活的次数,以免炎症加重。一般盆腔炎患者的白带会增多,而且质地粘稠,所以要注意个人卫生,月经期间以及产后要做好卫生护理,选择宽松透气的内裤,及时更换,要选择高质量的卫生巾,每两个小时要更换一次。
2、做好饮食注意
饮食方面尽量以清淡高营养为主,可以多吃一些菠菜、豆腐或者鸡蛋,尽量不要吃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戒掉烟酒。当患上盆腔炎时会引起身体发热时,可以多喝水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同时也能够降低体温。
3、要减少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女性朋友尽量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不然会导致炎症的扩散。月经期间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性生活,不然会引起交叉感染。另外不能穿紧身的牛仔裤,不然会增加患上阴道炎的风险。
4、使用热敷的方法来缓解
女性朋友可以使用热水袋或者暖宝宝敷在腹部,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同时也可以帮助炎症消退。另外也可以把粗盐炒热,用干净的纱布包起来敷在腹部30分钟。
5、艾灸治疗
当女性抵抗力下降时容易患上盆腔炎,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保健,这样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减少盆腔炎复发的几率。主要是艾灸女性的关元穴、三阴交穴等,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馆来进行艾灸。